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先来追溯一下“语文”二字的起源。语文,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时被称为“国文”;“五四”以后,白话文兴起,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侧重文言;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张志公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学分析。张先生是这样阐述的:
  《岳阳楼记》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我要一个学生讲讲这句话的意思。他说:“这里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伟大的抱负,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害,而是时时关心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但是,范仲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思想不能跟我们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提并论……”我说,就只要讲讲这个句子的意思,先不必发挥这么多。他重说了一遍,还是讲了一套大道理,无论如何也讲不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来。“先”怎么用,“后”怎么用,两个“忧”字有什么不同,两个“乐”字有什么不同,全句该怎样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都说不出。学了篇文章,只能讲大道理,不能确切地理解文义。
  张志公先生的这段分析,准确再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大多记住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或者高尚的人物品质,而对课文中运用的精妙词语、形式多样的句式、精彩的段落等,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这样的学习,学生怎么能从范文中吸收与积累语言,在感受与领悟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没有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和敏锐的语感,语言水平又何谈提高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的“交际工具”,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學习语言文字运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
  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根据编者的编排意图、文本特点、课后习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读出教学价值点。而诸多教学价值点使得老师们常常感到迷惑:这一课该指导学生学的究竟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筛选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以此选择教学内容。
  所谓文本“语文核心价值”,其实指首先要知道文章“有什么”,其次是知道能提取的“是什么”,再次是教师教学时“选什么教”,也可将其依次概括为:文本价值、语文价值、教学价值。
  “语文核心价值”可以分三步走:初读——分析文本言语表达的基本内容、形式及情感等;研读——在初读基础上进行自我阅读理解建构,即读出自己的感悟;品读——体会文章中内容及表达形式的妙点,理解作者借助文字要表达出的思想情感。
  具体可分为单篇教学、单元整合、整本书整合三部分。
  一、单篇教学,了解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以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范仲淹的故事》为例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故事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内容比较好理解。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落实课程目标、落实单元训练要点?我们在研课过程中,从语文核心价值的三个层面进行文章解读。
  文本价值:本文以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故事中几个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是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如“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这些充分表现出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范仲淹执政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对他进行高度评价。
  语文价值:理解本文的切入点,即文章中两次出现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以此主线引导学生明晰文章的四个故事均是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描写,并且同样表现“刻苦学习”的四件事,选材角度却各不相同。这样的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择故事进行描写的文章,在写人物类文章中极具代表意义。
  教学价值: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外出旅游时参观过不少名人纪念馆或者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馆,他们对于纪念馆的建设和各展厅有些初步的认识。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也属于知名人士,现泰州、苏州、杭州均建有范仲淹纪念馆,而范仲淹死后埋葬在洛阳市伊川县,离我们学校不远。这些信息的获取让学生们对范仲淹有了更大的兴趣。整合这些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内容进行教学?
  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研课过程中,讨论、设计将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字词,找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用小标题概括出文章中的四个故事;再指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写人物类文章可以按照“简介、故事、志向、评价”这样的层次进行描写,为写一个人物构建初步的文章框架结构。
  第二课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语用训练。具体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探究——文章用四个故事来描写范仲淹是怎样刻苦学习的,那他为什么要刻苦学习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充分阐述自己的理解。(这一训练要点是培养学生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范仲淹的志向,学习抓住文章主线。)   第二环节:探究——同样表现刻苦学习的四件事,选材角度一样吗?(这一训练点是通过分析,了解文章选材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四件事同样表现“刻苦学习”,但是角度各不相同。(1)具体描绘出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2)在生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范仲淹能坚持发愤苦读。(3)谢绝他人帮助,通过磨炼意志来表现范仲淹刻苦读书。(4)在非常情况下,范仲淹能排除干扰坚持苦读。
  第三环节:“我是设计家”实践活动。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范仲淹纪念馆”。(1)如果建一座“范仲淹纪念馆”,你会选择哪个地方,为什么?(2)如果纪念馆要分几个展厅,你认为分几个展厅合适?你会为每一个展厅起一个什么名字?如果给每一个展厅写一则“前言”,你准备怎么写?(3)如果为纪念馆拟写两副对联,你准备写什么?准备张贴在什么位置?学生在设计中需要再次走进文本,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依据。为展厅起名、撰写前言及对联选择,更需要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文本内容的重新整合及拓展运用。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深入读文,真正做到了“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
  二、单元整合,了解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以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两首古诗和三篇文章,分别是《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父亲、树林和鸟》《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南极,一片净土》。单元导读中这样写道:“阅读本单元课文时,要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会单纯地把诗歌当诗歌讲,把《父亲、树林和鸟》当故事讲,把《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南极,一片净土》当环保题材的文章讲。这可以说是我们能直接了解到的“文本价值”。那編者为何将这几篇文章组合在一个“环保主题”下?文章的选择及出现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深意吗?我们能提取出的语文价值“有什么”?教学时“选什么”教?“教学价值”如何体现?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放在单元组文第一篇的《古诗两首》,诗人借景色描写巧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教学古诗,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欣赏诗人对雪景的独特描写。保护环境,从欣赏环境的美开始。
  《父亲、树林和鸟》记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歌颂了爱鸟、护鸟的美好心灵。文章表达侧重于细节描述。学习本文,除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外,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保护环境,从了解动物的特点开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文章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文章表达侧重于情节描述,用故事揭示过程与结果的必然联系警示人们:保护环境,要有长远的眼光,从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开始。
  《南极,一片净土》记叙了科考队员在南极考察时自觉保护南极环境的故事。文章表达侧重于直接讲述。保护环境,要付出行动。
  如此这般将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同一主题下每篇选文的不同之处。这样,教师就能从文本“有什么”,到提取出语文价值“是什么”,进而在教学时“选什么”,从而将文本的三层价值落到教学实处。
  三、整本书整合,了解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以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整本书为例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有六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多彩的民族文化”,描写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故事;“人类的伙伴”,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巾帼英杰”,歌颂古今中外伟大女性;“自强不息”,反映人们自强自立、奋发向上;“赤子情怀”,反映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名著之旅”,欣赏中外名篇名著中的精彩片段。
  本册教材在阅读训练方面,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仔细观察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和表达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整本书进行研讨,首先让我们对本册书的文本价值有了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研课,进一步明晰了每个单元主题下每篇文章的文本价值、语文价值、教学价值,在进行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做到循序渐进。
  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说:“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到底在哪里?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又在何处?”语文教学中只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就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又是什么?这种类似“天问”的质疑,曾使多少语文教师为之困惑,多少语文工作者、研究者为之沉思和争辩。这显然是一个“源头”性的问题。源头尽管是一条大河的发迹之处,但在它奔流千里的状态中,我们注目的往往是它的纵横恣肆和迂回曲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又往往是它的气象万千和沿途风光。我们最不清楚、最缺乏探索观瞻的恰恰是它最重要的源头。然而,你若要真正认识这条大河,就不能不作溯流探源的考察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个春节的平静。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发展,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根据教育部通知实行“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学”方案,一线老师们不得不变身主播,充分发挥“互联网 ”线上优势,认真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学生能学有所獲。
一、唤醒语文教育的生命情思  1.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记者:周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忙于课堂。在您看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周璐:但凡有着课堂情结的老师,一定都扪心自问过:我的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还是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越来越爱学习,会学习?如果说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是课堂追求的效益,那么热爱与创新则是课堂追寻的境界。  我从
为了让教师充分了解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内容、观察重点以及如何在游戏故事中科学准确地评价幼儿、记录幼儿,能够根据观察內容组织开展幼儿一日活动,近日,山东省广饶县康居幼儿园组织全园教师开展游戏精神下游戏故事案例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针对《洗瓜籽》《停车场》这两个游戏故事开展交流研讨,教师们在参照对比中明确了游戏故事的观察内容和指导策略,为幼儿园科学开展游戏活动打下了基础。  (作者:陈晨 山东省广饶县
童年是学习、认识的启蒙阶段,无疑相当于人之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学生的童年里应该播下最美好的语文种子。  一、语文课程:教材在哪儿  童年应该是开阔的,同样,语文课程的视野也应是开阔的。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童年是特别适合记忆与积累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们反思:在最应“吸收营养”的童年时期,难道教语
童话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如何借助童话教学的契机,激活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笔者试以童话《糖果雨》的教学为例谈谈。  一、激励评价——让想象更主动  学校的理性教育会压抑儿童的想象本能,他们的想象已经不再主动。为此,我们需要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新回到自我,主动想象。其中,激励评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动拜学生为师:“儿童是想象的王子。你们的想象力比我们大人丰富多了。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二十卷,近一万六千字,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民族审美意识和人生哲学。我们余东小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教育从《论语》中的一句句言简意赅的话语展开,让学生用儿童化的方式感知《论语》的文化精髓,进而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学会感悟人生,学会做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  一、讀本:让《论语》贴近儿童生活  本着贴近儿童的理念,我校精心选择了《论语》的阅读内容,共108
一、跟着陈琴老师学吟诵  2007年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陈琴,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人民教育》《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等杂志上,陆续刊登了陈琴老师的很多文章,我一篇不落地复印下来,仔细拜读,并存进我的“收藏夹”。而“经典素读”“吟诵”等原本陌生的词语也一次次地跟我熟悉起来,刻进了我的脑海。  我一贯不喜欢“追星”,但自从搜到陈琴老师的博客后,拜读陈琴老师的博文就成了我固定的学习内容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是源源,他是一个“热心肠”;一个是阿木,他是一个“小马虎”,(出示源源和阿木的图片)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猜猜看,源源为什么叫“热心肠”?阿木为什么叫“小马虎”?  生:有同学忘记带笔时,源源借给他。  生:源源爱帮助同学,所以大家都叫他热心肠。  师:你们猜得真准!那阿木呢?  生:阿木老是做错作业。  生:他很粗心,常常忘记带家庭作业。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中心校地处北京西南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拒马河畔,是一所半山区的乡村小学。学校始建于1930年,经过历史的变迁,由私塾逐步发展成为抗日小学,解放以后才真正成为完全小学。目前中心校下辖一所中心小学、三所完全小学,共计28个教学班,近700名学生,教师76人。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重要环节,而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所在。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