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抓住这篇课文的以下四方面启发学生写作:
一、选材立意——以小见大,托物寓意
现代科学在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人们在得到现实的许多便利和物质的享受时,随着物欲的膨胀,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冷漠无情、残酷妄为等人性的弱点更加凸显,人性中的善良真诚、无私奉献、诗意浪漫等崇高美好的品质被漠视甚至践踏,美好的精神家园在萎缩在荒芜在悄悄地远去。对此,善良理智的人们充满了困惑、不安、焦虑和忧思。
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和角度来表达这样的困惑、不安、焦虑和忧思呢?空发议论空抒感情不好,专题和定向的调查纪实文字真实可靠,但大都是大题材,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缺少感同身受、震撼人心又发人深省的效果。于是作者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切入,巧妙地选择一株长在通衢一侧人人都似曾相识的老树,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塑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言简意丰、印象鲜明地来表现这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主题。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的坚固稳定给人们带来了心神的安慰,于是脆弱的人类把它当作福神来敬仰和供奉,祈求得到护佑获得平安;最重要的,这“福树”绿化大地,荫庇百鸟,人们享受它的绿荫和诗意,它也乐意为人们奉献浓荫和诗意;于是,这“福树”尽心尽力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尽心尽力地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它默默地执著地奉献着……这“福树”以纯真善良博爱的胸怀永远包容和热爱着所有的生命,它那纯真善良博爱的胸怀相信所有的生命也都永远热爱它。它就那么默默地给予着,从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就那么无私地奉献着,惟愿奉献得更多。即使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这纯真善良博爱的“福树”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可最后如此纯真善良博爱的“福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处以“妨碍交通”罪,惨遭齐“踝骨”锯断,连断根也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曾经的“福树”怎么就变成了“坏树”?是它做错了什么吗?“那树”消失了!随着它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写到这里,托“那树”这小物所寄寓的深意就凸显出来了,作者对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矛盾、物质发展的功利和精神家园的尊重的矛盾,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人性的善恶等问题的忧虑,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水到渠成地引起人们深刻地思考。
二、谋篇布局——层进有序,详略有致
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选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的“骨架”。只有合理的谋篇布局,才能巧妙地组织好材料,才能巧妙地展示主题,才能写出满意的文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经说过:“文章中的每一个意象或字句都像是一个士兵,在调用之前,须进行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得一律淘汰;能够作战的,须各就各位。排定岗位,摆出阵势,在写作中叫布局。”《那树》的谋篇布局就十分巧妙。
《那树》按那树生命经历的顺序记叙描写,依次写了那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而且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使那树的命运层进有序地展开。如第六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连词开头,引出那树的命运就要发生转折进入另一个阶段,文章自然而然地由描述早期的那树过渡到近期的那树。又如第九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一下子把那树的命运引入到一个具体事件的描述中,由写近期的那树自然地过渡到现时的那树。写作文时,如果会像《那树》这样巧妙地借助恰当的语言标志,就能清晰有序地显示出文章的层次,一步一步层进有序地推进文意深入主题。
《那树》中描述的详略也安排得很是得体。开始描述早期的那树时,用粗线条粗略地勾勒出那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接着描述近期的那树时,也是用粗线条粗略地勾勒出那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类的议论,多少年来一直依赖着他享受着他的荫庇的人类,开始质疑它存在的必要性了;在写现时的大树时,用工笔详尽地对那树的最终命运作了细致入微地描述,营造出事件与情感冲突相交织的意境,意味深长地凸现出深刻的主题。
三、形象塑造——拟人比喻,对比衬托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以鲜明具体的形象打动人启迪人。《那树》就通过那树的悲剧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文章通篇用拟人手法辅以比喻,赋予那树以充满真情的生命,用那树充满真情的生命来敲击人们的心灵。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塑造了那树默默奉献着生命之绿,无私地福荫着一切生命的纯朴而崇高的形象。
但是,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拟人化的细腻描写使“那树”死亡时惨不忍睹的情景令人悲愤:“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人们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静脉动脉。”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塑造了那树惨遭屠戮的悲剧形象。 塑造鲜明具体的形象也常常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那树》就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描述人类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抱怨和残忍的屠杀,突出那树默默奉献着生命之绿,无私地福荫着一切生命的纯朴而崇高的形象,突出那树惨遭屠戮的悲剧形象;描述那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在人祸中竟然被斩草除根,也突出了那树的悲剧命运;描述“蚂蚁国”的事情,在表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更有灵感的同时,用动植物世界重情义懂得感恩,反衬人类有时却忘恩负义、自私自利极其残忍,又突出那树的悲剧形象。
四、语言表达——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形象塑造,最终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是否以情感人是否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就决定了文章的优劣。《那树》因为是寓言似的文章,所以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那树的命运,塑造那树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形象,以情景交融的描写和叙述为主;因为主题的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所以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深的崇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写出了人的残忍无情,写出了那树的悲惨无奈,流露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激愤,对那树的深切同情,含蓄地表达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的思想。
作者写“蚂蚁王国”的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那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
文中含蓄深沉,结尾也一点不“响亮”不“震撼”。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情景交融的描述结尾,不事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总之,文章情景交融、含蓄深沉的描述,使那树的经历具有了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力量。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抓住这篇课文的以下四方面启发学生写作:
一、选材立意——以小见大,托物寓意
现代科学在飞速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在飞速发展,人们在得到现实的许多便利和物质的享受时,随着物欲的膨胀,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冷漠无情、残酷妄为等人性的弱点更加凸显,人性中的善良真诚、无私奉献、诗意浪漫等崇高美好的品质被漠视甚至践踏,美好的精神家园在萎缩在荒芜在悄悄地远去。对此,善良理智的人们充满了困惑、不安、焦虑和忧思。
究竟该如何选择材料和角度来表达这样的困惑、不安、焦虑和忧思呢?空发议论空抒感情不好,专题和定向的调查纪实文字真实可靠,但大都是大题材,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缺少感同身受、震撼人心又发人深省的效果。于是作者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切入,巧妙地选择一株长在通衢一侧人人都似曾相识的老树,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塑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言简意丰、印象鲜明地来表现这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主题。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的坚固稳定给人们带来了心神的安慰,于是脆弱的人类把它当作福神来敬仰和供奉,祈求得到护佑获得平安;最重要的,这“福树”绿化大地,荫庇百鸟,人们享受它的绿荫和诗意,它也乐意为人们奉献浓荫和诗意;于是,这“福树”尽心尽力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尽心尽力地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它默默地执著地奉献着……这“福树”以纯真善良博爱的胸怀永远包容和热爱着所有的生命,它那纯真善良博爱的胸怀相信所有的生命也都永远热爱它。它就那么默默地给予着,从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就那么无私地奉献着,惟愿奉献得更多。即使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这纯真善良博爱的“福树”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可最后如此纯真善良博爱的“福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处以“妨碍交通”罪,惨遭齐“踝骨”锯断,连断根也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曾经的“福树”怎么就变成了“坏树”?是它做错了什么吗?“那树”消失了!随着它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写到这里,托“那树”这小物所寄寓的深意就凸显出来了,作者对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矛盾、物质发展的功利和精神家园的尊重的矛盾,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人性的善恶等问题的忧虑,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水到渠成地引起人们深刻地思考。
二、谋篇布局——层进有序,详略有致
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选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的“骨架”。只有合理的谋篇布局,才能巧妙地组织好材料,才能巧妙地展示主题,才能写出满意的文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经说过:“文章中的每一个意象或字句都像是一个士兵,在调用之前,须进行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得一律淘汰;能够作战的,须各就各位。排定岗位,摆出阵势,在写作中叫布局。”《那树》的谋篇布局就十分巧妙。
《那树》按那树生命经历的顺序记叙描写,依次写了那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而且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使那树的命运层进有序地展开。如第六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连词开头,引出那树的命运就要发生转折进入另一个阶段,文章自然而然地由描述早期的那树过渡到近期的那树。又如第九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一下子把那树的命运引入到一个具体事件的描述中,由写近期的那树自然地过渡到现时的那树。写作文时,如果会像《那树》这样巧妙地借助恰当的语言标志,就能清晰有序地显示出文章的层次,一步一步层进有序地推进文意深入主题。
《那树》中描述的详略也安排得很是得体。开始描述早期的那树时,用粗线条粗略地勾勒出那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接着描述近期的那树时,也是用粗线条粗略地勾勒出那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类的议论,多少年来一直依赖着他享受着他的荫庇的人类,开始质疑它存在的必要性了;在写现时的大树时,用工笔详尽地对那树的最终命运作了细致入微地描述,营造出事件与情感冲突相交织的意境,意味深长地凸现出深刻的主题。
三、形象塑造——拟人比喻,对比衬托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以鲜明具体的形象打动人启迪人。《那树》就通过那树的悲剧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文章通篇用拟人手法辅以比喻,赋予那树以充满真情的生命,用那树充满真情的生命来敲击人们的心灵。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它“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塑造了那树默默奉献着生命之绿,无私地福荫着一切生命的纯朴而崇高的形象。
但是,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拟人化的细腻描写使“那树”死亡时惨不忍睹的情景令人悲愤:“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人们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静脉动脉。”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塑造了那树惨遭屠戮的悲剧形象。 塑造鲜明具体的形象也常常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那树》就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描述人类忘恩负义、自私自利的抱怨和残忍的屠杀,突出那树默默奉献着生命之绿,无私地福荫着一切生命的纯朴而崇高的形象,突出那树惨遭屠戮的悲剧形象;描述那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在人祸中竟然被斩草除根,也突出了那树的悲剧命运;描述“蚂蚁国”的事情,在表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更有灵感的同时,用动植物世界重情义懂得感恩,反衬人类有时却忘恩负义、自私自利极其残忍,又突出那树的悲剧形象。
四、语言表达——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形象塑造,最终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是否以情感人是否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就决定了文章的优劣。《那树》因为是寓言似的文章,所以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那树的命运,塑造那树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形象,以情景交融的描写和叙述为主;因为主题的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所以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深的崇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写出了人的残忍无情,写出了那树的悲惨无奈,流露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激愤,对那树的深切同情,含蓄地表达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的思想。
作者写“蚂蚁王国”的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那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
文中含蓄深沉,结尾也一点不“响亮”不“震撼”。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情景交融的描述结尾,不事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总之,文章情景交融、含蓄深沉的描述,使那树的经历具有了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