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組,观察组视力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控制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眼压、有效的形成过滤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闭角型清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在术后患者眼压的恢复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型小梁切除术;疗效分析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在对青光眼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治疗中主要是采用小梁切除术。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条流出眼外的永久性房水滤过通道以维持房水循环的生理平衡。但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术后容易出现低眼压、浅前房以及后期的滤过口瘢痕化致滤道堵塞、眼压复升,严重的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手术治疗上采用了复合型小梁切除术,能够形成良好的引流腔隙,有效的控制术后早期滤过泡瘢痕化。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复合型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年龄45~85岁,其中男患者35例子,女患者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体重指数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闭角型青光眼。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眼球膜囊下浸润麻醉,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向后分离,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巩膜表面血管以止血,切除小梁组织及稍大于小梁切口的周边虹膜。回复巩膜瓣,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两角,调节缝线松紧张力,球筋膜和球结膜瓣分层连续缝合[1]。
1.3疗效观察
术后对患者的视力结膜、角膜、滤过口和虹膜周切口、滤过泡、前房轴深、前房反应、瞳孔、眼压、眼底等情况进行观察。患者出院一周后,对患者进行复查。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t对计量数据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眼压
经过术后的随访调查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滤过泡形态
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保持功能性滤过泡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滤过泡的大小可将滤过泡分为:微小囊状型、弥散扁平型、包裹型、滤过泡缺如型,其中微小囊状型和弥散扁平型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包裹型和滤过泡缺如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2.3视力改变
根据患者的视力损伤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视力损伤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降低[2]。
2.4并发症
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渗漏性滤过泡、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加速形成、恶性青光眼、脉络膜爆发性大出血、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微的并发症现象,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明显少于对照组。
3、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致盲性疾病,在对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采用小梁切除术。但传统的小粱切除术较常发生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口瘢痕化致滤道堵塞,眼压复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采用了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在术后能够有效的根据患者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情况进行拆线,有效地控制了术后浅前房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视力损伤,且在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上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周晓东,刘湘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全科临床论著,2013,01(01):50-51.
[2]徐常山,郁建平,洪流,梅小飞,徐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11(11):846-847.
[3]赵艳,旷琳,杨蕾蕾,廖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2,6(12):1800-1801.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型小梁切除术;疗效分析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在对青光眼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治疗中主要是采用小梁切除术。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建立一条流出眼外的永久性房水滤过通道以维持房水循环的生理平衡。但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术后容易出现低眼压、浅前房以及后期的滤过口瘢痕化致滤道堵塞、眼压复升,严重的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手术治疗上采用了复合型小梁切除术,能够形成良好的引流腔隙,有效的控制术后早期滤过泡瘢痕化。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复合型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年龄45~85岁,其中男患者35例子,女患者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体重指数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闭角型青光眼。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眼球膜囊下浸润麻醉,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向后分离,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巩膜表面血管以止血,切除小梁组织及稍大于小梁切口的周边虹膜。回复巩膜瓣,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两角,调节缝线松紧张力,球筋膜和球结膜瓣分层连续缝合[1]。
1.3疗效观察
术后对患者的视力结膜、角膜、滤过口和虹膜周切口、滤过泡、前房轴深、前房反应、瞳孔、眼压、眼底等情况进行观察。患者出院一周后,对患者进行复查。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t对计量数据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眼压
经过术后的随访调查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滤过泡形态
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保持功能性滤过泡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滤过泡的大小可将滤过泡分为:微小囊状型、弥散扁平型、包裹型、滤过泡缺如型,其中微小囊状型和弥散扁平型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包裹型和滤过泡缺如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2.3视力改变
根据患者的视力损伤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视力损伤程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降低[2]。
2.4并发症
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渗漏性滤过泡、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加速形成、恶性青光眼、脉络膜爆发性大出血、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微的并发症现象,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明显少于对照组。
3、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致盲性疾病,在对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采用小梁切除术。但传统的小粱切除术较常发生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口瘢痕化致滤道堵塞,眼压复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采用了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在术后能够有效的根据患者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情况进行拆线,有效地控制了术后浅前房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视力损伤,且在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上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周晓东,刘湘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全科临床论著,2013,01(01):50-51.
[2]徐常山,郁建平,洪流,梅小飞,徐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11(11):846-847.
[3]赵艳,旷琳,杨蕾蕾,廖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2,6(12):180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