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城确实是个“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绿、风景怡人,且民风淳朴、人性善良。都市生活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感觉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能有坏人吗?能有坏事吗?似乎都不应该,好人应有好报,但一场爱情悲剧却在这里上演了。美丽、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翠翠没有如愿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她最终在无望地等候中消蚀着自己的青春,但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留给我们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这场让人心酸却又无奈的爱情悲剧何以会发生,真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
边城是人性美的代表,但撩起这层真善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十全十美,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主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各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湘西又是一个偏僻、闭塞、落后的小镇,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在这里“野蛮与优美”往往交织在一起,美的人性只是一种理想,客观现实是一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是一面,但固执、愚昧、迷信,这些人性中的阴暗面在人们身上也暴露无疑,恰恰是这些毁灭了翠翠的爱情。小说从客观设置的这一情节——两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姑娘开始,就已经导致了矛盾的不可调和。天保和傩送都是正直、善良、重情重义的小伙子。却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个人都想娶翠翠,怎么办,让谁娶呢?沈从文是否在这时已经给我们暗示了悲剧的必然,都要娶,都不想退出,却又不可能争抢,只好公平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哥哥输了,天保知道翠翠钟情的是弟弟,于是他默默地退出这场角逐,带着失恋远走他乡,没想到却意外身亡,天保的死责任在谁,在傩送吗?他不该和哥哥抢翠翠,他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把哥哥的死亡责任推在自己身上,因此“良心”使他难以原谅自己,在这场爱情和手足之情的矛盾较量中,固执的傩送让手足之情占了上风,哥哥死后,他心灰意冷,无法面对自己的爱情,他用毁掉自己幸福爱情的作法来为哥哥殉葬,诚然,傩送是善良、无私、仁义的,但这种人生选择是否也让人看到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偏执、愚昧、冷酷、自私,为了成全自己的大仁大义宁可牺牲自己和爱人的幸福。善、爱是边城人性中的闪光之点,但当他走向另一个极端时,就成了毁灭美好的罪魁祸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人,船总顺顺更是表现出人性中愚昧、落后的一面,他“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天保是翠翠害死的吗?间接的关系当然有,顺顺就这样认为,没有翠翠,天保和傩送就不会竞争,也就不会因失恋而外出闯滩,导致意外死亡,这样一个女孩怎么能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呢?绝对不能,天命,迷信的思想让他不能作出什么更明智、大胆的选择,只能冷漠地拒绝了翠翠爷爷的提亲。而那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翠翠,更像那巫山神女,对爱情异常执着,她从一开始就心仪傩送,自从这个英俊、勇敢、关心体贴人的傩送走进她的内心,其他人就再也无法占据她的灵魂,她和傩送相识时说的:“大鱼来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她不在乎“鸭子”只在乎“鱼”,忠贞不渝,海枯石烂,就是翠翠对爱情的选择,她就是巫山上的神女,在二老出走之后,她一个人孤寂守着渡口,执着地等着心上人,翠翠为眺望远天的杳鹤宁愿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即使变成“望夫石”也心甘情愿。这种对爱情的绝对专一,只能使她的爱情以悲剧结束,我们是要赞扬翠翠,还是要悲悯翠翠呢?
或许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件中的悲剧因子的,只是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使其不忍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不惜笔墨为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超过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爱情,却无法擦去自然人性中客观存在的阴暗和落后,天保和傩送的固执,顺顺的迷信、愚昧,翠翠的执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性中的一种软弱。沈从文不愿看到这种软弱,不愿明说这种软弱,但这却又是无法避免应该正视的现实,恰恰是这种无法避免造成翠翠的爱情悲剧。
边城是人性美的代表,但撩起这层真善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十全十美,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主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各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湘西又是一个偏僻、闭塞、落后的小镇,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在这里“野蛮与优美”往往交织在一起,美的人性只是一种理想,客观现实是一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是一面,但固执、愚昧、迷信,这些人性中的阴暗面在人们身上也暴露无疑,恰恰是这些毁灭了翠翠的爱情。小说从客观设置的这一情节——两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姑娘开始,就已经导致了矛盾的不可调和。天保和傩送都是正直、善良、重情重义的小伙子。却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个人都想娶翠翠,怎么办,让谁娶呢?沈从文是否在这时已经给我们暗示了悲剧的必然,都要娶,都不想退出,却又不可能争抢,只好公平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哥哥输了,天保知道翠翠钟情的是弟弟,于是他默默地退出这场角逐,带着失恋远走他乡,没想到却意外身亡,天保的死责任在谁,在傩送吗?他不该和哥哥抢翠翠,他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把哥哥的死亡责任推在自己身上,因此“良心”使他难以原谅自己,在这场爱情和手足之情的矛盾较量中,固执的傩送让手足之情占了上风,哥哥死后,他心灰意冷,无法面对自己的爱情,他用毁掉自己幸福爱情的作法来为哥哥殉葬,诚然,傩送是善良、无私、仁义的,但这种人生选择是否也让人看到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偏执、愚昧、冷酷、自私,为了成全自己的大仁大义宁可牺牲自己和爱人的幸福。善、爱是边城人性中的闪光之点,但当他走向另一个极端时,就成了毁灭美好的罪魁祸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人,船总顺顺更是表现出人性中愚昧、落后的一面,他“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天保是翠翠害死的吗?间接的关系当然有,顺顺就这样认为,没有翠翠,天保和傩送就不会竞争,也就不会因失恋而外出闯滩,导致意外死亡,这样一个女孩怎么能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呢?绝对不能,天命,迷信的思想让他不能作出什么更明智、大胆的选择,只能冷漠地拒绝了翠翠爷爷的提亲。而那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翠翠,更像那巫山神女,对爱情异常执着,她从一开始就心仪傩送,自从这个英俊、勇敢、关心体贴人的傩送走进她的内心,其他人就再也无法占据她的灵魂,她和傩送相识时说的:“大鱼来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她不在乎“鸭子”只在乎“鱼”,忠贞不渝,海枯石烂,就是翠翠对爱情的选择,她就是巫山上的神女,在二老出走之后,她一个人孤寂守着渡口,执着地等着心上人,翠翠为眺望远天的杳鹤宁愿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即使变成“望夫石”也心甘情愿。这种对爱情的绝对专一,只能使她的爱情以悲剧结束,我们是要赞扬翠翠,还是要悲悯翠翠呢?
或许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件中的悲剧因子的,只是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使其不忍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不惜笔墨为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超过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爱情,却无法擦去自然人性中客观存在的阴暗和落后,天保和傩送的固执,顺顺的迷信、愚昧,翠翠的执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性中的一种软弱。沈从文不愿看到这种软弱,不愿明说这种软弱,但这却又是无法避免应该正视的现实,恰恰是这种无法避免造成翠翠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