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武术课程的创新对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的大学生通过对武术课的学习,锻炼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品质,提高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武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用的重要性,而要创新就应该多从高校学生的授课做起,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武术课的创新指导,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一、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程的必然趋势。要发展,就要有创造。只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此,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也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责任。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武术不仅与其他体育项目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性。为此,本文旨在让武术这一深受广大高校学生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鲁东大学选修武术课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班为一班120人;实验班为二班11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下载并阅读了关于武术教学的期刊十几篇,并查阅了相关教材,为本课题写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2.2实验法
选取鲁东大学体育学院武术课的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模式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
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需要设计了一份关于武术课教学的调查问卷,发放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93.5%。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要求。
2.4对比法
把两个班教学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5数理统计法
把实验所得的数据用spss11.5做了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身体素质、武术基础、智商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无明显差异。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开放、和谐、平等互动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与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最后,实验结果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表1发现,试验班对武术特别感兴趣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三倍;对武术感兴趣的人数占全班的72.73%,而对照班只占29.17%;实验班没有人对武术不感兴趣,改变了过去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对照班仍有62.5%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
教学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引导学生,并强调建立开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了过去许多教学中不好的东西,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观点和行为提出异议。而且,由于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增多,增进了亲切、友善。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参与武术教学活动,并从中学会必要的技术和技能,促进其锻炼习惯的形成。
表2显示:对照班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思考学生人数占47%,而实验班却有98%;对照班不积极思考的有10人,而实验班一个人也没有。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要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心理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去研究,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表3显示的是对照班学生在编排武术动作上的能力体现,能编排5个动作的只有12人占了10%,而大多数人只能编排3个简单的套路动作;相反实验班有51%的学生可以自我编排5个动作,49%的学生能够编排4个动作。
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线索中去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多解求异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从传统武术出发培养创新人才
当代大学生培养个人的能力必须创新。目前,高等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教学手段上采用封闭式灌注式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和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为适应高校武术课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为主;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多利用启发式教学、导学式教学,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方式,提供新信息、新技术、新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注重进行课题论证、分析推理、现象观察、归纳综合、判断、检验等方法的练习,特别要注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改革考试方法,强化学习中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促进了大学生的呼吸机能和维持身体稳定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和柔韧性的提高。
1.高校武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体育课仍然采用普通课和专项课教学的形式。普通课形式在我国已沿用许多年了,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仍带有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教学活动强调统一、固定、同步的特征。在普通课的传统武术教学中师生间师生观念浓重,教学的方法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身授,学生对老师往往唯命是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有人形容这样的传统武术教学为“填鸭式”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宰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前人留下的技艺,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专项课则是自80年代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举措悄然兴起的,根据大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结合身体训练开设的一种以一个项目为主的体育课形式。相对而言,专项课是武术教学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创新意识产生的最基本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思维的活跃性有赖于学生身心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必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承认差异、了解差异、针对差异,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趣诱思”。相反,如果强制那些对武术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武术,或让那些热爱武术的学生从事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的学习,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武术专项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可以在自身对武术活动的兴趣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另一方面,创新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积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越易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武术技术十分复杂,如果只有短时间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就很难产生在武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2.武术专项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武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古代冷兵器时代发展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技击术。它不是现代社会的东西,现存真正的传统武术仅是少数民间武术家作为习练的技击术。而创新是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进,含有发明和创造的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方针应该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传统特色突出了,传统发展了,就是最好的继承。因此,武术的发展与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武术对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教学的内容也不断的在丰富学生个人的能力与见识。
2.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就是指人的大脑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所自觉产生的想要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或欲望。是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达到创新的目的。而大学武术教育即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仅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正确的创新方法可以将个人经营的摸索变为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是传统武术用来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地掌握,才能顺利地开展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工作,提高创新成就。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习观念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教师所教的技术、知识都是正确的,只一味地模仿、死记,缺乏创新的学习意识。这是长期“应试”教育塑造的一批应变能力差的高分低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实际需要的。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学习意识,如讲授太极拳动作时要求: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连绵不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除做好正确的示范动作外,要着重启发学生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动作方法,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动作,这种启发对于大学生理解知识和动作原理是很容易的事。关键是怎样进行创新学习来掌握这一动作。简单的模仿、照搬显然是不能尽快掌握动作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动作,如要保持正确的太极拳动作就要心平气和,心无杂念,根据教师的讲授和对动作的理解有意识地做一些辅助性练习,这种主动学习和创新性练习,就会加快对动作的掌握并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增强学生创新培养的观念,同时可以更快的提高创新意识能力。
2.2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有价值的设想,计划并付诸实践而变为成果的能力。首先,创新实践能力是以知识的创新为前提,没有知识的创新就谈不上创新的应用,而知识的创新应用本身同时也就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对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来说知识的创新应用更需要加强。实践表明,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生开发创造性的活力,迅速成长为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其次,创新实践能力以学生身体运动能力为基础,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也不能转变创新成果。武术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则更多地表现在课外活动,如课外健身活动、武术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武术比赛、组织竞赛活动、裁判实习、指导健身、娱乐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把大学生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进行设计、创造新的练习方法、训练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以实践运用达到所设想的创新成果。而大学武术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创新方法的理论指导。大学武术教育是对大学生竞争意识、想象力、心理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集中培养,它不仅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健体强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重视武术理论培养,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武术培养创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1.师生互动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内练习和课外术练习或表演活动,使运动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活动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或教学的综合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大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的交流。
2.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就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通过讨论和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合作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使思维活动充分活跃起来。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开发思维。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团结互助的良好意识,并使他们更好的提出自己创新的想法。
3.直观教学法
研究和实践表明:根据武术动作技能的规律和表象特征,多增加一些形象动作等外界的感性刺激,可以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因为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多运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手段,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这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4.创编教学法
创编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武术知识技能基础,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新的知识。如:首先让学生由易到难地系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动作;然后重点地介绍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编排成套武术动作的简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胆创新,自行编排动作组合、套路或表演项目,并给编排得有特色的学生和节目提供各种表演的机会。学生从编排、练习,到表演,既加深了对武术运动规律的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结语
要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因为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一个循规蹈矩的武术教师是不可能超越传统,去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因此,武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进一步全面发展的过程,与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相得益彰。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武术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从事体育实践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大胆的改造和创新,运用自己的智慧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才可以增长和丰富的创新知识,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红田,李正刚.论传统武术创新的难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78-80.
[2]刘晋元,常宝臣,孙艳.传统武术创新的哲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2):42-43.
[3]陈琦.现代体育课程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5):72-74.
[4]朱寒笑.高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0-12.
[5]杨留锁.关于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研究[J].体育学,2002,(4):15-17.
关键词:高校武术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一、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程的必然趋势。要发展,就要有创造。只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此,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也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责任。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武术不仅与其他体育项目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性。为此,本文旨在让武术这一深受广大高校学生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鲁东大学选修武术课两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班为一班120人;实验班为二班11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下载并阅读了关于武术教学的期刊十几篇,并查阅了相关教材,为本课题写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2.2实验法
选取鲁东大学体育学院武术课的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模式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
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需要设计了一份关于武术课教学的调查问卷,发放23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93.5%。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要求。
2.4对比法
把两个班教学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5数理统计法
把实验所得的数据用spss11.5做了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身体素质、武术基础、智商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无明显差异。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开放、和谐、平等互动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与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最后,实验结果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表1发现,试验班对武术特别感兴趣的人数是对照班的三倍;对武术感兴趣的人数占全班的72.73%,而对照班只占29.17%;实验班没有人对武术不感兴趣,改变了过去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对照班仍有62.5%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
教学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高校武术课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引导学生,并强调建立开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了过去许多教学中不好的东西,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观点和行为提出异议。而且,由于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增多,增进了亲切、友善。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参与武术教学活动,并从中学会必要的技术和技能,促进其锻炼习惯的形成。
表2显示:对照班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思考学生人数占47%,而实验班却有98%;对照班不积极思考的有10人,而实验班一个人也没有。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要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心理才能推动学生不断去思考去研究,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表3显示的是对照班学生在编排武术动作上的能力体现,能编排5个动作的只有12人占了10%,而大多数人只能编排3个简单的套路动作;相反实验班有51%的学生可以自我编排5个动作,49%的学生能够编排4个动作。
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线索中去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多解求异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从传统武术出发培养创新人才
当代大学生培养个人的能力必须创新。目前,高等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教学手段上采用封闭式灌注式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和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为适应高校武术课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为主;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多利用启发式教学、导学式教学,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方式,提供新信息、新技术、新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注重进行课题论证、分析推理、现象观察、归纳综合、判断、检验等方法的练习,特别要注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改革考试方法,强化学习中逻辑思维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促进了大学生的呼吸机能和维持身体稳定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和柔韧性的提高。
1.高校武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体育课仍然采用普通课和专项课教学的形式。普通课形式在我国已沿用许多年了,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仍带有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教学活动强调统一、固定、同步的特征。在普通课的传统武术教学中师生间师生观念浓重,教学的方法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身授,学生对老师往往唯命是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有人形容这样的传统武术教学为“填鸭式”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宰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前人留下的技艺,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专项课则是自80年代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举措悄然兴起的,根据大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结合身体训练开设的一种以一个项目为主的体育课形式。相对而言,专项课是武术教学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创新意识产生的最基本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思维的活跃性有赖于学生身心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必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承认差异、了解差异、针对差异,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趣诱思”。相反,如果强制那些对武术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武术,或让那些热爱武术的学生从事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的学习,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武术专项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可以在自身对武术活动的兴趣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另一方面,创新也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积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越易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武术技术十分复杂,如果只有短时间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就很难产生在武术活动中的创造力。
2.武术专项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武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古代冷兵器时代发展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技击术。它不是现代社会的东西,现存真正的传统武术仅是少数民间武术家作为习练的技击术。而创新是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进,含有发明和创造的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方针应该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传统特色突出了,传统发展了,就是最好的继承。因此,武术的发展与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武术对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教学的内容也不断的在丰富学生个人的能力与见识。
2.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就是指人的大脑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所自觉产生的想要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或欲望。是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具备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达到创新的目的。而大学武术教育即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仅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正确的创新方法可以将个人经营的摸索变为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是传统武术用来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地掌握,才能顺利地开展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工作,提高创新成就。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习观念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教师所教的技术、知识都是正确的,只一味地模仿、死记,缺乏创新的学习意识。这是长期“应试”教育塑造的一批应变能力差的高分低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实际需要的。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学习意识,如讲授太极拳动作时要求: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连绵不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除做好正确的示范动作外,要着重启发学生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动作方法,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动作,这种启发对于大学生理解知识和动作原理是很容易的事。关键是怎样进行创新学习来掌握这一动作。简单的模仿、照搬显然是不能尽快掌握动作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动作,如要保持正确的太极拳动作就要心平气和,心无杂念,根据教师的讲授和对动作的理解有意识地做一些辅助性练习,这种主动学习和创新性练习,就会加快对动作的掌握并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增强学生创新培养的观念,同时可以更快的提高创新意识能力。
2.2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有价值的设想,计划并付诸实践而变为成果的能力。首先,创新实践能力是以知识的创新为前提,没有知识的创新就谈不上创新的应用,而知识的创新应用本身同时也就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对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来说知识的创新应用更需要加强。实践表明,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学生开发创造性的活力,迅速成长为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其次,创新实践能力以学生身体运动能力为基础,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也不能转变创新成果。武术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则更多地表现在课外活动,如课外健身活动、武术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武术比赛、组织竞赛活动、裁判实习、指导健身、娱乐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把大学生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进行设计、创造新的练习方法、训练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以实践运用达到所设想的创新成果。而大学武术教育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创新方法的理论指导。大学武术教育是对大学生竞争意识、想象力、心理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集中培养,它不仅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健体强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重视武术理论培养,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武术培养创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1.师生互动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内练习和课外术练习或表演活动,使运动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活动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或教学的综合效果。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大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的交流。
2.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就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通过讨论和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合作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使思维活动充分活跃起来。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开发思维。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团结互助的良好意识,并使他们更好的提出自己创新的想法。
3.直观教学法
研究和实践表明:根据武术动作技能的规律和表象特征,多增加一些形象动作等外界的感性刺激,可以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因为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多运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手段,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这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4.创编教学法
创编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武术知识技能基础,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新的知识。如:首先让学生由易到难地系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动作;然后重点地介绍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编排成套武术动作的简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胆创新,自行编排动作组合、套路或表演项目,并给编排得有特色的学生和节目提供各种表演的机会。学生从编排、练习,到表演,既加深了对武术运动规律的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结语
要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因为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一个循规蹈矩的武术教师是不可能超越传统,去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因此,武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进一步全面发展的过程,与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相得益彰。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武术教学更应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从事体育实践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大胆的改造和创新,运用自己的智慧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才可以增长和丰富的创新知识,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红田,李正刚.论传统武术创新的难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78-80.
[2]刘晋元,常宝臣,孙艳.传统武术创新的哲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2):42-43.
[3]陈琦.现代体育课程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5):72-74.
[4]朱寒笑.高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0-12.
[5]杨留锁.关于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研究[J].体育学,200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