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形态探析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公认是一种唯物主义,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对此却一直众说纷纭。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对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进行仔细地辨析和比较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文章将唯物主义划分为发生学的或进化论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生理学的唯物主义、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或还原论的唯物主义、基础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或历史的或实践的唯物主义等几种形态。
  关键词:唯物主义 哲学 唯物主义分类 唯物主义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4-0063-05
  
  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这几乎是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的观点。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过去一直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今天已很少有人再坚持这种观点,有的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有的认为是实践唯物主义,等等。对一种理论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固然属于正常情况,这在一向众说纷纭的哲学论坛上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就这个问题而言,笔者认为有其特殊的缘由:人们之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它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别(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今普遍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之间存在重大差别),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等原因,恐怕亦与未能将唯物主义作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形态上的划分,未能仔细地辨析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的异同有关。比如,过去虽然我们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但现在人们公认,那时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痕迹。究其原因,与当时(实际上直至今天也依然如此)仅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而将唯物主义划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不无关系。因为这种过于简单和粗糙的分类,不仅远不能囊括唯物主义的各种形态,而且看问题的角度、分类的标准单一,仅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来认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完全没有考虑到影响唯物主义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唯物主义哲学不仅是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也与其所产生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划分根本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质,使人看不出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在其中的地位如何。并且,它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公式,象变戏法似的或以概念的随意组合的方式而“变”出来的。正是这种近似概念游戏的东西,使许多人直到今天还在重复那个根本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的套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首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所以,唯物主义形态的划分是完全必要的,其意义是毋庸质疑的。
  
  一、五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关于唯物主义范畴的界定,我国哲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就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应该说,这种界定原则上是正确的。但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其一,唯物主义的这三种表述并不完全等同,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或意义作出的。第一和第三种基于认识论的视角,第二种则基于本体论;其二,这些表述都比较含糊。比如,什么是物质?它指的是自然界,还是意识所依托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或者是包括这两者在内的整个世界?所谓第一、第二是什么意思?是时间意义上的还是逻辑意义上的?“本原”和“决定”又指什么?正是由于对这些表述的不同理解,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1 发生学的或进化论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发生学的或进化论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从意识起源的角度得出的一种唯物主义形式。现代自然科学已经证明,人类的意识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产生过程。在宇宙的极早期,不仅没有意识,连物质也处于低级状态。自然界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和发展,才从无机物发展出低等生物,再由低等生物发展到高等动物,大约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出现了脑量和脑结构接近现代人的晚期智人,从而产生了意识。这就从科学上证明了世界上先有物质(自然界),后有意识。或世界(自然界)先于或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如果把这种自然科学的结论叫做唯物主义,或者认为这一科学事实证实了唯物主义的话,可将其称为“发生学的或进化论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之所以称为发生学的、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因为这种观点建立在“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这一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证明了的事实的基础上,甚至直接就等同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不可移易性,当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冒着被视为疯子的危险而否认它,连唯心主义(如果要生存下去的话)也不例外。这是一种最无争议的唯物主义形态。但是,把这一科学事实直接等同于唯物主义,则唯物主义就变成一种科学的学说而不再具有哲学的意义,同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也不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科学问题。由于这种唯物主义早已被自然科学的结论所证实,因而唯心主义已不可能对它构成任何威胁,两者的矛盾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如果硬要设想它们之间的“两军对垒”并把它强加于整个哲学史,象斯大林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那样,那只能闹出堂诘轲德与风车作战的笑话来。
  另一方面,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可以不把“先有物质(自然界),后有意识”这一科学事实直接等同于唯物主义,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先有物质(自然界),后有意识”推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等哲学结论,即唯物主义仍然被自然科学所证实。然而,这种论证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从宇宙创生时最简单的物质产生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及其意识,其间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进化过程,存在着一个极为复杂的进化链条。从逻辑上说,我们无法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这一科学命题、事实命题推演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物质决定意识”这样的哲学命题、价值命题,除非将“先后”理解为“第一,第二”或“决定”;但那将使前后两个命题变成同语反复,从而使唯物主义是否为科学所证实的问题被取消而又回到了前面那个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时间上的先后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象我们从“先有麦子,后有馒头”不能简单地推出“麦子决定馒头”一样。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证实了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人,是把“时间在先性”意义上的意识的起源与“逻辑在先性”意义上的意识的根源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搞混淆了。
  2 生理学的唯物主义
  生理学的唯物主义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出发而得出的一种“唯物主义”形式。现代脑科学证明,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通过内在的生理机制来进行意识活动,意识的过程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因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离开人脑就没有意识可言。加拿大哲学家邦格和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斯马特等人从这一科学结论引申出所谓“心理生理同一论”。它认为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或神经过程,人的一切精神状态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精神状态与大脑的状态是等同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可称为生理学唯物主义。它虽然正确地阐明了意识的生理机制,说明了大脑是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促进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相互结合,摆脱了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二元论和神秘主义倾向。但它企图将心理学还原为神经科学,把意识问题归结为纯粹的生理学问题、科学问题,只看到大脑与意识的同一性,而忽视其差别性,难以真正阐明意识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看法,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固然不可能离开一个健全发达的大脑,大脑固然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但大脑决不会自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的更重要的条件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承认大脑对人的意识的影响而忽视或否定社会条件的作用,将无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自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产生以来人的大脑并无实质性的改变,但人的意识、观念以及人类社会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其实,这种“生理学唯物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它就是19世纪中叶曾经流行一时的“庸俗唯物主义”的现代翻版。恩格斯当时就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观点。他指出:“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和化学的运动;但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显然,生理学唯物主义既不符合科学,在哲学上也难以立足。
  3 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或还原论的唯物主义
  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或还原论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可由物质实体、事件、关系、现象和过程得到充分说明,或者说,可以把意识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因而实际上只有一种现象或实体——物质现象或物质实体,意识或精神并没有任何实在性和独立性,它不过是唯灵论者或如笛卡儿那样的二元论者发明出来的“机器中的幽灵”。真正说来,本来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观点,也只有这种唯物主义才与唯心主义真正构成对立。西方哲学界一般也是在这种意义上理解或批评唯物主义的。比如《牛津高级英汉词典》就将唯物主义(materialism)解释为“theory,belief。that only material things exist”。邦格也认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则指这样一种观点:真实世界是唯一地由物质性事物构成的。”
  这种唯物主义在20世纪初产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得到最充分和彻底的表现。出于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客观的科学的动机,行为主义主张抛弃传统心理学那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研究对象、以内省为方法的主观主义进路,而转到以人的外显的、客观的行为为对象,以“刺激——反应”公式作为行为的解释原则,把精神、意识等心理现象仅仅看成是有机体的行为,是内隐肌肉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过程。这是一种把人的内在思维和意识过程还原为外在的物理行为或事件的极端唯物主义观点。它忽视精神的存在,否定内在感觉特性,否定内在精神状态的因果性。如果把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必然导致对人类心灵的纯物理主义或机械主义的理解,最终取消精神的实在性,抹杀精神、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指本来意义上的即物理主义的、行为主义的、还原论的唯物主义)历来最遭人诟病之处,就是它忽视精神的存在和独立性,因而不能很好地解释精神现象的本质,或者更准确地说,它通过对精神现象的消解而实际上取消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类似这样一种不能够正视精神现象的存在的唯物主义学说在当今时代是难以立足的。
  4 基础主义的唯物主义
  基础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产生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它认为,无论从逻辑上说,还是从意识的个体发生上说,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不同于意识本身的外物,没有这个外物,意识是不会、也不可能产生,这个外物就是意识产生的基础或必要条件。因此,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一种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物质是因,意识是果,果由因产生,因必产生果,所以,有物质必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应当说,这种唯物主义有其相当的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把物质看作产生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它的问题在于,它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以为有了物质就必有意识,这就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看得过于简单了:它不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关系,而是对此加以机械的、线性的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说明意识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关于(比如)自然界的意识不是由自然界本身所决定的吗?这种意识难道不是由于自然界才产生的吗?否认这一点难道不是向宗教和唯心主义让步吗?应该承认,已如上述,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不容否认的,无视这一事实的任何哲学理论或派别在今天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存在下去。同时,也必须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意识(包括人关于自然界的意识或称自然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人类刚刚产生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但如果由此而认为,意识(包括自然意识)仅由自然界所决定,那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既忽视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也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的意识的重要影响。已获得普遍公认的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观察渗透理论”和哲学解释学中关于“前见”、“偏见”、“前理解”的观点就是对此的很好佐证。就拿人的自然意识来说,它决不仅仅取决于自然界本身,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等因素,因而人的自然观决不仅仅是自然界(以及自然科学)的产物,也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宗教、艺术、哲学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否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在自然界并未发生多大改变的情况下,人类的自然观自产生以来为何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
  5 辩证的或历史的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
  人们一致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声明过这一点。但由于(特别是)马克思本人多次公开表达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甚至厌恶(比如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直至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以及这种唯物主义与其他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国内学术界的意见已如上述。国外学者的看法相对于国内学者而言似乎较为一致一些。在这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马克思通过使唯物主义与人类历史相关联而给它加上了新的解释,从而根本改变了其涵义。与传统的唯物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十分强调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他所说的物质并不是原子论者的那种完全非人化的物质,而 是一种人对物的关系,其中首要的是生产方式。他的唯物史观从不强调哲学的唯物主义,只是强调产生社会现象的经济原因。他不仅把物质看成是一种原料,更看成是人们行动的产物。他并不注重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
  
  罗素的上述观点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他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决不是那种旧的唯物主义即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虽然它把这一点作为前提(注意,不是出发点)包括在自己的学说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真正的或主要的注意力,并不在那种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即未成为人的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自在存在或天然自然,而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经过实践活动和文化背景中介过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化自然,特别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铸成的、由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所组成的人类社会。人和人类社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关注的重心。即使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然界时,马克思主义也总是在人和社会的视野中来审视自然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或自然哲学(如果有的话),并不是与其社会哲学或人的哲学并列的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而是总的人类社会哲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柯尔施所说:马克思主义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它并不表现在任何处于历史与社会之外的自然要素,例如气候、种族、生存斗争、人的肉体与精神力量,而表现在甚至已‘历史地被改变了自然界’,或者更精确地说,表现在具有历史与社会特征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自然主义的理解和纯历史主义或人本主义的理解都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应是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是科学性、客观性与阶级性、价值性的统一,是自然与人、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这样看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之争一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或者是实践唯物主义,都没有真正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即上述几个方面的统一。实际上,这几个称呼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这里,辩证法是其形式,历史(既包括社会史,也包括自然史)是其内容,实践是其方法。形式、内容和方法是统一的,内容是核心,形式为内容服务,实践使形式和内容实现统一。当然,这里有两点必须澄清(否则将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理解):第一,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简单等同于唯物辩证法。后者是包括一系列范畴和规律的具有方法论特征的一个体系,而前者是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辩证的唯物主义,这里的“辩证”二字的主要含义即“历史的”(广义的即变化的、动态的);第二,也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完全等同起来。后者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指一种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把握。其对立面是唯心史观。而前者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指一种世界观。其主要对立面是各种非历史的唯物主义,即机械的唯物主义。因此这种观点可称为历史的唯物主义。做了这种区分以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致性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理解不错的话,以这样的理解为立足点来看待其他各种唯物主义,则这些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与这些唯物主义的关系,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就十分清楚了。第一,“发生学的或进化论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这种学说当然不能说与马克思主义相冲突,相反,马克思主义承认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把它作为“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前提包含在自己的学说之内。不过,也仅此而已,不能过多地强调这一点,否则的话,那就要么把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要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水平。这是过去我们的哲学研究中常犯的毛病。以这种“常识”的唯物主义去批评现代唯心主义,是软弱无力的,也是不得要领的;第二,“生理学的唯物主义”。这种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站不住脚的观点几乎不值得一驳,马克思主义更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有一点倒要提及,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谈到意识的本质问题时,都认为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揭示:从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前一点则有些问题,因为这种说法虽然本身不错,但要说是表达了意识的“本质”,至少也是牵强的;第三,物理主义或行为主义或还原论的唯物主义。同第二一样,马克思主义与这种唯物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如果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因此它必然与这种唯物主义至少有某种共同之处,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的误解。有些西方学者以这一传统的唯物主义概念来衡量马克思主义,得出马克思主义不是唯物主义的结论,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它至少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的巨大差异。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第四,基础主义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犯了一个逻辑错误:由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而推出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承认物质是产生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物质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与传统的观点相反,我们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或实践)决定意识”。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存在概念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物质概念(列宁的物质定义)并不象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是一回事。
  众所周知,列宁把物质定义为客观实在。他之所以这样定义物质,有一个特殊的背景,这就是要回答在自然科学发生重大革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或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科学家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或怀疑,因此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着眼点是在与唯心主义的对比中给物质下定义。当然,这决不是说列宁没有考虑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恰恰相反,作为一个精明的唯物主义者,列宁深知旧式的唯物主义的手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是不足以制服唯心主义的。他捍卫唯物主义的方法就是辩证法。可以这么说,他制定了一个一劳永逸的物质定义,从而一劳永逸地封住了唯心主义的口,使“物质消失了”的叫嚣从此销声匿迹。从这点来说,列宁是十分成功的。但由于列宁的物质概念是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抽象和概括的结果,依然是一种“死”的东西,而与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动态的、变化的“存在”(决非抽象的一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的“物质”与活的意识不可能直接发生关系,两者之间只能是一种彼此外在的、静态的、时间上具有先后的关系,因此,物质不可能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它充其量只能说明意识的起源而不能说明意识的根源。只有存在论或实践论的命题“存在决定意识”才使存在(具有动态的、变化的性质,与人的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与意识真正发生了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哲学,而是一种对现实的人进行唯物主义理解的人学理论,是一种实践哲学、社会历史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将物质与意识抽象对立起来的经院哲学取向,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物质与意识统一起来。但这种统一决非以新的本体——实践取代了旧的物质或精神本体,而是根本抛弃了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哲学进路,而转换到一种实践哲学的进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形态的划分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形态的分类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把握唯物主义的实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及其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问题,其意义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有状况,认为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偏重于“就业安置”,缺乏职业指导的理念,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为了转变这一局面,文章从政府和高校的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广东高等院校 就业指导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3-0083-03    近年来大学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以及三维商品展示这些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三维商品展示的发展是以基于建模渲染的3D方式为起点,但由于受程序限制,在还原性、便捷、精度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以基于图片的Flash三维产品展示显得更有优势。文章以一个椅子的三维展示为例,分析使用Flash实现三维商品展示的方法与平台结构。  关键词:网上购物 计算机应用 三维展示 Fla
期刊
摘 要: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以颠覆性的诗歌语言表达着知识分子在痛苦中挣扎和寻求出路的努力。该诗意象错乱繁杂,语句形式违背一般诗作规范,但是,作者通过三种艺术手法——意象结构之动势、艺术变形和音乐化处理,创造出“无形”中有形、“散乱”中有序的节奏感;词与词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以诗性语言构成律动的翅膀,产生分合有致、动静相宜的美感。  关键词: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诗歌《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运用符號互动的理论,分析了民族旅游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过程,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互动模型及其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出要实现舞台表演互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消解建构新的文化符号时出现的各种紧张关系,必须在尊重当地文化逻辑的基础上进行,让村民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关键词:民族旅游 侗族文化 侗族歌舞表演 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 舞台表演 符号
期刊
生产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經济增长的焦点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生产率的研究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期刊
作者简介:何泽棠(1975),男,汉族,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摘 要: 盛唐诗人李颀一生主要为道家思想所支配,加上仕途的失意,使他的心态在盛唐诗坛尤显孤寂。这种心态影响到诗歌里,使他的诗歌既保留了盛唐诗歌雄浑的特征,又包含了寂寞、峭独的风格,成为中唐诗风的先导。因此,李颀诗具有从盛唐向中唐转型的过渡意义。  关键词: 李颀 李欣诗歌 唐朝诗歌 唐朝中期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从1999年到200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教育也已经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的教育。高校扩招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和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文章在分析高校扩招的背景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 十年回顾  中圈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3-0
期刊
(1.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2. 广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推广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35)  *本文为2008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广州中小企业技术原创力提升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Y40。  作者简介:王学力 (1958),男,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    摘 要:
期刊
摘 要: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奠定了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不断实现由“哲学——方法论”创新——“实践——方法论”创新——“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逻辑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方法论 创新逻辑 中国特色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亿万农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站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是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上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继续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在农村普遍试行村官直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