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本月20日在连云港召开了2012年江苏语数外研讨会,来自全省一百多位教师以及教研员参加了本次的活动。培训内容除了有南京市教研室的曹荣苏专家作的《江苏英语高考走向及高三备考策略》讲座、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严志军作的《2012年高考英语命题及试卷分析》讲座,还安排了两节教学观摩课。本人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聆听了专家指导和同行经验介绍,受益匪浅,尤其是观摩了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优秀英语教师殷志勇老师的示范课。
目前学生普遍对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比较困惑,因此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等部分失分较多,导致其英语成绩不甚理想。而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加强阅读的指导,从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许多高三老师因新授课和复习内容量大,而课时又比较紧,舍不得花时间去带领学生精读精讲课文。通过对殷志勇老师课堂的观摩,结合本人的日常教学,笔者觉得平常教学中花点时间来分析课文、精读课文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二、案例描述
1.课前站读,提前让学生进入英语环境。
在普通高中,英语是唯一需要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学科,为了是学生迅速从日常的中文教学情境中切换到英语情境,每节英语课前我选择全体学生站着朗读三至五分钟。朗读的内容可以是上一节课的精讲过的课文或课堂笔记,可以是老师即将讲授的新课课文或者单词,也可以是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等。通过几分钟的集体朗读,学生由课前的放松状态迅速进入英语情境,一上课就能快速融入课堂;适量的朗读内容帮学生储备了一定的英语素材,也为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适量的朗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课文为载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不管是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还是任务型阅读,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都是答题的关键要领和基础。而这种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又不像背诵某个单词那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通过“题海战”就一定能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仔细筛选的,极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教师应该以这些课文为载体,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才能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如在讲授模块十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第一课时,笔者精心准备了导学案,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的细节和精华。其中task2所设计的任务是概括每段的main idea,这正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生应能理解主旨要义和作者意图,而task 3、 task 4、 task 5是分别针对课文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收集具体信息的训练,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这符合《考试说明》考生能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要求。这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在必要的过渡后都是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呈现答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有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课文为载体,指的是合理利用课文,而不是拘泥于课文,也不是就课文讲课文。有时候课文的分析也需要适度的发散和迁移,这种改变也许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淀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讲授模块十第一单元时正值十月中旬,10月17日是International Day of Poverty(国际贫困日),而Poverty又正好是本单元所提及的话题,所以在新课导入部分,笔者借助有关贫困的文字信息和一系列的图片信息,让学生描述所知道的贫困状况,由此引发学生的Brainstorm:What do you think may lead to poverty.学生思维活跃,能想到population,earthquake,在学生充分思考并展现其思维后,我进行了简短的点评,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How to help them,导入课文并思考“Give a man a fish or to teach a man to fish”,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好处。
其次是本节课的最后,理解完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Talk about what measures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to fight poverty”,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都争先恐后地要呈现本组讨论的结果,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如今的书面表达已日渐开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需求,也有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4.以课文为载体,还知识点为血肉。
平日英语教学,尤其在高三,由于教学进度和复习课时紧张等问题,对于模块9-11的教学有些教师采取的是放弃的教学策略,若是高考考试说明涉及相关的词汇,再简单的带领学生把相关单元的词汇(组)简单的划下来,然后再用试题来强化这些知识点。这种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导致的教学中的考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也许其考试效果也还不错,但是这样的教学是干瘪枯燥的,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的心态。
教材是一种素材,具体使用要以课标为指引,对模块9-11可采取选择性教学,该精读分析的课文则不能停留于划一划的层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和素材,仔细分析,充分举例,给学生展现出来的知识点应该是饱满、有血有肉的。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课文的细读、精读是以合理科学的教材处理为基础的,是需要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发展和积淀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一种体现。只有在课文分析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和收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才是持久且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重要的。而要达到“以课文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一目标,与教师的持续的实践努力、刻苦专研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70—95”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本月20日在连云港召开了2012年江苏语数外研讨会,来自全省一百多位教师以及教研员参加了本次的活动。培训内容除了有南京市教研室的曹荣苏专家作的《江苏英语高考走向及高三备考策略》讲座、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严志军作的《2012年高考英语命题及试卷分析》讲座,还安排了两节教学观摩课。本人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聆听了专家指导和同行经验介绍,受益匪浅,尤其是观摩了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优秀英语教师殷志勇老师的示范课。
目前学生普遍对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比较困惑,因此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等部分失分较多,导致其英语成绩不甚理想。而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加强阅读的指导,从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许多高三老师因新授课和复习内容量大,而课时又比较紧,舍不得花时间去带领学生精读精讲课文。通过对殷志勇老师课堂的观摩,结合本人的日常教学,笔者觉得平常教学中花点时间来分析课文、精读课文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二、案例描述
1.课前站读,提前让学生进入英语环境。
在普通高中,英语是唯一需要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学科,为了是学生迅速从日常的中文教学情境中切换到英语情境,每节英语课前我选择全体学生站着朗读三至五分钟。朗读的内容可以是上一节课的精讲过的课文或课堂笔记,可以是老师即将讲授的新课课文或者单词,也可以是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等。通过几分钟的集体朗读,学生由课前的放松状态迅速进入英语情境,一上课就能快速融入课堂;适量的朗读内容帮学生储备了一定的英语素材,也为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适量的朗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课文为载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不管是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还是任务型阅读,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都是答题的关键要领和基础。而这种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又不像背诵某个单词那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通过“题海战”就一定能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仔细筛选的,极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教师应该以这些课文为载体,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才能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如在讲授模块十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第一课时,笔者精心准备了导学案,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的细节和精华。其中task2所设计的任务是概括每段的main idea,这正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生应能理解主旨要义和作者意图,而task 3、 task 4、 task 5是分别针对课文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收集具体信息的训练,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这符合《考试说明》考生能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要求。这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在必要的过渡后都是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呈现答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有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课文为载体,指的是合理利用课文,而不是拘泥于课文,也不是就课文讲课文。有时候课文的分析也需要适度的发散和迁移,这种改变也许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淀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讲授模块十第一单元时正值十月中旬,10月17日是International Day of Poverty(国际贫困日),而Poverty又正好是本单元所提及的话题,所以在新课导入部分,笔者借助有关贫困的文字信息和一系列的图片信息,让学生描述所知道的贫困状况,由此引发学生的Brainstorm:What do you think may lead to poverty.学生思维活跃,能想到population,earthquake,在学生充分思考并展现其思维后,我进行了简短的点评,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How to help them,导入课文并思考“Give a man a fish or to teach a man to fish”,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好处。
其次是本节课的最后,理解完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Talk about what measures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to fight poverty”,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都争先恐后地要呈现本组讨论的结果,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如今的书面表达已日渐开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需求,也有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4.以课文为载体,还知识点为血肉。
平日英语教学,尤其在高三,由于教学进度和复习课时紧张等问题,对于模块9-11的教学有些教师采取的是放弃的教学策略,若是高考考试说明涉及相关的词汇,再简单的带领学生把相关单元的词汇(组)简单的划下来,然后再用试题来强化这些知识点。这种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导致的教学中的考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也许其考试效果也还不错,但是这样的教学是干瘪枯燥的,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的心态。
教材是一种素材,具体使用要以课标为指引,对模块9-11可采取选择性教学,该精读分析的课文则不能停留于划一划的层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和素材,仔细分析,充分举例,给学生展现出来的知识点应该是饱满、有血有肉的。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课文的细读、精读是以合理科学的教材处理为基础的,是需要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发展和积淀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一种体现。只有在课文分析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和收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才是持久且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重要的。而要达到“以课文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一目标,与教师的持续的实践努力、刻苦专研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