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6年秋季使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教学以来,发现此套教材的颇多亮点。诸如,关注语文知识的掌握,注重阅读方法与策略的引导,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等等。其中,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方面的引导最为引人注目。而“学会学习”,拥有“批判思维”,进而成为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人,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批判性思維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它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彰显着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提倡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目前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长期地传授式教学、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的任务方面”能力尚可,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表现较弱。这就说明学生整体欠缺思维能力的训练,出于某种思维习惯或惰于深入思考的原由,他们在课堂环境中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往往呈现趋同倾向,而鲜有富有个性与创见的见解。
幸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已引起各方关注,部编教材更是对批判性思维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1.这份重视,体现在篇首“预习”提示语中。如,七年级上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却一直在和病魔抗争,这种生存状况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反思一下:沐浴在亲情中,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这就是情感体验层面的自我反思与批判。
2.这份重视,体现在“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中。如,七年级下的课文《卖油翁》,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这就是对约定俗成的课文内容与主题理解提出的质疑。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尝试
(一)阅读教学:善于开发指向高阶认知的“核心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抓住的那个集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与文本的核心点于一身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可以称之为“核心问题”。它往往具有综合性、生发性和思辨性的特征,属于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不抓关键、不见核心的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提问太散、变成了满堂问、教师一放了之的“放羊式”教学。一问一答之间,教师操控全盘,鲜有学生自主发现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度开发教材的意识,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建构,积极开发指向高阶认知的“核心问题”。
(二)写作教学:倡导“思辨读写”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主要阵地。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评判、有创造地思辨性写作,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方向。思辨读写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此种写作教学方式关注学习主体及其对阅读的主动介入,表现的是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读”与“写”有机融合是基本手段,教师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充溢其中的“思辨性”是灵魂。思辨读写,是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和写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思辨读写活动中,可以促进自身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思辨读写,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这是一种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采用合作学习:提倡合而不同、富有创见的表达。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改革,已试行多年,也日益成为教学常态。随之而来的课堂形式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共同体的组建,的确将“以生为本”落至实处。学生在温暖、安全的同伴学习空间中,挑战各种学习任务,师生间的互助协作,教师对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机整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串联互动,都一层层在课堂里轻松绽放。但也存在困惑,诸如,在交流成果时如何避免人云亦云?如何避免优秀学生代替组员思考而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情况?如何引导与激励才能令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所收益?如果以上弊病不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仍然仅仅是空中楼阁。
总之,每位教师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己任,积极用好手头的“源头活水”部编教材,学习、领会、落实教材精神。开发指向高阶认知的“核心问题”,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倡导“思辨读写”的学习方式,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渗透,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富有创见地表达,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批判性思維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它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彰显着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提倡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目前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长期地传授式教学、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那些熟悉的、常规的、知识获得性的任务方面”能力尚可,但是“在完成那些陌生的、灵活的、需要创造性的任务方面”表现较弱。这就说明学生整体欠缺思维能力的训练,出于某种思维习惯或惰于深入思考的原由,他们在课堂环境中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往往呈现趋同倾向,而鲜有富有个性与创见的见解。
幸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已引起各方关注,部编教材更是对批判性思维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1.这份重视,体现在篇首“预习”提示语中。如,七年级上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却一直在和病魔抗争,这种生存状况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体会文中流露的情绪,反思一下:沐浴在亲情中,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这就是情感体验层面的自我反思与批判。
2.这份重视,体现在“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中。如,七年级下的课文《卖油翁》,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这就是对约定俗成的课文内容与主题理解提出的质疑。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尝试
(一)阅读教学:善于开发指向高阶认知的“核心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抓住的那个集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与文本的核心点于一身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可以称之为“核心问题”。它往往具有综合性、生发性和思辨性的特征,属于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不抓关键、不见核心的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提问太散、变成了满堂问、教师一放了之的“放羊式”教学。一问一答之间,教师操控全盘,鲜有学生自主发现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度开发教材的意识,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建构,积极开发指向高阶认知的“核心问题”。
(二)写作教学:倡导“思辨读写”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主要阵地。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有评判、有创造地思辨性写作,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方向。思辨读写要求学生有独立的阅读姿态,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此种写作教学方式关注学习主体及其对阅读的主动介入,表现的是深度思维和自我意识。“读”与“写”有机融合是基本手段,教师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充溢其中的“思辨性”是灵魂。思辨读写,是理性的阅读和写作,也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和写作。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思辨读写活动中,可以促进自身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思辨读写,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这是一种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核心素养。
(三)采用合作学习:提倡合而不同、富有创见的表达。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改革,已试行多年,也日益成为教学常态。随之而来的课堂形式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共同体的组建,的确将“以生为本”落至实处。学生在温暖、安全的同伴学习空间中,挑战各种学习任务,师生间的互助协作,教师对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机整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串联互动,都一层层在课堂里轻松绽放。但也存在困惑,诸如,在交流成果时如何避免人云亦云?如何避免优秀学生代替组员思考而其他成员坐享其成的情况?如何引导与激励才能令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有所收益?如果以上弊病不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仍然仅仅是空中楼阁。
总之,每位教师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己任,积极用好手头的“源头活水”部编教材,学习、领会、落实教材精神。开发指向高阶认知的“核心问题”,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倡导“思辨读写”的学习方式,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互渗透,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富有创见地表达,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