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作为幼儿的独特读本,根据幼儿其年龄特点,巧妙地结合了色彩和图案吸引着幼儿。不仅能让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有所认识,还能吸引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但我们对幼儿进行绘本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兴趣。《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延伸,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幼儿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产生长而有效的兴趣,使之内化为主动,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呢?我们可以运用器乐现场为绘本模拟情景,给幼儿最为直观的、生动的故事画面。
一、器乐对绘本教学的功用
1.运用器乐表达故事的象声词,让绘本更具吸引力
我们知道,儿童读物中有很多动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说:羊、闹钟、电话等等。这些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声音。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事物发出的声音极为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这个时候,如果能在绘本讲述中添加器乐来模仿这些声音,相信孩子们会向老师投向无限崇拜的眼神,也会大大提高绘本活动的质量。
例如:绘本《嘘》,故事中有风铃、电话、自来水、闹钟、小狗、小猫等形象,小狗、小猫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去模仿,而其他的物品我们就可以用器乐去代替:
A、风铃 —— 器乐风铃(当故事讲述到“风铃”时,教师轻轻摇动风铃,引导幼儿进入情景。)
B、电话 ——三角铁
自来水 —— 沙漏(此沙漏是一种乐器,不是平时用来计时的那种“沙漏”,他会发出“泉水哗啦啦”的响声。)
C、闹钟秒针走的声音 —— 单响筒(声音清脆,像极了闹钟秒针走动的声音。)
D、闹钟闹铃响 ——铃铛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集体去模仿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分角色去模仿。这样反复地变换,孩子不仅能参与活动,也多次感受了作品。并且实践告诉我们,孩子们在经过多完整地倾听故事后,仍然能做到保持良好的关注度。这说明器乐的介入让绘本更具吸引力。
2.运用器乐表达故事的人物性格,帮助幼儿理解人的情绪
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很有限,在绘本阅读中,对他们来说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人物性格特点,也就是故事中所表达的情绪。我们利用“通感”的方式,将无形的情绪转化为有形的器乐来表达。帮助孩子们理解作品的人物情绪和内涵
例如:绘本《蛇偷吃了我的蛋》,故事中有:鸡妈妈、鸭妈妈、鹅妈妈、乌龟妈妈和蛇,他们的性格在故事里有着鲜明的对比,我们在辨别时很容易。可是如何让孩子去感受并且能表达出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我们可以选择奥尔夫的器乐进行匹配。
A、鸡妈妈—— 单响筒(快速)
B、鸭妈妈 —— 双响筒(中速)
C、鹅妈妈—— 双响筒(中速)
D、乌龟妈妈 ——鼓(慢速)
通过实践,幼儿能够通过器乐参与,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特征,孩子们分组进行操作时,便是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种情绪,有效地将情绪进行“通感”,有效的学习就是深入浅出。
3.运用音乐表达故事的剧情,让幼儿身临其境
音乐具有渲染的作用,它可以把故事情节扩大很多倍,达到很夸张的效果。让幼儿感受到很鲜明的对比,同时通过音乐就能判断和感受剧情的发展。
二、器乐介入的方式
并不是说所有的绘本都能匹配器乐,或者任意加入音乐,我们的绘本需要匹配音乐。并且,想要达到最好的效果,还要注意“适时”。若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实现,那是“画蛇添足”,但若能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那则是“神来之笔。”
1.点式介入
点式介入,顾名思义,它是涉及面非常小的一种介入方式,只是在绘本阅读时充当不久留的“客人”。
例如:绘本《嘘》,当绘本情节提到:“风铃请不要铃铃铃,小娃娃睡午觉,不要吵醒他……”这里就很需要我们给孩子一个声音,一个让孩子觉得确实会吵醒“小娃娃”的刺激。可是这个刺激按照绘本情节,又不能太长。它只能短暂的时候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可以了。
2.分段式介入
分段式介入,是只根据绘本情节,将绘本分段,然后根据各段的情节进行器乐匹配。
例如:绘本《蛇偷吃了我的蛋》,它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故事开始:发现蛇偷蛋。
第二段,询问偷吃了谁的蛋?
第三段,发现偷吃了自己的蛋,齐心协力找回蛋。
孩子还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视力和语言就把故事掌握得这么透彻,所以他需要成人用一种方式去感染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给它进行音乐匹配。
第一段,发现蛇偷蛋——各种器乐缓缓敲击。
第二段,询问偷吃了谁的蛋?——根据具体情节适当加快速度(故事情节连贯地表达了询问“偷吃了谁的蛋”的过程,因此音乐需要衔接紧凑,并且速度稍快,以表达出紧张的情节。)
第三段,故事高潮:发现偷吃了自己的蛋,齐心协力找回蛋。速度要更近一层,将紧张推向高潮,以达到和最后砰然释放相对比的反差效应。
3.全程式介入
一般是以一些比较轻柔的器乐打击和弦为主,把孩子带回恬静的环境。让孩子在绘本与音乐中感受艺术的美。一般只是为了增加绘本原有的气氛和色彩。
最后仍然借用《纲要》中的一句话:“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但我们对幼儿进行绘本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兴趣。《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延伸,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幼儿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产生长而有效的兴趣,使之内化为主动,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呢?我们可以运用器乐现场为绘本模拟情景,给幼儿最为直观的、生动的故事画面。
一、器乐对绘本教学的功用
1.运用器乐表达故事的象声词,让绘本更具吸引力
我们知道,儿童读物中有很多动物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说:羊、闹钟、电话等等。这些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声音。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事物发出的声音极为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这个时候,如果能在绘本讲述中添加器乐来模仿这些声音,相信孩子们会向老师投向无限崇拜的眼神,也会大大提高绘本活动的质量。
例如:绘本《嘘》,故事中有风铃、电话、自来水、闹钟、小狗、小猫等形象,小狗、小猫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去模仿,而其他的物品我们就可以用器乐去代替:
A、风铃 —— 器乐风铃(当故事讲述到“风铃”时,教师轻轻摇动风铃,引导幼儿进入情景。)
B、电话 ——三角铁
自来水 —— 沙漏(此沙漏是一种乐器,不是平时用来计时的那种“沙漏”,他会发出“泉水哗啦啦”的响声。)
C、闹钟秒针走的声音 —— 单响筒(声音清脆,像极了闹钟秒针走动的声音。)
D、闹钟闹铃响 ——铃铛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集体去模仿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分角色去模仿。这样反复地变换,孩子不仅能参与活动,也多次感受了作品。并且实践告诉我们,孩子们在经过多完整地倾听故事后,仍然能做到保持良好的关注度。这说明器乐的介入让绘本更具吸引力。
2.运用器乐表达故事的人物性格,帮助幼儿理解人的情绪
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很有限,在绘本阅读中,对他们来说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人物性格特点,也就是故事中所表达的情绪。我们利用“通感”的方式,将无形的情绪转化为有形的器乐来表达。帮助孩子们理解作品的人物情绪和内涵
例如:绘本《蛇偷吃了我的蛋》,故事中有:鸡妈妈、鸭妈妈、鹅妈妈、乌龟妈妈和蛇,他们的性格在故事里有着鲜明的对比,我们在辨别时很容易。可是如何让孩子去感受并且能表达出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我们可以选择奥尔夫的器乐进行匹配。
A、鸡妈妈—— 单响筒(快速)
B、鸭妈妈 —— 双响筒(中速)
C、鹅妈妈—— 双响筒(中速)
D、乌龟妈妈 ——鼓(慢速)
通过实践,幼儿能够通过器乐参与,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特征,孩子们分组进行操作时,便是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种情绪,有效地将情绪进行“通感”,有效的学习就是深入浅出。
3.运用音乐表达故事的剧情,让幼儿身临其境
音乐具有渲染的作用,它可以把故事情节扩大很多倍,达到很夸张的效果。让幼儿感受到很鲜明的对比,同时通过音乐就能判断和感受剧情的发展。
二、器乐介入的方式
并不是说所有的绘本都能匹配器乐,或者任意加入音乐,我们的绘本需要匹配音乐。并且,想要达到最好的效果,还要注意“适时”。若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实现,那是“画蛇添足”,但若能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那则是“神来之笔。”
1.点式介入
点式介入,顾名思义,它是涉及面非常小的一种介入方式,只是在绘本阅读时充当不久留的“客人”。
例如:绘本《嘘》,当绘本情节提到:“风铃请不要铃铃铃,小娃娃睡午觉,不要吵醒他……”这里就很需要我们给孩子一个声音,一个让孩子觉得确实会吵醒“小娃娃”的刺激。可是这个刺激按照绘本情节,又不能太长。它只能短暂的时候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可以了。
2.分段式介入
分段式介入,是只根据绘本情节,将绘本分段,然后根据各段的情节进行器乐匹配。
例如:绘本《蛇偷吃了我的蛋》,它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故事开始:发现蛇偷蛋。
第二段,询问偷吃了谁的蛋?
第三段,发现偷吃了自己的蛋,齐心协力找回蛋。
孩子还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视力和语言就把故事掌握得这么透彻,所以他需要成人用一种方式去感染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给它进行音乐匹配。
第一段,发现蛇偷蛋——各种器乐缓缓敲击。
第二段,询问偷吃了谁的蛋?——根据具体情节适当加快速度(故事情节连贯地表达了询问“偷吃了谁的蛋”的过程,因此音乐需要衔接紧凑,并且速度稍快,以表达出紧张的情节。)
第三段,故事高潮:发现偷吃了自己的蛋,齐心协力找回蛋。速度要更近一层,将紧张推向高潮,以达到和最后砰然释放相对比的反差效应。
3.全程式介入
一般是以一些比较轻柔的器乐打击和弦为主,把孩子带回恬静的环境。让孩子在绘本与音乐中感受艺术的美。一般只是为了增加绘本原有的气氛和色彩。
最后仍然借用《纲要》中的一句话:“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