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建设行业专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传统的、缺乏专业指向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为工程建设方向的学生搭建技能平台时是虚弱的,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方面是乏力的。如何与职业能力需求对接?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1. 课程融合的思路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工程建设行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工程建设管理的知识技能等融合进来,其重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深度融合工程建设管理的教学内容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及其配套的《情景实训与指导》。在教材中所用的例子绝大部分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使学生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有一个专业的氛围。融合更彻底的是《情景实训与指导》,几乎所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都是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
表1列出了课程中部分实训内容,目的是向学生展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上如何应用,引导学生作为从业人员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考虑、如何解决,打通从学到用的经络根脉,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热情。
3. 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我们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采用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情景实训与指导》中,我们虚拟了一个名为“王中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单位,其下有施工企业常设的部门如工程部等、以及针对某施工项目而设的项目部等,令学生身处模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再经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训任务,设定工作情境让学生代入工作岗位角色(见表1),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还能拥有初步的工作经验和策略,学会如何工作。
4. 对课程融合的思考
将工程建设管理融合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跨界结合,需要对这两个差异非常大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管理运作都有较深的理解,还要对课程标准、实用性、教学难度等较好地把握,才能成功地进行整合。
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深度融合后的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方式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的。学习任务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学习任务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典型工作过程的内容和流程要近乎实际工作情境,又需要关注学习环节的可操作性,学生要能理解,容量和难度要能适合。
工程建设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有着非常多的分支行业及工作环节,日常工作中使用办公软件的程度深浅不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就跳到深度专业应用。而且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窄,只能由教材和教师来引领进入学习情景。因此学习任务既要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进度要求、又要满足专业性、而且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就是最重要的。经过行业专家访谈、调查问卷、发掘应用需求等等,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既与专业应用深度融合、又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适于机房环境教学的学习任务(见表1),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融合的难度控制。一是设计的学习任务以工程建设通用管理为主、尽量少涉及专业技术。在情景引导中,也是尽量淡化专业技术,或是用最显浅的方法来描述。例如项目符号和编号一节,是以《个人安全生产责任合同》为基础进行设置,而此合同的内容条款,就算学生此前从没接触,也能基本理解。又如Excel高级筛选是以抹灰质量检查为背景的,涉及的如“表面平整度偏差”等术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其含义。二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集中备课和培训,增强其工程建设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概念、原理和方法。比如投标文件大致是什么样的,安全文明施工是什么,之前计算机教师不用去关心这些知识,但在开展与专业相融的教学后,教师们就应该具有这个概念,如此才能在课堂上顺畅流利地教学。
责任编辑 罗 峰
1. 课程融合的思路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工程建设行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工程建设管理的知识技能等融合进来,其重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深度融合工程建设管理的教学内容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及其配套的《情景实训与指导》。在教材中所用的例子绝大部分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使学生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有一个专业的氛围。融合更彻底的是《情景实训与指导》,几乎所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都是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
表1列出了课程中部分实训内容,目的是向学生展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上如何应用,引导学生作为从业人员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考虑、如何解决,打通从学到用的经络根脉,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热情。
3. 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我们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采用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情景实训与指导》中,我们虚拟了一个名为“王中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单位,其下有施工企业常设的部门如工程部等、以及针对某施工项目而设的项目部等,令学生身处模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再经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训任务,设定工作情境让学生代入工作岗位角色(见表1),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还能拥有初步的工作经验和策略,学会如何工作。
4. 对课程融合的思考
将工程建设管理融合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跨界结合,需要对这两个差异非常大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管理运作都有较深的理解,还要对课程标准、实用性、教学难度等较好地把握,才能成功地进行整合。
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深度融合后的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方式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的。学习任务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学习任务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典型工作过程的内容和流程要近乎实际工作情境,又需要关注学习环节的可操作性,学生要能理解,容量和难度要能适合。
工程建设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有着非常多的分支行业及工作环节,日常工作中使用办公软件的程度深浅不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就跳到深度专业应用。而且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窄,只能由教材和教师来引领进入学习情景。因此学习任务既要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进度要求、又要满足专业性、而且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就是最重要的。经过行业专家访谈、调查问卷、发掘应用需求等等,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既与专业应用深度融合、又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适于机房环境教学的学习任务(见表1),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融合的难度控制。一是设计的学习任务以工程建设通用管理为主、尽量少涉及专业技术。在情景引导中,也是尽量淡化专业技术,或是用最显浅的方法来描述。例如项目符号和编号一节,是以《个人安全生产责任合同》为基础进行设置,而此合同的内容条款,就算学生此前从没接触,也能基本理解。又如Excel高级筛选是以抹灰质量检查为背景的,涉及的如“表面平整度偏差”等术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其含义。二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集中备课和培训,增强其工程建设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概念、原理和方法。比如投标文件大致是什么样的,安全文明施工是什么,之前计算机教师不用去关心这些知识,但在开展与专业相融的教学后,教师们就应该具有这个概念,如此才能在课堂上顺畅流利地教学。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