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鼓励是一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是一种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精神。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鼓励 应用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愿望,即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不断探索,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以至于思维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鼓励的作用,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鼓励
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自己的判断和态度,或用语言引导其他学生互相鼓励。教师的鼓励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示肯定、支持与鼓励。这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正确反应或行为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加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教师:“商朝建立初期,商王五次迁都。大家设想一下,商王五次迁都的原因可能有哪几种?”学生甲:“可能考虑到政治斗争频繁,迁都可能为了迁到一个有良好政治环境的地方,保证政治的安定,有安全感。”学生乙:“商部落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经常随草而居,迁都可能是为了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以发展畜牧业。”学生丙:“把都城迁到新的地方,为了使新都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以繁荣那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学生丁:“可能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吧?”教师:“好!很好!四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有道理。商初五次迁都的确是出于摆脱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的需要。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使商朝由动荡到稳定,国力逐渐强盛,终于迎来政治经济大发展的新时期。”
教师用语言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其判断和态度时,除了上例所用的“好,很好”外,还可用其他赞美之词表示肯定、表扬、鼓励,使受表扬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为别的学生指明方向,有很大激励作用。
2.引导学生间互相鼓励。这是由原来教师自己进行语言鼓励,变为引导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的一种方式。
例如:生甲:“老师,你讲英国国外市场的扩大是由于英国不断掠夺殖民地,每增加一块殖民地就等于扩大了一个国外市场,这好理解。但是,英国的本土面积并没有扩大,它怎么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呢?”学牛甲发问后,教师并不急于回答,有意把问题推向全班,请大家回答。这时学生沉默、思考,于是教师指定学生乙回答。
生乙:“我想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的公开化,更大规模地进行圈地运动,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自耕农几乎被消灭了,变成了出卖劳动力挣钱和依赖市场的雇佣工人,等于扩大了国内市场。”教师欣喜地问:“大家听,他的回答对吗?”学生异口同声:“对!”教师:“这个小难题被××同学突破了。大家要像他那样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问题!”
在这一例中,师生间和同学间的问答,既有师生间的单向鼓励,又有同学间的多向鼓励。
3.批评性的鼓励。“批评”与“鼓励”看似矛盾,但这里所说的“批评性的鼓励”是以鼓励为主把批评与鼓励结合起来,会使鼓励的范围超出学生正确回答的范围之外。
如有的学生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当他回答教师提问时,语句不连贯,显得木讷。这时教师走近他的身边,低声说:“你很少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所以回答不好,希望加强这方面锻炼,争取下次回答好!”教师这句话,即属批评性鼓励,很有针对性,旨在鼓勋学生回答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又如有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教师针对原因说:“上一节课你没听懂,课下也没复习。所以答不出来,希望认真听课,及时复习,争取下次回答好。”这属批评性的鼓励。
总之,这一类语言鼓励是教师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致学生作出不全面、不正确的反应进行强化的方法,既有善意的批评,更有鼓励的成分,待学生纠正回答中的失误取得进步时,再给予肯定,学生会感到有收获,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二、肢体语言的鼓励
这一类鼓励是指教师用非语言的表情、身体动作代替语言表达的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同样可以达到鼓励的效果。
如:微笑——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赞许、同意、支持,增强师生融洽之感;点火、摇头——即通常说的“点头算,摇头不算”,也是表示支持、同意或肯定的意思,起到相应的鼓励作用;鼓掌——即用掌声替代“好”、“很好”、“正确”等语言,表示肯定、支持,给学生以更强烈的鼓励。教师的鼓掌也可启发其他学生为某学生鼓掌;接近——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发言,观看学生的活动,对这些活动表示关注和兴趣,激发学生更加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接触——如拍拍肩膀、握手,轻轻抚摸头顶等,特别对年龄小的学生,会缩短师生间感情的距离,使学生憾到亲切,同样起到肯定、鼓励和支持的作用;举手——教师表示对学生正确反应的赞成支持。
师: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许多士兵要求处死蒋介石,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生甲:东北三省的沦亡,是由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的。蒋介石罪该万死。
生乙:华北事变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蒋介石却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抗日,却打共产党。蒋介石死有余辜。学生丙:我看,蒋介石虽然该死,但是他毕竟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国民党还有力量;在国难当头,国共只有合作,才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抗日,这是民族的根本利益。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还要保证他的生命安全,这也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教师:好,讨论到现在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应该杀死蒋介石,一是不该杀,还要保护他的安全。同意第一种意见的举手。有小部分学生举手。师:同意第二种意见的举手。未举过手的学生中的大部分举起了手。师在数完举手的学生人数后说:“我同意第二种意见。”随即也举起了手,并分析了原因。这时原来犹豫不定的少数学生举起了手,终于主张不杀蒋介石的意见占了绝大多数。
这个例子中,教师用举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同意第二种意见,是引导同学间互相鼓励的强化方式,而教师自己也用举手方式表示自己加入同意第二种意见的行列,起到动作(举手)鼓励的作用,而且启发、引导了原来犹豫不决的学生同意了丙学生的意见,这一做法无疑对丙学生具有极大的鼓励作用,使其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其作用不可低估。
总之,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鼓励 应用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愿望,即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不断探索,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以至于思维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鼓励的作用,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鼓励
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自己的判断和态度,或用语言引导其他学生互相鼓励。教师的鼓励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示肯定、支持与鼓励。这是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正确反应或行为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加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教师:“商朝建立初期,商王五次迁都。大家设想一下,商王五次迁都的原因可能有哪几种?”学生甲:“可能考虑到政治斗争频繁,迁都可能为了迁到一个有良好政治环境的地方,保证政治的安定,有安全感。”学生乙:“商部落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经常随草而居,迁都可能是为了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以发展畜牧业。”学生丙:“把都城迁到新的地方,为了使新都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以繁荣那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学生丁:“可能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吧?”教师:“好!很好!四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有道理。商初五次迁都的确是出于摆脱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的需要。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使商朝由动荡到稳定,国力逐渐强盛,终于迎来政治经济大发展的新时期。”
教师用语言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其判断和态度时,除了上例所用的“好,很好”外,还可用其他赞美之词表示肯定、表扬、鼓励,使受表扬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为别的学生指明方向,有很大激励作用。
2.引导学生间互相鼓励。这是由原来教师自己进行语言鼓励,变为引导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的一种方式。
例如:生甲:“老师,你讲英国国外市场的扩大是由于英国不断掠夺殖民地,每增加一块殖民地就等于扩大了一个国外市场,这好理解。但是,英国的本土面积并没有扩大,它怎么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呢?”学牛甲发问后,教师并不急于回答,有意把问题推向全班,请大家回答。这时学生沉默、思考,于是教师指定学生乙回答。
生乙:“我想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的公开化,更大规模地进行圈地运动,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自耕农几乎被消灭了,变成了出卖劳动力挣钱和依赖市场的雇佣工人,等于扩大了国内市场。”教师欣喜地问:“大家听,他的回答对吗?”学生异口同声:“对!”教师:“这个小难题被××同学突破了。大家要像他那样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问题!”
在这一例中,师生间和同学间的问答,既有师生间的单向鼓励,又有同学间的多向鼓励。
3.批评性的鼓励。“批评”与“鼓励”看似矛盾,但这里所说的“批评性的鼓励”是以鼓励为主把批评与鼓励结合起来,会使鼓励的范围超出学生正确回答的范围之外。
如有的学生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当他回答教师提问时,语句不连贯,显得木讷。这时教师走近他的身边,低声说:“你很少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所以回答不好,希望加强这方面锻炼,争取下次回答好!”教师这句话,即属批评性鼓励,很有针对性,旨在鼓勋学生回答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又如有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教师针对原因说:“上一节课你没听懂,课下也没复习。所以答不出来,希望认真听课,及时复习,争取下次回答好。”这属批评性的鼓励。
总之,这一类语言鼓励是教师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致学生作出不全面、不正确的反应进行强化的方法,既有善意的批评,更有鼓励的成分,待学生纠正回答中的失误取得进步时,再给予肯定,学生会感到有收获,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二、肢体语言的鼓励
这一类鼓励是指教师用非语言的表情、身体动作代替语言表达的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同样可以达到鼓励的效果。
如:微笑——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赞许、同意、支持,增强师生融洽之感;点火、摇头——即通常说的“点头算,摇头不算”,也是表示支持、同意或肯定的意思,起到相应的鼓励作用;鼓掌——即用掌声替代“好”、“很好”、“正确”等语言,表示肯定、支持,给学生以更强烈的鼓励。教师的鼓掌也可启发其他学生为某学生鼓掌;接近——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发言,观看学生的活动,对这些活动表示关注和兴趣,激发学生更加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接触——如拍拍肩膀、握手,轻轻抚摸头顶等,特别对年龄小的学生,会缩短师生间感情的距离,使学生憾到亲切,同样起到肯定、鼓励和支持的作用;举手——教师表示对学生正确反应的赞成支持。
师: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许多士兵要求处死蒋介石,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生甲:东北三省的沦亡,是由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的。蒋介石罪该万死。
生乙:华北事变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蒋介石却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抗日,却打共产党。蒋介石死有余辜。学生丙:我看,蒋介石虽然该死,但是他毕竟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国民党还有力量;在国难当头,国共只有合作,才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抗日,这是民族的根本利益。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还要保证他的生命安全,这也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教师:好,讨论到现在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应该杀死蒋介石,一是不该杀,还要保护他的安全。同意第一种意见的举手。有小部分学生举手。师:同意第二种意见的举手。未举过手的学生中的大部分举起了手。师在数完举手的学生人数后说:“我同意第二种意见。”随即也举起了手,并分析了原因。这时原来犹豫不定的少数学生举起了手,终于主张不杀蒋介石的意见占了绝大多数。
这个例子中,教师用举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同意第二种意见,是引导同学间互相鼓励的强化方式,而教师自己也用举手方式表示自己加入同意第二种意见的行列,起到动作(举手)鼓励的作用,而且启发、引导了原来犹豫不决的学生同意了丙学生的意见,这一做法无疑对丙学生具有极大的鼓励作用,使其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其作用不可低估。
总之,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