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奥孔》雕像群被公认为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经典作品,代表着着古代雕塑创作的最高水平。雕塑表现的是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着重表现了他们在被两条蟒蛇缠身后进行最后挣扎的痛苦场面。拉奥孔站在基座的中央,身子被扭曲着,两条矫健的双腿和有力的胳膊都被毒蛇缠绕,面部表情表现表痛苦但并不夸张。他的两个儿子头部朝向拉奥孔,意在为挣脱蟒蛇的缠绕而挣扎。整个画面的人物动势幅度并没有读者所期待的那样夸张;画面氛围也没有读者所想象的那样热闹和剧烈,整个雕像作品似乎并没有感觉到他们父子观众所期待的那种悲痛......
我不禁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像艺术不能依照客观去淋漓尽致地去表现?而是要有所保留?
莱辛在书中说道:“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他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在古代画作中,玛球斯好像最爱选择最激烈的情绪作为画题,不过从描写这些画的记载来看,他显然懂得哪一点才可使观众不是看到而是想象到顶点”。读着读着,豁然开朗,明白雕像《拉奥孔》为什么遭受如此痛苦却表现的不是太过悲伤。——所谓“顶点”是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而不是表现的顶点!我了解到即便表现到“顶点”顷刻,张开大口的《拉奥孔》就会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一个大“窟窿”,这在雕塑审美中是非常忌讳的。我不知可不可以理解为:“受到美学原理的制约”。突然领悟到美学——作为艺术的哲学,与我国古代哲学哲学,有着紧密的相关关系。
以下带我的一些粗浅小见结合古典艺术谈一谈我对“不到顶点”的认识。
一、莱辛“不到顶点”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一)“不到顶点”理论与我国古典艺术的“空”性
诗歌艺术: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辛弃疾:“欲语还休”、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写诗词都体现了空旷悠远,从容淡定、恬淡释然的人生禅意。作者们不是直面表现情绪,而是借由物象寄托情感,起到了比正面抒情更甚的效果。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是意境营造上,就是诗词的现象描述上也是具有空灵的特点——不到顶点。
音乐艺术:我国古代音乐中暂时停顿(“休止符”)使人在音乐欣赏中有不一样的感受。聆听管平湖先生的《广陵散》,高潮部分有一小段停顿,随之音色转变,这个过程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同,似乎更能感受到古琴乐器的声音质感。这种停顿更会引起听者心绪变化。(这里我定义为陶冶升华)当然了古琴音乐本身就会带给人一种宁静悠远,静谧安宁的感受;不仅如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蒙古族的马头琴、呼麦、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福建南音甚至包括侗族大歌,苗族古歌都有这种意境悠远的感受。它们的特点亦可归纳为:“不到頂点”。
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装饰中常有类似情况: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大面积的白墙粉饰,墙头的青砖雕饰,疏松有致,两者有静有动,动静结合,饶有余味;江南建筑园林中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不到顶点”的原理。如“障景”法的应运,园林营造者并不希望人们对园林审美时一览无余,而是欲扬先抑,为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希望观园的人能够有所期待,留有余韵,观后能流连忘返,意犹未尽而为。这样婉约园林布局风格也提现了“不到顶点”的意志。
绘画艺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如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采用泼墨大写意手法,寥寥几笔,不求形似,形象传神,憨态可掬,超凡脱俗,似乎少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再如赵孟坚《墨兰图卷》草草几笔,勾勒出兰花的勃勃生机,线条活泼流畅,浑然天成,似乎可以因为这张画就爱上了兰花(至少我就是这样);再如绘画“深山藏古寺”;艺术创作意在不要表现的太满,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构思也是画作巧妙之处;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蝌蚪聊聊,水势陡急,寓意长大后的青蛙,画面也交代了水流之长,简单的画面却寓意丰富;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他们的绘画作品以大面积留白为特点,使人遍览之余产生无限遐想;再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在有限的卷轴中展现了意境悠远,延绵不绝的山川奇景,画面山峰参差有致,高下相形,时而云雾缭绕,时而烟波浩渺,不觉有身临其境之幻,这便是绘画作品中留白的好处。可见“不到顶点”不仅不会“不隔”,反道清新。
除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中的摄影艺术也是强调画面留白,构图的选取,题材的选取,远近层次感,虚实的变化(“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莫不是强调意境之美感。
我认为以上个各门类艺术强调的“空”(凝练、概括、意境悠远)的特点是和莱辛“不到顶点”的理论具有相通性,都强调艺术表现要有所保留,适可而止。
(二)“不到顶点”理论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征,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个性特征。《老子》里辩证地讲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以理解为,福祸、对错、正反等都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强调超过一定的气数或界限,事情就会另一个方向发展。可谓:凡事都有一个度即:“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那么从这个语境来说“不到顶点”是事物最佳的状态。
儒家中庸思想:要“留有余地”、话不能说的太满”、“不张扬、有财不外露“抢打出头鸟” “水至清则无鱼”、“适可而止”、“满招损、谦受益”“能忍则忍”。
佛家思想:提倡要“慈悲为怀、做人要留三分口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家思想强调:“藏巧于拙,以屈为伸”“厚德载物 ”“内圆外方”“抱朴手拙”、“藏锋露拙、明哲保身”、“虚怀若谷”等。
儒家强调中庸、谦虚、礼节,仁爱;佛家强调与人为善、慈悲为怀;道家强调质朴,崇尚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古典哲学特征也可归纳为“不到顶点”。
二、后记
读《拉奥孔》,更能领略到莱辛在艺术批评和鉴赏的高度,它不仅能够像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立一家之言,而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见解、剖析是非常准确和难得的!我为此深受启发,受益良深!
在此,向艺术大师莱辛致敬!
作者简介:
白永芳(1992.10.20-),女;汉族;北京;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0002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
我不禁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像艺术不能依照客观去淋漓尽致地去表现?而是要有所保留?
莱辛在书中说道:“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他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在古代画作中,玛球斯好像最爱选择最激烈的情绪作为画题,不过从描写这些画的记载来看,他显然懂得哪一点才可使观众不是看到而是想象到顶点”。读着读着,豁然开朗,明白雕像《拉奥孔》为什么遭受如此痛苦却表现的不是太过悲伤。——所谓“顶点”是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而不是表现的顶点!我了解到即便表现到“顶点”顷刻,张开大口的《拉奥孔》就会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一个大“窟窿”,这在雕塑审美中是非常忌讳的。我不知可不可以理解为:“受到美学原理的制约”。突然领悟到美学——作为艺术的哲学,与我国古代哲学哲学,有着紧密的相关关系。
以下带我的一些粗浅小见结合古典艺术谈一谈我对“不到顶点”的认识。
一、莱辛“不到顶点”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一)“不到顶点”理论与我国古典艺术的“空”性
诗歌艺术: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辛弃疾:“欲语还休”、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写诗词都体现了空旷悠远,从容淡定、恬淡释然的人生禅意。作者们不是直面表现情绪,而是借由物象寄托情感,起到了比正面抒情更甚的效果。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是意境营造上,就是诗词的现象描述上也是具有空灵的特点——不到顶点。
音乐艺术:我国古代音乐中暂时停顿(“休止符”)使人在音乐欣赏中有不一样的感受。聆听管平湖先生的《广陵散》,高潮部分有一小段停顿,随之音色转变,这个过程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同,似乎更能感受到古琴乐器的声音质感。这种停顿更会引起听者心绪变化。(这里我定义为陶冶升华)当然了古琴音乐本身就会带给人一种宁静悠远,静谧安宁的感受;不仅如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蒙古族的马头琴、呼麦、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福建南音甚至包括侗族大歌,苗族古歌都有这种意境悠远的感受。它们的特点亦可归纳为:“不到頂点”。
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装饰中常有类似情况: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大面积的白墙粉饰,墙头的青砖雕饰,疏松有致,两者有静有动,动静结合,饶有余味;江南建筑园林中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不到顶点”的原理。如“障景”法的应运,园林营造者并不希望人们对园林审美时一览无余,而是欲扬先抑,为引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希望观园的人能够有所期待,留有余韵,观后能流连忘返,意犹未尽而为。这样婉约园林布局风格也提现了“不到顶点”的意志。
绘画艺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如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采用泼墨大写意手法,寥寥几笔,不求形似,形象传神,憨态可掬,超凡脱俗,似乎少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再如赵孟坚《墨兰图卷》草草几笔,勾勒出兰花的勃勃生机,线条活泼流畅,浑然天成,似乎可以因为这张画就爱上了兰花(至少我就是这样);再如绘画“深山藏古寺”;艺术创作意在不要表现的太满,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构思也是画作巧妙之处;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蝌蚪聊聊,水势陡急,寓意长大后的青蛙,画面也交代了水流之长,简单的画面却寓意丰富;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他们的绘画作品以大面积留白为特点,使人遍览之余产生无限遐想;再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在有限的卷轴中展现了意境悠远,延绵不绝的山川奇景,画面山峰参差有致,高下相形,时而云雾缭绕,时而烟波浩渺,不觉有身临其境之幻,这便是绘画作品中留白的好处。可见“不到顶点”不仅不会“不隔”,反道清新。
除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中的摄影艺术也是强调画面留白,构图的选取,题材的选取,远近层次感,虚实的变化(“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莫不是强调意境之美感。
我认为以上个各门类艺术强调的“空”(凝练、概括、意境悠远)的特点是和莱辛“不到顶点”的理论具有相通性,都强调艺术表现要有所保留,适可而止。
(二)“不到顶点”理论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征,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个性特征。《老子》里辩证地讲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以理解为,福祸、对错、正反等都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强调超过一定的气数或界限,事情就会另一个方向发展。可谓:凡事都有一个度即:“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那么从这个语境来说“不到顶点”是事物最佳的状态。
儒家中庸思想:要“留有余地”、话不能说的太满”、“不张扬、有财不外露“抢打出头鸟” “水至清则无鱼”、“适可而止”、“满招损、谦受益”“能忍则忍”。
佛家思想:提倡要“慈悲为怀、做人要留三分口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家思想强调:“藏巧于拙,以屈为伸”“厚德载物 ”“内圆外方”“抱朴手拙”、“藏锋露拙、明哲保身”、“虚怀若谷”等。
儒家强调中庸、谦虚、礼节,仁爱;佛家强调与人为善、慈悲为怀;道家强调质朴,崇尚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古典哲学特征也可归纳为“不到顶点”。
二、后记
读《拉奥孔》,更能领略到莱辛在艺术批评和鉴赏的高度,它不仅能够像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立一家之言,而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见解、剖析是非常准确和难得的!我为此深受启发,受益良深!
在此,向艺术大师莱辛致敬!
作者简介:
白永芳(1992.10.20-),女;汉族;北京;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0002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