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论述了高职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校企合作,必须让企业更有积极性;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校企合作,应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需改革。高职学校与用工企业的“无缝对接”,首先是教学设备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尽快把“历史欠账”还上。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也要“换脑筋”,拓寬解困思路,多渠道争取发展资源。
关键词 高职保障机制地方产业地方经济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无缝对接
顾名思义,“无缝”对接,就是对接后没有缝隙。我们在这里探讨高职校企合作,在学生的人才培养角度,应把高职院校与企业放在一盘棋里下,学校与企业可看做是两种金属元素,高职校企合作可看做是合金化过程,包括合金元素的比例与合金化工艺等,即学校与企业的工作分工与合作的过程模式。那么校企合作应从哪几方面来做呢?下面从以下几点谈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一、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必须让企业更有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目前,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建设。比如,瑞士、丹麦等国家的做法就具有参考价值。丹麦和瑞士的校企合作由同一部法律规范,并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有完善的协作和服务制度。瑞士还通过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三、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可以从4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带嫁妆”。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给糖果”。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拿棒子”。哪个企业没有做好,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添加剂”。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予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发展。
四、校企合作,应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从校企参与度来看,是选择“学校为主”模式,还是选择“企业为主”模式,抑或是选择“校企联合渗透”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是选择“顶岗实习”模式,还是选择“工学交替”模式,抑或是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我看来,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应双向互动。一是“车间进校”。我们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企业课堂”。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企业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在“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中,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
高职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不仅是一个新观点,更应该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高职实践工作者应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五、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需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它是一个能够向有关人员连续反馈课程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保证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进行,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承担。
高职学校与用工企业的“无缝对接”,首先是教学设备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尽快把“历史欠账”还上。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也要“换脑筋”,拓宽解困思路,多渠道争取发展资源。如与企业沟通合作,努力“把工厂引进学校,把课堂开进工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会上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企业对话、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可谓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1]时晓玲.专家对话.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如何"无缝"对接[N].中国教育报,2011-1-21.
[2]职校要与企业"无缝对接"[N].人民日报,2011-10-18.(编辑高会宽)
关键词 高职保障机制地方产业地方经济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无缝对接
顾名思义,“无缝”对接,就是对接后没有缝隙。我们在这里探讨高职校企合作,在学生的人才培养角度,应把高职院校与企业放在一盘棋里下,学校与企业可看做是两种金属元素,高职校企合作可看做是合金化过程,包括合金元素的比例与合金化工艺等,即学校与企业的工作分工与合作的过程模式。那么校企合作应从哪几方面来做呢?下面从以下几点谈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一、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必须让企业更有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目前,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建设。比如,瑞士、丹麦等国家的做法就具有参考价值。丹麦和瑞士的校企合作由同一部法律规范,并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有完善的协作和服务制度。瑞士还通过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三、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可以从4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带嫁妆”。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给糖果”。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拿棒子”。哪个企业没有做好,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添加剂”。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予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发展。
四、校企合作,应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从校企参与度来看,是选择“学校为主”模式,还是选择“企业为主”模式,抑或是选择“校企联合渗透”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是选择“顶岗实习”模式,还是选择“工学交替”模式,抑或是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我看来,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应双向互动。一是“车间进校”。我们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企业课堂”。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企业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在“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中,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
高职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不仅是一个新观点,更应该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高职实践工作者应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五、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需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它是一个能够向有关人员连续反馈课程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保证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进行,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承担。
高职学校与用工企业的“无缝对接”,首先是教学设备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尽快把“历史欠账”还上。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也要“换脑筋”,拓宽解困思路,多渠道争取发展资源。如与企业沟通合作,努力“把工厂引进学校,把课堂开进工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会上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企业对话、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可谓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1]时晓玲.专家对话.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如何"无缝"对接[N].中国教育报,2011-1-21.
[2]职校要与企业"无缝对接"[N].人民日报,2011-10-18.(编辑高会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