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也研制出了具有美术本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一时间,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种研讨会和教学实践活动闪亮登场,“核心素养”成了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在当下“核心素养”正盛时期,我们应沉心思考,戒掉浮躁,静心应对。
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课标修订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论证与测评,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拟定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之后,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时,表现出对美的感悟、鉴赏、表现方面的综合性品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它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凝练和深化,是关于美术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关键性作用的认识和归纳,是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和新世纪对人基本的、社会性的具体要求。因此,它和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同向的,对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不是否定,而是深化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前,在一些美术课堂教学或者教研活动中,有些说法貌似时尚、学术,实际上是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误识。首先,核心素养是一种教学观念和价值追求,不是一种教学类型。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是在三维目标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認识到通过三维目标学习后,美术及其他综合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形成的素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更为重大,这是一种教育观念,今后的美术课不再是仅仅定位于三维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核心素养既不是一种方法,更不是一种质量标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殊途而是“同路”,学习的过程也离不开对三维目标的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继续发挥着作用,只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开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学习,比如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和學的方式方法也一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深化。比如,问题式学习、研究型学习将会成为主流。在学习情境上,真实的生活情境将进一步地扩展到各个学习领域。实际上,这些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过去所倡导、使用的。
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变化的。处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或者同一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素养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同样是写生,对写生对象的观察把握深度明显不同。农民对农作物的观察判断,是农民进行劳动生产所必须的素养;学生对农作物的观察判断,是学生进行写生所必须的素养。在美术教育中,不同社会生产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美术的学科素养也是不一样。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亟待科技和法律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那个时候美术教育追求的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美术的实用性。当下,社会生产及社会文化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美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由三维目标升华为素养目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研究人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不同美术学习主题核心素养的内涵各不相同。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从美术学习素养类别来划分的,具体到每一个素养,还有其具体的学科内涵和水平等级。而每个素养的学科内涵和水平等级又是由学习内容和学段、学情所决定的,因此,当我们真正地实施核心素养教学时,每课时、每个班级的核心素养内涵和教学目标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划分、分析和拟定的,且各不相同,这就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从文字表述上来看,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五种类别,这五大类别的素养在不同学段的美术教育中都是存在的,有不同的水平等级及其教学要求,也是可检可测的。因此,具体到某一堂美术课或者具体的某一美术活动,是可以通过质性或者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评测或描述的。
那么今后美术课需要我们怎样应对呢?“核心素养”定位的“品格”和“能力”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而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思想品质和行动能力。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鲜明的美术学科的特色。尹少淳教授形象地以“五环图”的方式进行了精妙解读--下面两环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体现了美术学科特有的“个性”;上面三环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具有一些人文学科的“共性”。然而,美术学科就其本源来看,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是美术学科之特色。具体论及对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应对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1)转变“知识”立意为“素养”立意。素养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练习,而应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美术学习实践。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更多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涉及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2)强调美术学习的情境性。由于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和发展需要诉诸真实的情境中。鉴于此,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学,其学习内容需要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给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便有了“意义”和“价值”,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3)提倡“基于问题式学习”。美术学习中,仅有“情境”是不够的,如果美术教学不能在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其美术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这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任务”或“研究课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其学科核心素养亦会得到极大提升。
总之,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针对美术专业人士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只是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优秀。对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描述,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高峰值。少儿时期则是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少儿抓起。而美术学科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如何规划和设计,则是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今后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大课题。
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课标修订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论证与测评,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拟定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之后,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时,表现出对美的感悟、鉴赏、表现方面的综合性品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它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凝练和深化,是关于美术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关键性作用的认识和归纳,是美术课程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和新世纪对人基本的、社会性的具体要求。因此,它和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同向的,对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不是否定,而是深化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前,在一些美术课堂教学或者教研活动中,有些说法貌似时尚、学术,实际上是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误识。首先,核心素养是一种教学观念和价值追求,不是一种教学类型。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是在三维目标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認识到通过三维目标学习后,美术及其他综合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形成的素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更为重大,这是一种教育观念,今后的美术课不再是仅仅定位于三维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核心素养既不是一种方法,更不是一种质量标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殊途而是“同路”,学习的过程也离不开对三维目标的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继续发挥着作用,只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开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学习,比如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和學的方式方法也一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深化。比如,问题式学习、研究型学习将会成为主流。在学习情境上,真实的生活情境将进一步地扩展到各个学习领域。实际上,这些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过去所倡导、使用的。
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变化的。处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或者同一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其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素养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同样是写生,对写生对象的观察把握深度明显不同。农民对农作物的观察判断,是农民进行劳动生产所必须的素养;学生对农作物的观察判断,是学生进行写生所必须的素养。在美术教育中,不同社会生产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美术的学科素养也是不一样。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亟待科技和法律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那个时候美术教育追求的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美术的实用性。当下,社会生产及社会文化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美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由三维目标升华为素养目标。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研究人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不同美术学习主题核心素养的内涵各不相同。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从美术学习素养类别来划分的,具体到每一个素养,还有其具体的学科内涵和水平等级。而每个素养的学科内涵和水平等级又是由学习内容和学段、学情所决定的,因此,当我们真正地实施核心素养教学时,每课时、每个班级的核心素养内涵和教学目标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划分、分析和拟定的,且各不相同,这就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从文字表述上来看,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五种类别,这五大类别的素养在不同学段的美术教育中都是存在的,有不同的水平等级及其教学要求,也是可检可测的。因此,具体到某一堂美术课或者具体的某一美术活动,是可以通过质性或者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评测或描述的。
那么今后美术课需要我们怎样应对呢?“核心素养”定位的“品格”和“能力”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而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思想品质和行动能力。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鲜明的美术学科的特色。尹少淳教授形象地以“五环图”的方式进行了精妙解读--下面两环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体现了美术学科特有的“个性”;上面三环的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具有一些人文学科的“共性”。然而,美术学科就其本源来看,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是美术学科之特色。具体论及对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应对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1)转变“知识”立意为“素养”立意。素养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练习,而应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美术学习实践。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更多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涉及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2)强调美术学习的情境性。由于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和发展需要诉诸真实的情境中。鉴于此,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教学,其学习内容需要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给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内容便有了“意义”和“价值”,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3)提倡“基于问题式学习”。美术学习中,仅有“情境”是不够的,如果美术教学不能在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其美术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这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任务”或“研究课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其学科核心素养亦会得到极大提升。
总之,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针对美术专业人士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只是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优秀。对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描述,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高峰值。少儿时期则是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少儿抓起。而美术学科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如何规划和设计,则是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今后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