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应如何完善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柏拉图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在现今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主要形式,而“寻找乐趣”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关系密切,把教育同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能完善我国教育现状。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美国倡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它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变革等等。那么,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呢?
一、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两点:
(一)塑造孩子的乐观品格。
乐观精神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需要乐观;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需要乐观。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又乐观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產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自己更要拥有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并给与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备,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喜悦和来自父母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孩子的乐观精神。
(二)营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研究者根据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关系分为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亚平等型六种类型。其中亚平等型是最理想的亲子类型,在这种关系中,亲子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能进行顺畅、深刻的沟通。在这种亲子关系的影响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积极对话,和谐相处,出现问题的时候能以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使家庭教育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学生成长的最主要教育环节,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给与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一定的重视的话,那么我国的学校教育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生理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及乐观、幸福、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更重视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多开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课程。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勿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把学生积极乐观的一面调动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优势。
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应该在学生的这些方面给予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培养体系。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最大限度开发这些优势,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上。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青少年一代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大众传媒教育主要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标语口号、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的会议和社会活动来实现;校外教育主要是通过少年宫、青少年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来实现.
(一)与教师积极沟通。
教师在发展社会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教育发达的上海,学校会向社会派驻教师专门指导青少年教育工作非常普遍。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紧密、配合密切。教师因了解学校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项目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多种多样的校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青少年好奇敏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提供机会满足他们求知、运动、交友的需要,他们或会参与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健康的社会活动。
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影响相一致时,学生成长的环境协调统一,我国的教育作用就会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反,学生成长的环境则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教育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其作用还会被减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M].教育研究,2008.
[4]冯晓霞.帮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M].学前教育,2004.
[5]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自主.家庭教育中的生态美术教育引导[J].今日南国,2010.
[7]许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
[8]甄珍.请寻找并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推荐《积极心理学》[J].北京教育,2010.
[9]青秋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0]才源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积极心理学给家庭教育的启示[J].大众教育,2005.(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柏拉图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在现今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主要形式,而“寻找乐趣”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关系密切,把教育同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能完善我国教育现状。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美国倡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它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变革等等。那么,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呢?
一、 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两点:
(一)塑造孩子的乐观品格。
乐观精神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需要乐观;在人生陷入低谷时,需要乐观。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又乐观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產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自己更要拥有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并给与鼓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备,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喜悦和来自父母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孩子的乐观精神。
(二)营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研究者根据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间地位和沟通形式的不同,将亲子关系分为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亚平等型六种类型。其中亚平等型是最理想的亲子类型,在这种关系中,亲子双方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能进行顺畅、深刻的沟通。在这种亲子关系的影响下,父母和子女之间积极对话,和谐相处,出现问题的时候能以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使家庭教育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学生成长的最主要教育环节,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给与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一定的重视的话,那么我国的学校教育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生理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及乐观、幸福、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更重视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多开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课程。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勿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把学生积极乐观的一面调动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挖掘学生的优势。
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应该在学生的这些方面给予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培养体系。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最大限度开发这些优势,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大地开发某方面潜能上。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团体和文化部门对青少年一代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大众传媒教育主要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标语口号、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各级政府组织的会议和社会活动来实现;校外教育主要是通过少年宫、青少年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来实现.
(一)与教师积极沟通。
教师在发展社会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教育发达的上海,学校会向社会派驻教师专门指导青少年教育工作非常普遍。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紧密、配合密切。教师因了解学校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的社会教育项目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多种多样的校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青少年好奇敏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不提供机会满足他们求知、运动、交友的需要,他们或会参与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健康的社会活动。
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影响相一致时,学生成长的环境协调统一,我国的教育作用就会得到很好地发挥;相反,学生成长的环境则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教育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其作用还会被减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阻碍。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M].教育研究,2008.
[4]冯晓霞.帮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M].学前教育,2004.
[5]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自主.家庭教育中的生态美术教育引导[J].今日南国,2010.
[7]许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
[8]甄珍.请寻找并研究学生的积极品质—推荐《积极心理学》[J].北京教育,2010.
[9]青秋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0]才源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积极心理学给家庭教育的启示[J].大众教育,2005.(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