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由学生个人自己发起的、自主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体验性活动是主体参与的重要行为体现。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解决以上问题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呢?我想就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回归学生生活,引导情感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学生只有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会真正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这是心理学反复强调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每个学生回家后,都帮父母洗一次脚,下节课时,先谈谈你们帮父母洗脚的经历和体会。班上有15人帮父母洗了脚,有22人父母不让洗,有17人没有完成这份作业。帮父母洗脚的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第一次知道爸爸的脚底有这么多的裂痕,有这么多的厚茧,为了我的学业,为了家庭的生活,爸爸的这双脚终年不停的忙碌着。想想自己曾经提过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实都是在加重着这双脚的负担。我从此以后真的要体谅父母,长大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廖廖数语,孝敬父母之情跃然纸上。我想这绝对是那39位同学不可能有的感受和体会。通过体验,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课堂气氛进入高潮,这时再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当MTV中掠过一幅幅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画面时,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又设计了小组讨论、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诉说、倾听、思考中多次体验作为家长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为孩子付出很多。激情一旦成功,明理则顺理成章。
可见,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活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小品表演、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构建情境化的课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感受,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小品:英语课上,坐在副班长李强旁边的几个“捣蛋鬼”叽叽嘎嘎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一再警告,并要求李强坐到最后一排去,以示惩罚。李强气呼呼坐着不动,老师不断催促,大家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接下来的故事由学生表演。老师(学生饰):安静!李强作为副班长,你也不遵守课堂纪律。李强:没有,我又没有讲话。老师:那么,你就没有责任管管他们,维持班级纪律。李强:沉默(满脸不服气)我没有那闲工夫。老师:你给我坐到后排去。李强:我就不去,凭什么叫我去。(在争执中结束)满脸怒气的跑出教室。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相信他们一定若有所思,反思自己平时那些不该的行为。在谈体会时,饰老师的学生说:“老师真不好当,连学生都叫不动。”饰李强的学生说:“被冤枉的滋味真不好受,班委真难当啊!”抓住学生这一内心告白的机会,启发其思维,“是啊,老师不好当,班委也不好当,平时你们想到过没有呢?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时候,真的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一下。”这时,我明显地感到有几个学生在我的目光注视下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是真有感触,后来日子里的一系列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一个个活动的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体验学习的机会,动一动,演一演,学生会从这些不经传的活动中感受并体验到亲身参与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数遍说教更有深刻印象。
三、借助实践,提升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其中,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尤其丰富,如实地调查、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座谈、访问、走访等,都是有效的活动形式。通过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正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增强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的确如此,情境模拟、调查访问、故事感染、音乐渲染、角色表演、实物演示只要运用得当,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平凡的生活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学生主体的课堂,更是学生体验的课堂。只有师生共同亲身参与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一齐体验活动,才能有效促进教与学成效,才能在体验式的课堂中共同成长。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知识传授上,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巩固。解决以上问题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呢?我想就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回归学生生活,引导情感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到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学生只有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会真正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这是心理学反复强调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每个学生回家后,都帮父母洗一次脚,下节课时,先谈谈你们帮父母洗脚的经历和体会。班上有15人帮父母洗了脚,有22人父母不让洗,有17人没有完成这份作业。帮父母洗脚的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第一次知道爸爸的脚底有这么多的裂痕,有这么多的厚茧,为了我的学业,为了家庭的生活,爸爸的这双脚终年不停的忙碌着。想想自己曾经提过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实都是在加重着这双脚的负担。我从此以后真的要体谅父母,长大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廖廖数语,孝敬父母之情跃然纸上。我想这绝对是那39位同学不可能有的感受和体会。通过体验,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课堂气氛进入高潮,这时再以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当MTV中掠过一幅幅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画面时,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又设计了小组讨论、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诉说、倾听、思考中多次体验作为家长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为孩子付出很多。激情一旦成功,明理则顺理成章。
可见,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活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小品表演、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构建情境化的课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感受,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小品:英语课上,坐在副班长李强旁边的几个“捣蛋鬼”叽叽嘎嘎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一再警告,并要求李强坐到最后一排去,以示惩罚。李强气呼呼坐着不动,老师不断催促,大家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接下来的故事由学生表演。老师(学生饰):安静!李强作为副班长,你也不遵守课堂纪律。李强:没有,我又没有讲话。老师:那么,你就没有责任管管他们,维持班级纪律。李强:沉默(满脸不服气)我没有那闲工夫。老师:你给我坐到后排去。李强:我就不去,凭什么叫我去。(在争执中结束)满脸怒气的跑出教室。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相信他们一定若有所思,反思自己平时那些不该的行为。在谈体会时,饰老师的学生说:“老师真不好当,连学生都叫不动。”饰李强的学生说:“被冤枉的滋味真不好受,班委真难当啊!”抓住学生这一内心告白的机会,启发其思维,“是啊,老师不好当,班委也不好当,平时你们想到过没有呢?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时候,真的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一下。”这时,我明显地感到有几个学生在我的目光注视下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是真有感触,后来日子里的一系列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一个个活动的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体验学习的机会,动一动,演一演,学生会从这些不经传的活动中感受并体验到亲身参与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数遍说教更有深刻印象。
三、借助实践,提升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其中,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尤其丰富,如实地调查、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座谈、访问、走访等,都是有效的活动形式。通过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正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不仅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增强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的确如此,情境模拟、调查访问、故事感染、音乐渲染、角色表演、实物演示只要运用得当,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平凡的生活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是学生主体的课堂,更是学生体验的课堂。只有师生共同亲身参与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一齐体验活动,才能有效促进教与学成效,才能在体验式的课堂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