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羚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又互为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漂”,教学是“流”。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要真正意义上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前,大学一直将培养人才作为其主要功能,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教学来进行。此后,随着洪堡所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确立,二者度过了一段相互促进的“和谐期”。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专业化趋势的加强,科研难度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逐渐分离,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立一度使两者重新得到统一,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大学的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学校对科研的需求使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高等学校究竟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亦或是双中心,人们莫衷一是。
一、教学与科研失调的现状透析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一项调查表明,当教师在被问到科研与教学的相对重要性是否被正确对待时,85%的人认为教学没有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78%的大学教师认为科研在其学校中占据优先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呢?笔者分析如下:
1.科研与教学的特点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相比较而言,科研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造性较强的活动,而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知识,迎接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挑战的愿望,科研工作正适合了他们的这一需要。同时,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正好可以满足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由于教学工作计划性较强,是一种比较程序化的活动,虽然教学的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但其内容基本上是已知的东西,因此对教师来说其挑战性相对而言比科研低一些,其吸引力也就小得多。“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在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往往就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
2.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判断和衡量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更容易测量和进行同行的评价;而教学行为则由于其动机、学生的起点、测量手段、衡量标准和产出结果的影响而难以测量,教师之间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都难以进行比较。
3.社会评价导向造成重科研轻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所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主要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平的卓著而提高的,而这又可以为学校带来有形资产,促进学校更大的发展。虽然抓好教学也可以获得好的声誉,如美国的赖斯大学,在校生不过三千人,但该校能立足实际,狠抓本科生教学,结果同样名声大振,在美国历年名牌大学的评比中,基本保持在十五名左右的位置。但这种成功的例子毕竟是风毛麟角。科研成果见效快,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学校声望,教学由于对象是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成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其成本与收益似乎不成比例。
4.科研是教师获奖晋升的重要依据。本来科研、教学实绩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两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师晋升所依据的核心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定中往往以科研论著多寡、强弱划线,而教学成绩由于难以量化而拉不开档次,这就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一味追求项目获奖或多发表论文。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投入,科研才是产出,科研比教学更有价值。博耶曾分析:“除了少数人以外,年轻的教授们都知道,假如他们想要得到的终身职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他们就需要在学术界获得卓越的名声,这不能靠做好教学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发表著作上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记录。”我国的职称评定中也往往只看科研水平而不管教学成就,形成“抓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劳而无功”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越走越远。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阐释
1.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在本科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数量大,而且“这些学生并不希望从事进一步的深刻的科学研究,他们只想学习知识,用这种知识来通过考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他们所希望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教师为教学而忙碌的同时是不太容易顾及到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数量少,并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较多,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是一种正相关。
2.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一般来说,应用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较基础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社会学科较自然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由于应用学科操作性较强,其成果主要依靠实践中获得,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社会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变化多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往往能充实教学内容,并直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对于不同的学校与教师,教学与科研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不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有深厚的底蕴和科研的传统,就可能对科研比较重视,而有的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兼顾二者。不同的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常见。”有的教师长于表达而创造思维差一些,更趋向于教学;而有的教师表达能力较差,思维能力较强,适于研究;还有的教师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
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办法。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认为提高对教学的重视已经刻不容缓,毕竟高等学校如果轻视了教学这一基本职能,那还要招生干什么呢?它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因此,教学应该是大学永远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性大学,都不应忽视教学。有的人认为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而教学会妨碍科研,这是不正确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正是通过本专业教学活动取得科研上巨大成就的,德国大学完成的科研并不少于科学院。”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研究占有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1.基于大学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通常具有较优越的科研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至于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可以对科研给予适度的重视,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而对于其他的高校来说,基于对大学基本任务的认识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来抓应是必然的选择。博耶就指出:“在所有招收本科大学生的院校,我们主要期望的必须是优秀的教学。”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各个学校自己也应把握好对科研要求的“度”的问题,按学科领域的特点,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基于高等教育的层次性。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中,科研所占的比重应有所不同。在本专科阶段,由于根本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科研上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学的特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都发生了改变,适当的科研将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进行积极的宏观管理与政策调控。高校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很多,但更带引导性的主要是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审制度。从教师来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应该整齐划一地要求每个教师都既能搞教学又能搞科研,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到的,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毕竟是一小部分,不应该不顾实际地提出要求。奖励政策,既在如何奖励,更在奖励什么、为什么奖励。既在物质奖励,更在精神奖励,激发热情与活力,譬如,学校既评审“优秀科研成果奖”,也评审“优秀教学成果奖”,给予教学与科研大致相当的地位与奖励。职称评聘制度,在高校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可以改变目前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给教学与科研一个同等的对待,使教师能静心于教学。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设置一个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副教授或教授的称号,如主讲讲师、高级讲师等,并给予同等待遇;或者将参评教师划分为侧重教学型、侧重科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型三种类型,并分别设置主要在教学或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与质量及数量均有所区别的参评资格标准,让教师择类申报,避免一刀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又互为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漂”,教学是“流”。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要真正意义上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前,大学一直将培养人才作为其主要功能,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教学来进行。此后,随着洪堡所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确立,二者度过了一段相互促进的“和谐期”。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专业化趋势的加强,科研难度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逐渐分离,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立一度使两者重新得到统一,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大学的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学校对科研的需求使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高等学校究竟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亦或是双中心,人们莫衷一是。
一、教学与科研失调的现状透析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一项调查表明,当教师在被问到科研与教学的相对重要性是否被正确对待时,85%的人认为教学没有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78%的大学教师认为科研在其学校中占据优先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呢?笔者分析如下:
1.科研与教学的特点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相比较而言,科研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造性较强的活动,而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知识,迎接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挑战的愿望,科研工作正适合了他们的这一需要。同时,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正好可以满足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由于教学工作计划性较强,是一种比较程序化的活动,虽然教学的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但其内容基本上是已知的东西,因此对教师来说其挑战性相对而言比科研低一些,其吸引力也就小得多。“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在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往往就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
2.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判断和衡量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更容易测量和进行同行的评价;而教学行为则由于其动机、学生的起点、测量手段、衡量标准和产出结果的影响而难以测量,教师之间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都难以进行比较。
3.社会评价导向造成重科研轻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所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主要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平的卓著而提高的,而这又可以为学校带来有形资产,促进学校更大的发展。虽然抓好教学也可以获得好的声誉,如美国的赖斯大学,在校生不过三千人,但该校能立足实际,狠抓本科生教学,结果同样名声大振,在美国历年名牌大学的评比中,基本保持在十五名左右的位置。但这种成功的例子毕竟是风毛麟角。科研成果见效快,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学校声望,教学由于对象是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成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其成本与收益似乎不成比例。
4.科研是教师获奖晋升的重要依据。本来科研、教学实绩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两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师晋升所依据的核心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定中往往以科研论著多寡、强弱划线,而教学成绩由于难以量化而拉不开档次,这就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一味追求项目获奖或多发表论文。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投入,科研才是产出,科研比教学更有价值。博耶曾分析:“除了少数人以外,年轻的教授们都知道,假如他们想要得到的终身职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他们就需要在学术界获得卓越的名声,这不能靠做好教学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发表著作上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记录。”我国的职称评定中也往往只看科研水平而不管教学成就,形成“抓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劳而无功”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越走越远。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阐释
1.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在本科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数量大,而且“这些学生并不希望从事进一步的深刻的科学研究,他们只想学习知识,用这种知识来通过考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他们所希望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教师为教学而忙碌的同时是不太容易顾及到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数量少,并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较多,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是一种正相关。
2.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一般来说,应用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较基础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社会学科较自然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由于应用学科操作性较强,其成果主要依靠实践中获得,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社会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变化多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往往能充实教学内容,并直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对于不同的学校与教师,教学与科研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不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有深厚的底蕴和科研的传统,就可能对科研比较重视,而有的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兼顾二者。不同的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常见。”有的教师长于表达而创造思维差一些,更趋向于教学;而有的教师表达能力较差,思维能力较强,适于研究;还有的教师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
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办法。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认为提高对教学的重视已经刻不容缓,毕竟高等学校如果轻视了教学这一基本职能,那还要招生干什么呢?它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因此,教学应该是大学永远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性大学,都不应忽视教学。有的人认为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而教学会妨碍科研,这是不正确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正是通过本专业教学活动取得科研上巨大成就的,德国大学完成的科研并不少于科学院。”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研究占有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1.基于大学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通常具有较优越的科研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至于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可以对科研给予适度的重视,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而对于其他的高校来说,基于对大学基本任务的认识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来抓应是必然的选择。博耶就指出:“在所有招收本科大学生的院校,我们主要期望的必须是优秀的教学。”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各个学校自己也应把握好对科研要求的“度”的问题,按学科领域的特点,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基于高等教育的层次性。在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中,科研所占的比重应有所不同。在本专科阶段,由于根本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科研上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学的特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都发生了改变,适当的科研将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进行积极的宏观管理与政策调控。高校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很多,但更带引导性的主要是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审制度。从教师来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应该整齐划一地要求每个教师都既能搞教学又能搞科研,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到的,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毕竟是一小部分,不应该不顾实际地提出要求。奖励政策,既在如何奖励,更在奖励什么、为什么奖励。既在物质奖励,更在精神奖励,激发热情与活力,譬如,学校既评审“优秀科研成果奖”,也评审“优秀教学成果奖”,给予教学与科研大致相当的地位与奖励。职称评聘制度,在高校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可以改变目前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给教学与科研一个同等的对待,使教师能静心于教学。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的模式,设置一个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副教授或教授的称号,如主讲讲师、高级讲师等,并给予同等待遇;或者将参评教师划分为侧重教学型、侧重科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型三种类型,并分别设置主要在教学或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与质量及数量均有所区别的参评资格标准,让教师择类申报,避免一刀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