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的语言态度是一种隐性课程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语言情感,强化积极的语言行为,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
良好的语言素养在表达上起到了准确传递信息——表意和传情(声情并茂)的作用,这种作用产生的效应是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感受着语言的魅力之所在。因此,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我们的教师有为幼教事业而奋斗的奉献之心,也有热爱本民族语言的赤子之心和教育幼儿的爱心,这种情怀很难得、很高尚、也很珍贵,但它只能与能力并存而不能替代能力,“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如何“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优美……(选自新《纲要》)”……上述内容不仅说明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幼儿教师肩负语言教育的重托,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养,发挥语言魅力的教育影响功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三多:多阅读,多阅读一些散文,如《圆圆的春天》、《秋天的色彩》等等,欣赏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丰富自身的语言养料;多朗读,在阅读时若能读出声则效果更佳;多看,多看一些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修辞、逻辑等的正确用法,努力使自已的语言更规范、更具魅力,精益求精,富有吸引力。
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的使用赋予语言生命,使用在语言生活圈里具有重要作用。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实践中发现幼儿不能有效地理解并掌握各种语言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更多的是根据教师说话时的表情、动作来理解其含义。因而,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言的逻辑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如幼儿参观春天的花园时说:“我看到红的花”、“我看到黄色的花,好漂亮”“我看到很多不同颜色的花”……教师不妨也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五颜六色,真美丽。
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自身积极的语言态度影响幼儿,并对幼儿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不断激发幼儿积极的语言情感,强化积极的语言行为,从而加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
良好的语言素养在表达上起到了准确传递信息——表意和传情(声情并茂)的作用,这种作用产生的效应是能够准确理解和领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感受着语言的魅力之所在。因此,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教师保持良好语言态度的基础。我们的教师有为幼教事业而奋斗的奉献之心,也有热爱本民族语言的赤子之心和教育幼儿的爱心,这种情怀很难得、很高尚、也很珍贵,但它只能与能力并存而不能替代能力,“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如何“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优美……(选自新《纲要》)”……上述内容不仅说明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幼儿教师肩负语言教育的重托,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因此,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养,发挥语言魅力的教育影响功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三多:多阅读,多阅读一些散文,如《圆圆的春天》、《秋天的色彩》等等,欣赏与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丰富自身的语言养料;多朗读,在阅读时若能读出声则效果更佳;多看,多看一些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修辞、逻辑等的正确用法,努力使自已的语言更规范、更具魅力,精益求精,富有吸引力。
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的使用赋予语言生命,使用在语言生活圈里具有重要作用。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实践中发现幼儿不能有效地理解并掌握各种语言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更多的是根据教师说话时的表情、动作来理解其含义。因而,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言的逻辑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如幼儿参观春天的花园时说:“我看到红的花”、“我看到黄色的花,好漂亮”“我看到很多不同颜色的花”……教师不妨也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五颜六色,真美丽。
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