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语文教学就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法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里,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透过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语文最大限度的回归生活。它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文与生活的联系,更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方面,都回归到生活状态。可以说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教学,而不是教学的某一个侧面。
1.只有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才会巧妙的运用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生活空间,同时教育学生巧妙地运用生活。
如:对于自然的认识,城市里的孩子远远不如农村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大多数是通过电视,电脑,书本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由于不能够真正的感受自然、观察自然,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只能自己“积蓄”写作素材,从而导致其习作不够真实,内容空洞,更无真情实感了。而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与城市大不同,他们亲近自然,随处可见的田野风光、鸡鸭成群、流水潺潺、炊烟袅袅的景象。田野是他们的乐园,三五成群的去钓鱼摸虾是他们的乐趣,自己动手捉来活蹦乱跳的鱼儿和小虾。春天,尾随父母播撒种子,看到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秋天目睹农民们在田地中收获的情景。他们会把自己真切的感受带到课堂中,写进习作里。
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引入了一泓活水。这样,他们会真切地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好语文能为生活服务。
2.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讲“是生活就是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和儿童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活、探索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
2.1 让课堂环境充满生活气息。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该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首先教室环境的布局要有生活气息。我们的教室是孩子探索知识、挥洒快乐童年的地方。教室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良好的教室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设置一个卡片角,让孩子自己把想法、目标写下来并粘贴上去,老师在通过卡片把他们的表现在卡片上反映出来。这样,老师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可以形成一个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在教室里摆放几盆花草,让他们自行去照顾它们,了解它们,使孩子们通过交流去学习认知生命。
其次,生活气息还在于在课堂环境上。老师要多创造机会和条件。例如:在学习《火红的枫叶》时,老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枫叶,若学校有枫树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感受。由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告诉老师作者相送的礼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在获得的枫叶上写下祝福的话,给老师或父母。这样的课堂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会感恩。
2.2 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应该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一直以来都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也是语文创作的源泉。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的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在上《小蝌蚪找妈妈》时,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老师可以提前让同学们先去了解小蝌蚪,课堂上把准备好的小蝌蚪让学生们互相传递观察,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对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程期间让接触过小蝌蚪的同学踊跃发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不在单调,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在教材走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的笼中小鸟。打开孩子的生活圈,应该走出家门,走出课堂。来到美丽的大自然,走入精彩的社会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现有条件,拓展、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每逢节日,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祝福的话,或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为开放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
2.3 教学方法必须有生活气息。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通过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学生也很少能够站在生活的角度体会学习,也就使得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负担。语文教学就应该渗透生活,回归生活。新课标的种种标准就是希望,老师在传道授业时能够从生活出发,把课文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
我们新课标的文本虽不是名家名篇,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有最佳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所以在实施教学时,老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要束缚在以前那种尘封不动的旧模式中,不能受师道尊严的束缚。而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我们老师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灵动的,是适应孩子长远发展要求的,平时做一个有心人,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提高自己感受生活的能力和灵敏度。
实践证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需要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能力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收稿日期:2014-06-13
1.只有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才会巧妙的运用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生活空间,同时教育学生巧妙地运用生活。
如:对于自然的认识,城市里的孩子远远不如农村的孩子,城市的孩子大多数是通过电视,电脑,书本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由于不能够真正的感受自然、观察自然,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只能自己“积蓄”写作素材,从而导致其习作不够真实,内容空洞,更无真情实感了。而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与城市大不同,他们亲近自然,随处可见的田野风光、鸡鸭成群、流水潺潺、炊烟袅袅的景象。田野是他们的乐园,三五成群的去钓鱼摸虾是他们的乐趣,自己动手捉来活蹦乱跳的鱼儿和小虾。春天,尾随父母播撒种子,看到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秋天目睹农民们在田地中收获的情景。他们会把自己真切的感受带到课堂中,写进习作里。
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引入了一泓活水。这样,他们会真切地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好语文能为生活服务。
2.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讲“是生活就是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和儿童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活、探索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
2.1 让课堂环境充满生活气息。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该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首先教室环境的布局要有生活气息。我们的教室是孩子探索知识、挥洒快乐童年的地方。教室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良好的教室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设置一个卡片角,让孩子自己把想法、目标写下来并粘贴上去,老师在通过卡片把他们的表现在卡片上反映出来。这样,老师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可以形成一个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在教室里摆放几盆花草,让他们自行去照顾它们,了解它们,使孩子们通过交流去学习认知生命。
其次,生活气息还在于在课堂环境上。老师要多创造机会和条件。例如:在学习《火红的枫叶》时,老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枫叶,若学校有枫树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感受。由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告诉老师作者相送的礼物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在获得的枫叶上写下祝福的话,给老师或父母。这样的课堂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会感恩。
2.2 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应该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一直以来都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也是语文创作的源泉。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的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在上《小蝌蚪找妈妈》时,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老师可以提前让同学们先去了解小蝌蚪,课堂上把准备好的小蝌蚪让学生们互相传递观察,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对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程期间让接触过小蝌蚪的同学踊跃发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不在单调,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在教材走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生活在钢筋混泥土中的笼中小鸟。打开孩子的生活圈,应该走出家门,走出课堂。来到美丽的大自然,走入精彩的社会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现有条件,拓展、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每逢节日,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祝福的话,或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为开放活泼的生活化的语文。
2.3 教学方法必须有生活气息。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通过生活实例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学生也很少能够站在生活的角度体会学习,也就使得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负担。语文教学就应该渗透生活,回归生活。新课标的种种标准就是希望,老师在传道授业时能够从生活出发,把课文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
我们新课标的文本虽不是名家名篇,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有最佳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景,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所以在实施教学时,老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要束缚在以前那种尘封不动的旧模式中,不能受师道尊严的束缚。而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我们老师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灵动的,是适应孩子长远发展要求的,平时做一个有心人,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提高自己感受生活的能力和灵敏度。
实践证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需要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能力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收稿日期: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