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职业的原因,我一直关注新技术的教师培训工作,从上个世纪的幻灯投影片胶片制作,电视录像节目编辑,到今天最时新的iPad2和1:1个性化教学,我亲自参加和组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已经远远超过了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
记得1985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给老师们培训计算机操作。每天晚饭后,我们聚集在一个小小的机房里,围着10台ComxPC计算机,我给老师们一条一条介绍BASIC指令,示范英文打字指法,讲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老师们第一次面对神奇的电脑,兴趣盎然,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两个“影子”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流传。那是2001年冬天,我到山东淄博参加教育信息化报告会。淄博市上千名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挤满了偌大的电影院会场。会上,我请淄博实验小学的孟强老师展示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影子”,这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讲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影子》。
紧接着,我播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名字刚好也叫《影子》。这是美国老师设计的教案和学生作业PPT,介绍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测量、统计和总结太阳影子变化规律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两个《影子》教学案例放完后,我请老师们谈感想,当时,会场上一片激动,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老师们纷纷发言,谈美国《影子》教案对自己的震撼,谈教育理念的更新,谈要求每一个教师做课件的误区,谈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逐渐地,我发现,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心底深处涌动的情感。
2004年,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在上海沪太路小学举办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那天,有一项活动是让每一位学员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心中难忘的老师,当几位教师向大家讲述当年难忘故事的时候,失声痛哭,现场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不动容。以至于其他教室里的老师们深感奇怪:为什么那些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的老师都在哭?
2010年暑假,我们在山东桓台世纪中学开展了一项主题为“让每一个教师成功”的信息化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探索国家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和培训方式的转变。培训根据该校的特点设计,加入了新的培训元素和活动,在全体教师参与、游戏、互动、音乐、故事、反思、设计、体验、交流中进行。当一位女教师登场朗诵自己头一天晚上撰写的诗歌《我不愿当老师》的时候,现场的许多教师和我,忍不住泪流纵横……
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上晚自习时/我的更幼小的孩子/独自在家/完成作业/我最怕她打电话告诉我:/妈妈,我怎么那么笨/有的数学题做不了?/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课外活动时/是白发苍苍的170多岁的奶奶/骑着三轮车/吱吱呀呀/穿越汹涌的车’/带着我最爱的宝贝回家/……
近年来,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将故事、情感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校教育中推广。有一个我们翻译制作的PPT数字故事——《泰迪的故事》感动了无数教师。《泰迪的故事》用简洁的画面、文字和音乐,讲述了一位因母亲过世而陷入学习困境的学生泰迪,在老师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医学博士的动人故事。从上海、北京到新疆,每当我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介绍数字故事,演示《泰迪的故事》PPT的时候,我看到,无论是年轻的女教师,还是刚毅的男教师,发红的眼眶中都噙着泪花……
更让我难忘的是,南国农、何克抗等学术界老前辈,用生命和情感,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倾注了自己毕生精力。
2004年5月,年逾花甲的何克抗教授到四川绵阳成绵路小学指导跨越式教育改革项目,他一到学校,就深入到课堂听课,当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火烧圆明园》一课。何克抗教授在现场评课,当谈到祖国因贫穷落后,饱受列强欺凌时,何克抗教授不禁声泪俱下,令现场的每一个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感动。
2010年8月,中央电教馆、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24个省级电教馆及多家专业媒体,约3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弘扬南国农严谨的治学精神,研讨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南先生90岁华诞。
南先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对大家,我只有两个字‘感激’!我知道,大家都是大忙人,有的前天还在上课,昨天就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并为我祝寿。我感谢大家……”说到这里,南先生情难自已,热泪纵横:“在这些年里,我是做了一些事情,但很多事情是靠大家做的,是大家的功劳。”
南先生说,三个“忘了”是自己的人生哲学:忘了年龄,忘了疾病,忘了恩怨。
然而,永远忘不了的,是情和谊。
我站在会场一角,看见会场里的那些电教老同志,苍老的白发,深沉的背影,他们一齐站起来朝前望着,远处讲台边,南先生声音哽咽。
此时此刻,泪水也模糊了我的眼睛,心中升起那首永远的歌:万水千山总是情……
记得1985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给老师们培训计算机操作。每天晚饭后,我们聚集在一个小小的机房里,围着10台ComxPC计算机,我给老师们一条一条介绍BASIC指令,示范英文打字指法,讲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老师们第一次面对神奇的电脑,兴趣盎然,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两个“影子”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流传。那是2001年冬天,我到山东淄博参加教育信息化报告会。淄博市上千名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挤满了偌大的电影院会场。会上,我请淄博实验小学的孟强老师展示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影子”,这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讲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影子》。
紧接着,我播放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名字刚好也叫《影子》。这是美国老师设计的教案和学生作业PPT,介绍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测量、统计和总结太阳影子变化规律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两个《影子》教学案例放完后,我请老师们谈感想,当时,会场上一片激动,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老师们纷纷发言,谈美国《影子》教案对自己的震撼,谈教育理念的更新,谈要求每一个教师做课件的误区,谈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逐渐地,我发现,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心底深处涌动的情感。
2004年,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在上海沪太路小学举办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那天,有一项活动是让每一位学员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心中难忘的老师,当几位教师向大家讲述当年难忘故事的时候,失声痛哭,现场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不动容。以至于其他教室里的老师们深感奇怪:为什么那些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的老师都在哭?
2010年暑假,我们在山东桓台世纪中学开展了一项主题为“让每一个教师成功”的信息化教师培训活动,目的是探索国家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和培训方式的转变。培训根据该校的特点设计,加入了新的培训元素和活动,在全体教师参与、游戏、互动、音乐、故事、反思、设计、体验、交流中进行。当一位女教师登场朗诵自己头一天晚上撰写的诗歌《我不愿当老师》的时候,现场的许多教师和我,忍不住泪流纵横……
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上晚自习时/我的更幼小的孩子/独自在家/完成作业/我最怕她打电话告诉我:/妈妈,我怎么那么笨/有的数学题做不了?/我不愿不愿当老师/当我陪着学生课外活动时/是白发苍苍的170多岁的奶奶/骑着三轮车/吱吱呀呀/穿越汹涌的车’/带着我最爱的宝贝回家/……
近年来,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将故事、情感和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开始在国内学校教育中推广。有一个我们翻译制作的PPT数字故事——《泰迪的故事》感动了无数教师。《泰迪的故事》用简洁的画面、文字和音乐,讲述了一位因母亲过世而陷入学习困境的学生泰迪,在老师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医学博士的动人故事。从上海、北京到新疆,每当我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介绍数字故事,演示《泰迪的故事》PPT的时候,我看到,无论是年轻的女教师,还是刚毅的男教师,发红的眼眶中都噙着泪花……
更让我难忘的是,南国农、何克抗等学术界老前辈,用生命和情感,为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倾注了自己毕生精力。
2004年5月,年逾花甲的何克抗教授到四川绵阳成绵路小学指导跨越式教育改革项目,他一到学校,就深入到课堂听课,当时,一位青年女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火烧圆明园》一课。何克抗教授在现场评课,当谈到祖国因贫穷落后,饱受列强欺凌时,何克抗教授不禁声泪俱下,令现场的每一个听课的教师和学生感动。
2010年8月,中央电教馆、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南国农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24个省级电教馆及多家专业媒体,约300多名代表欢聚一堂,弘扬南国农严谨的治学精神,研讨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南先生90岁华诞。
南先生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对大家,我只有两个字‘感激’!我知道,大家都是大忙人,有的前天还在上课,昨天就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研讨会并为我祝寿。我感谢大家……”说到这里,南先生情难自已,热泪纵横:“在这些年里,我是做了一些事情,但很多事情是靠大家做的,是大家的功劳。”
南先生说,三个“忘了”是自己的人生哲学:忘了年龄,忘了疾病,忘了恩怨。
然而,永远忘不了的,是情和谊。
我站在会场一角,看见会场里的那些电教老同志,苍老的白发,深沉的背影,他们一齐站起来朝前望着,远处讲台边,南先生声音哽咽。
此时此刻,泪水也模糊了我的眼睛,心中升起那首永远的歌:万水千山总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