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们要把学生对于舞蹈的审美能力“内化于心”并更好地“彰显于形”,实现舞蹈语言由内而外的情感展示。所以音乐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学肢体语言的渗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舞蹈 音乐 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音舞结合教学,必须要把基训动作趣味化、民族舞经典动作儿童化,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们要把学生对于舞蹈的审美能力“内化于心”并更好地“彰显于形”,实现舞蹈语言由内而外的情感展示。所以音乐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学肢体语言的渗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舞蹈欣赏。
音乐教学中渗透舞蹈欣赏,接触另一种美丽的“语言”。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指出:“审美对儿童来说,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影响它的审美程度,不论参与的学生是什么年龄,它都必须这样做。”所以,选择合适的舞蹈作品作为学生舞蹈欣赏的入门,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我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以舞蹈《茉莉花》为主题的音乐课。它以独特的富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舞蹈语言,优美的肢体动作,炫丽的舞台效果,打动了学生的心。我向他们重点讲解了动作的流动美,造型的画面美,以及形体的线条美,动作的对比统一变化之美等,学生听得非常投入。有了这种从音乐变化、造型变化、线条变化、队形变化等表现手法欣赏舞蹈作品的能力,学生就可以融会贯通地欣赏更多更广泛的舞蹈作品了。
二、尝试用肢体语言“说话”。
简单有趣的基本功训练,尝试用肢体语言“说话”。中国古人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与其机械的教导,不如撒一颗种子在孩子心中,让它自由成长。当学生们懂得如何去辨别和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时候,我们还要努力尝试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快乐地舞起来。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在舞蹈的基本肢体训练过程中,教师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进行编排。例如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学习中结合藏族舞蹈的退踏步、踢踏步的学习;《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学习中结合蒙古族的吸腿跑马步等。动作有趣,简单易学,加之歌曲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学得快,也学得好。这样做即减轻了学习压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即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又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
三、音舞结合,拓展想象创新,增进合作体验。
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更要通过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在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通过把民族舞蹈融入歌曲的表现中,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现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交往价值。
总之,尝试民族舞蹈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我深刻地感受到舞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催化作用,它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尝试与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
[2]《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作者:郑莉.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2010-11-16《少儿特长生舞蹈1:民族舞蹈示范训练》.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
关键词:民族舞蹈 音乐 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音舞结合教学,必须要把基训动作趣味化、民族舞经典动作儿童化,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们要把学生对于舞蹈的审美能力“内化于心”并更好地“彰显于形”,实现舞蹈语言由内而外的情感展示。所以音乐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学肢体语言的渗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音乐教学中渗透舞蹈欣赏。
音乐教学中渗透舞蹈欣赏,接触另一种美丽的“语言”。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指出:“审美对儿童来说,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影响它的审美程度,不论参与的学生是什么年龄,它都必须这样做。”所以,选择合适的舞蹈作品作为学生舞蹈欣赏的入门,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我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堂以舞蹈《茉莉花》为主题的音乐课。它以独特的富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舞蹈语言,优美的肢体动作,炫丽的舞台效果,打动了学生的心。我向他们重点讲解了动作的流动美,造型的画面美,以及形体的线条美,动作的对比统一变化之美等,学生听得非常投入。有了这种从音乐变化、造型变化、线条变化、队形变化等表现手法欣赏舞蹈作品的能力,学生就可以融会贯通地欣赏更多更广泛的舞蹈作品了。
二、尝试用肢体语言“说话”。
简单有趣的基本功训练,尝试用肢体语言“说话”。中国古人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与其机械的教导,不如撒一颗种子在孩子心中,让它自由成长。当学生们懂得如何去辨别和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时候,我们还要努力尝试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快乐地舞起来。在音乐课堂中借用舞蹈教学给孩子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在舞蹈的基本肢体训练过程中,教师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为歌曲进行编排。例如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学习中结合藏族舞蹈的退踏步、踢踏步的学习;《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学习中结合蒙古族的吸腿跑马步等。动作有趣,简单易学,加之歌曲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学得快,也学得好。这样做即减轻了学习压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把民族舞蹈引入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即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又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
三、音舞结合,拓展想象创新,增进合作体验。
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更要通过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在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通过把民族舞蹈融入歌曲的表现中,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现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实现了社会交往价值。
总之,尝试民族舞蹈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我深刻地感受到舞蹈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催化作用,它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尝试与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
[2]《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作者:郑莉.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2010-11-16《少儿特长生舞蹈1:民族舞蹈示范训练》.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