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等各种途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兴趣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将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创造性地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而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才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在乐中学习就会把学习看成是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和愉快的体验,就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比如,学生在理解对角线的概念时,常常忽视“有公共顶点”,“两条射线”等条件,为此,可举反例:(1)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2)有公共顶点的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角。当教师提出一个反例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为找出反驳的例子,主动地思考、分析、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享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组织小组讨论,促进高层参与
新课改倡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必要的小组讨论,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收到良好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为他们的讨论做好充分的组织。(1)迁移铺路。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恰当切入,有序地展开。(2)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正确的。这样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有的说,才能听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达到高层次的参与,确保讨论之后人人有收获。例如,我在讲授 “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先在课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体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特别强调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等基本概念,反复强调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谁能说出教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非常随便,所以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着举手。完成这一程序后,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我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竞赛的形式,互相提问题解答。两组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的训练了难点,也尽量多地提问了差生。最后的考查是教师让学生抽取写有实数对的纸签去找坐标或扔出石子让学生读出石子的坐标,结果95%的学生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气氛活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维,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设疑。若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易混处等环节设疑问难,可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全体学生,还要考虑个体个性化的需要,要依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
同时,也要注重渗透学法,使学生善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讲解坐标与图形的题目时可归纳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与几何图形中线段的长的关系,坐标系中x轴与y 轴相互垂直与几何图形中直角、垂直、对称及切线等的关系。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多题一解培养化归思维。
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爱提问题,喜欢问为什么。笔者认为,只要学生不是存心捣乱,不管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或者根本不着边际,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回应,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减弱。当然,对于学生的发问更不能讽刺、挖苦。要想到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心中的疑团,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的化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学习
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让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师不加区别地让学生对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是不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既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又同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绝不能放任自流。
五、尊重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获得。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当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学生的探究结果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学生的过错。只有尊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自动地去实施探究过程,再在探究中纠正错误,变无效的探究为有效的学习过程。要开放课堂就必须相信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发生作用。充分相信学生,其实是平等师生关系的体现。当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话,真正地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就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伊山高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兴趣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将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创造性地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而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才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在乐中学习就会把学习看成是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和愉快的体验,就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比如,学生在理解对角线的概念时,常常忽视“有公共顶点”,“两条射线”等条件,为此,可举反例:(1)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2)有公共顶点的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角。当教师提出一个反例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为找出反驳的例子,主动地思考、分析、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享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组织小组讨论,促进高层参与
新课改倡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必要的小组讨论,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收到良好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为他们的讨论做好充分的组织。(1)迁移铺路。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恰当切入,有序地展开。(2)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正确的。这样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有的说,才能听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达到高层次的参与,确保讨论之后人人有收获。例如,我在讲授 “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先在课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体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特别强调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等基本概念,反复强调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谁能说出教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非常随便,所以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着举手。完成这一程序后,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我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竞赛的形式,互相提问题解答。两组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的训练了难点,也尽量多地提问了差生。最后的考查是教师让学生抽取写有实数对的纸签去找坐标或扔出石子让学生读出石子的坐标,结果95%的学生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气氛活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维,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设疑。若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易混处等环节设疑问难,可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全体学生,还要考虑个体个性化的需要,要依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
同时,也要注重渗透学法,使学生善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讲解坐标与图形的题目时可归纳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与几何图形中线段的长的关系,坐标系中x轴与y 轴相互垂直与几何图形中直角、垂直、对称及切线等的关系。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多题一解培养化归思维。
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爱提问题,喜欢问为什么。笔者认为,只要学生不是存心捣乱,不管他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简单或者根本不着边际,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回应,这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减弱。当然,对于学生的发问更不能讽刺、挖苦。要想到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心中的疑团,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的化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学习
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让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但是,教师不加区别地让学生对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是不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既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又同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绝不能放任自流。
五、尊重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获得。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当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学生的探究结果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学生的过错。只有尊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自动地去实施探究过程,再在探究中纠正错误,变无效的探究为有效的学习过程。要开放课堂就必须相信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发生作用。充分相信学生,其实是平等师生关系的体现。当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话,真正地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就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伊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