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的写作教学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抓住这篇课文的以下四方面启发学生写作:
  一、选材立意——以小见大,托物寓意
  现代科学在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人们在得到现实的许多便利和物质的享受时,随着物欲的膨胀,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冷漠无情、残酷妄为等人性的弱点更加凸显,人性中的善良真诚、无私奉献、诗意浪漫等崇高美好的品质被漠视甚至践踏,美好的精神家园在萎缩在荒芜在悄悄地远去。对此,善良理智的人们充满了困惑、不安、焦虑和忧思。
  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和角度来表达这样的困惑、不安、焦虑和忧思呢?空发议论空抒感情不好,专题和定向的调查纪实文字真实可靠,但大都是大题材,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缺少感同身受、震撼人心又发人深省的效果。于是作者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切入,巧妙地选择一株长在通衢一侧人人都似曾相识的老树,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塑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言简意丰、印象鲜明地来表现这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主题。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的坚固稳定给人们带来了心神的安慰,于是脆弱的人类把它当作福神来敬仰和供奉,祈求得到护佑获得平安;最重要的,这“福树”绿化大地,荫庇百鸟,人们享受它的绿荫和诗意,它也乐意为人们奉献浓荫和诗意;于是,这“福树”尽心尽力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尽心尽力地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它默默地执著地奉献着……这“福树”以纯真善良博爱的胸怀永远包容和热爱着所有的生命,它那纯真善良博爱的胸怀相信所有的生命也都永远热爱它。它就那么默默地给予着,从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就那么无私地奉献着,惟愿奉献得更多。即使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这纯真善良博爱的“福树”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可最后如此纯真善良博爱的“福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处以“妨碍交通”罪,惨遭齐“踝骨”锯断,连断根也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曾经的“福树”怎么就变成了“坏树”?是它做错了什么吗?“那树”消失了!随着它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写到这里,托“那树”这小物所寄寓的深意就凸显出来了,作者对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矛盾、物质发展的功利和精神家园的尊重的矛盾,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人性的善恶等问题的忧虑,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水到渠成地引起人们深刻地思考。
  二、谋篇布局——层进有序,详略有致
  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选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的“骨架”。只有合理的谋篇布局,才能巧妙地组织好材料,才能巧妙地展示主题,才能写出满意的文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经说过:“文章中的每一个意象或字句都像是一个士兵,在调用之前,须进行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得一律淘汰;能够作战的,须各就各位。排定岗位,摆出阵势,在写作中叫布局。”《那树》的谋篇布局就十分巧妙。
  《那树》按那树生命经历的顺序记叙描写,依次写了那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而且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使那树的命运层进有序地展开。如第六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连词开头,引出那树的命运就要发生转折进入另一个阶段,文章自然而然地由描述早期的那树过渡到近期的那树。又如第九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一下子把那树的命运引入到一个具体事件的描述中,由写近期的那树自然地过渡到现时的那树。写作文时,如果会像《那树》这样巧妙地借助恰当的语言标志,就能清晰有序地显示出文章的层次,一步一步层进有序地推进文意深入主题。
  《那树》中描述的详略也安排得很是得体。开始描述早期的那树时,用粗线条粗略地勾勒出那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接着描述近期的那树时,也是用粗线条粗略地勾勒出那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类的议论,多少年来一直依赖着他享受着他的荫庇的人类,开始质疑它存在的必要性了;在写现时的大树时,用工笔详尽地对那树的最终命运作了细致入微地描述,营造出事件与情感冲突相交织的意境,意味深长地凸现出深刻的主题。
  三、形象塑造——拟人比喻,对比衬托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以鲜明具体的形象打动人启迪人。《那树》就通过那树的悲剧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文章通篇用拟人手法辅以比喻,赋予那树以充满真情的生命,用那树充满真情的生命来敲击人们的心灵。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塑造了那树默默奉献着生命之绿,无私地福荫着一切生命的纯朴而崇高的形象。
  但是,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拟人化的细腻描写使“那树”死亡时惨不忍睹的情景令人悲愤:“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人们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静脉动脉。”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塑造了那树惨遭屠戮的悲剧形象。   塑造鲜明具体的形象也常常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那树》就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描述人类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抱怨和残忍的屠杀,突出那树默默奉献着生命之绿,无私地福荫着一切生命的纯朴而崇高的形象,突出那树惨遭屠戮的悲剧形象;描述那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在人祸中竟然被斩草除根,也突出了那树的悲剧命运;描述“蚂蚁国”的事情,在表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更有灵感的同时,用动植物世界重情义懂得感恩,反衬人类有时却忘恩负义、自私自利极其残忍,又突出那树的悲剧形象。
  四、语言表达——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形象塑造,最终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是否以情感人是否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就决定了文章的优劣。《那树》因为是寓言似的文章,所以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那树的命运,塑造那树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形象,以情景交融的描写和叙述为主;因为主题的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所以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深的崇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写出了人的残忍无情,写出了那树的悲惨无奈,流露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激愤,对那树的深切同情,含蓄地表达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的思想。
  作者写“蚂蚁王国”的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那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
  文中含蓄深沉,结尾也一点不“响亮”不“震撼”。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情景交融的描述结尾,不事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总之,文章情景交融、含蓄深沉的描述,使那树的经历具有了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力量。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似乎成了一对矛盾的事物,谈教学艺术则难及教学效果,谈教学效果则不及教学艺术。这样的判断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一般来说教学艺术是教学名家的事,与普通教师无关。普通语文教师执教于一线课堂,注重效果主要是应试效果几乎是唯一的任务。而教学名家做课于大众面前,艺术性是至高追求,对于教学效果反不太关心,反正一节课也看不出什么效果。这种将艺术与效果对立起来的二元认识,导致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作文教学 积累 仿写 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都是一提到作文就头大,觉得作文没啥可写,或是心中有话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空洞、乏味。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写作教学中的尝试如下:  一、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在高调提倡
压缩语段和扩展语句是语言表达考查的内容之一,属于“语言表达”里“应用”层级中的第四项要求。虽然本考点的考查重点在“应用“,但要做好这一试题仍离不开理解这一基础。从以往高考的命题看,似乎是两个考查点轮换,那么,高考似乎应该在两手都要抓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一部分试题往往提供特定的情形、条件,所选材料时代性强、生活气息浓,调查学生对基本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考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思维方法都提出
《祝福》是鲁迅经典名篇,对于文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该文时,往往依据教参所载,认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于“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即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绳索”。对此,笔者以为此种结论有待商榷。  一、烙上劣根性的鲁镇社会:冷漠、麻木  鲁镇社会,处处笼罩着层层的阴影——冷漠、麻木。现以鲁镇闲人们、鲁四老爷、四婶为例,略作分析。  (一)鲁镇闲人  祥
语言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优化课堂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实施教学,向学生提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口号,感觉还是颇有成效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做法,和大家共享。  一、课前预习放手让学生去做  以往的教学中,每课的课前预习该预习哪些内容总是布置得详详细细,恐怕有疏漏,而学生也就在你所限制的范围内学习,绝不越轨。学生很被动,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