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化学 实验 创新 探究
“化学”,顾名思义就是“变化的科学”之意,显示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自然学科的本质特征。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人才素质高要求的今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验,并进行高质量的实验演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首先,做好演示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正如俗语所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实验的巧妙选择和成功演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譬如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时,爆炸实验非常重要。教師首先演示出精彩的爆炸实验结果,然后让个别学生模拟演示该实验,让所有同学亲自观察到不爆炸和轻微爆炸等不同实验结果。最后老师总结: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空气并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是有极限的,纯度过高,会安静地燃烧,无法爆炸;而纯度过低,无法点燃,更难以爆炸,以上不同现象就是氢气纯度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互动实验,不但会使学生对氢气可燃性这一性质记忆犹新,还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其次,关注特殊现象,引发探究思维。自古以来,一些重大的发现都源于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对特殊现象的关注。若不是威尔勃兰德孜孜不倦的实验和不断仔细观察,就不会有“炸药之王”—TNT的重大发现;若不是居里夫人锲而不舍,不屈不挠,不放过每一现象的求索精神,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就不会被发现。课堂教学也一样,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特殊现象的能力,譬如在演示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实验时,老师可以先在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自然会明显变混浊,然后假装不经意,继续多通一会气体。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已经结束,课本结论已经验证,但个别仔细的同学就会发现,试管内的石灰水最后又变澄清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大加表扬观察仔细,最先发现这一特殊现象的学生,然后总结:先变浑浊的原因是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后又变澄清是因为生成的碳酸钙和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以及水继续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延伸了课本内容。
第三,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开放实验。成功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那怕是点滴成功都会使人产生成就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尤其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把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老师要提示学生,反应后必须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但一氧化碳有毒,排入大气会污染环境,必须点燃处理。然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改进实验方案以解决一氧化碳的尾气处理问题。课后同学们会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优化方案来,如有的同学会在排放一氧化碳气体的导气管末端连一导管,伸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这样即环保又节能。当然,老师对于学生好的设计思路必须予以鼓励,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思维。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农业、资源、材料、国防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化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品种繁多的材料以及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等。在教学中,老师要随时把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贴近生活,魅力无穷,无处不在。例如,可以讲授衣服上的油污为什么不能用水洗而要用汽油?家庭做馒头为什么不用碳酸钠而要用碳酸氢钠?胃酸过多的病人为什么常服用氢氧化铝而很少服用碳酸氢钠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古以来,科学家们受到人们敬仰和讴歌的不仅是他们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还有他们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求索和创新精神。在化学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这种探究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仔细的实验探究和特殊现象的观察,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一些科学结论,这不仅能培养他们亲身实验,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还能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化学”,顾名思义就是“变化的科学”之意,显示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自然学科的本质特征。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人才素质高要求的今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验,并进行高质量的实验演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首先,做好演示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正如俗语所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实验的巧妙选择和成功演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譬如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时,爆炸实验非常重要。教師首先演示出精彩的爆炸实验结果,然后让个别学生模拟演示该实验,让所有同学亲自观察到不爆炸和轻微爆炸等不同实验结果。最后老师总结: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空气并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是有极限的,纯度过高,会安静地燃烧,无法爆炸;而纯度过低,无法点燃,更难以爆炸,以上不同现象就是氢气纯度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互动实验,不但会使学生对氢气可燃性这一性质记忆犹新,还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其次,关注特殊现象,引发探究思维。自古以来,一些重大的发现都源于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对特殊现象的关注。若不是威尔勃兰德孜孜不倦的实验和不断仔细观察,就不会有“炸药之王”—TNT的重大发现;若不是居里夫人锲而不舍,不屈不挠,不放过每一现象的求索精神,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就不会被发现。课堂教学也一样,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特殊现象的能力,譬如在演示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实验时,老师可以先在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自然会明显变混浊,然后假装不经意,继续多通一会气体。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已经结束,课本结论已经验证,但个别仔细的同学就会发现,试管内的石灰水最后又变澄清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大加表扬观察仔细,最先发现这一特殊现象的学生,然后总结:先变浑浊的原因是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后又变澄清是因为生成的碳酸钙和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以及水继续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延伸了课本内容。
第三,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开放实验。成功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那怕是点滴成功都会使人产生成就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但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尤其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把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老师要提示学生,反应后必须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但一氧化碳有毒,排入大气会污染环境,必须点燃处理。然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改进实验方案以解决一氧化碳的尾气处理问题。课后同学们会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优化方案来,如有的同学会在排放一氧化碳气体的导气管末端连一导管,伸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这样即环保又节能。当然,老师对于学生好的设计思路必须予以鼓励,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思维。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农业、资源、材料、国防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化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品种繁多的材料以及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等。在教学中,老师要随时把化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贴近生活,魅力无穷,无处不在。例如,可以讲授衣服上的油污为什么不能用水洗而要用汽油?家庭做馒头为什么不用碳酸钠而要用碳酸氢钠?胃酸过多的病人为什么常服用氢氧化铝而很少服用碳酸氢钠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古以来,科学家们受到人们敬仰和讴歌的不仅是他们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还有他们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求索和创新精神。在化学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这种探究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仔细的实验探究和特殊现象的观察,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一些科学结论,这不仅能培养他们亲身实验,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还能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