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小村,矜持躲在喀纳斯背后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a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同处一乡的喀纳斯已经盛名远扬时,位于新疆布尔津县、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接壤的禾木村依然矜持地蛰伏于阿尔泰山脚下的密林深处。这儿生活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部落——图瓦人,他们很少和外界交流,在深山中孤独地延续着自己的传奇。
  
  这儿至今未通公路,马,是这里唯的交通工具。黑夜来临之际,我们骑着马穿越一片潮湿曲折的森林,终于听见奔腾不息的流水声。如果不是因为去禾木村,我决然不想惊扰这里的野生动物们。马儿“啼嗒”的脚步,触动了路边的灌木,却让一只火红的野狐狸“嗖”地抬起惊恐的眼睛。它仿佛是一团火,瞬间照亮幽暗的森林。很快,又跳起,消失在另一方丛林里。马夫告诉我们,傍晚时分,正是动物们纷纷出窝觅食的最好时机。
  几年前,马夫那力就曾遇上过一只“熊瞎子”。他说,那时捕捉只“熊瞎子”能为禾木村民带来一笔丰厚的收入,但近年由于黑熊成为保护动物,所以当地人每每看见它也都悄悄地避开。“那里有户人家”,那力指着另一座山头上隐约的毡房,十分景仰地告诉我们,“那个房里居住的山图老人是我们这儿最好的猎人,可现在政府不让打猎了,他年纪也大了,很少出门。”
  我寻思是否有运气像探险者描述的那样,看见宝蓝色会发光的蜥蜴或者是一群草原上奔腾的野马,我相信那些草原上活蹦乱跳的精灵能给旅途中疲累的身心带来惊喜。骑马穿越这样的森林是我向往已久的事情,然而天渐渐黑了,我所能看见的范围始终不过两三米远。
  终于翻过山来到高地。流水咆哮声就在耳边,脚下是条狭窄的马道,马儿正载着我们站在深渊之上。不再被森林遮蔽的月亮泛着银光照耀着整条河,清晰得让人眩晕。仔细观望,我心里确定这正是月光下的喀纳斯河。但是,这一次我们并不打算去喀纳斯,而是选择了它身后那个神秘的村庄——虽然禾木村和喀纳斯共同分享着同条河流的水,但是,只有去过禾木的人才能体会,它们之间是多么的不同。
  那力的马在过河的时候踢飞了一块桥上的木板,一条腿深深地陷进两块木板之间,疼得它嘶鸣不已。那力心疼地在黑暗中摸索着马儿的腿,搬弄着木板,我们也下来帮忙。“这桥经久失修,我每一次走都觉得会坍塌,终有一天,终有一天的……”他无限懊丧地说,马儿一瘸一拐的样子让他难过。“天黑了,马也看不见路,再走下去会很危险。”他念叨着把马牵向河边草地上亮着灯火的帐篷。“今天就住我朋友家,明天一早换匹马再赶路。下面还有很长一段路都要贴着悬崖走。”
  山里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还穿着短袖,晚上就冷得瑟瑟发抖。进了帐篷后,哈萨克大妈从箱底抽出两件棉衣给我们披上,他们自己则围着烤炉取暖。喀纳斯河边的哈萨克人世代都是这么过的;白天挤牛奶,放牧,伐桦木,晚上就围着烤炉取暖,喝奶茶。我相信,他们的皮肤,甚至毛孔里呼出的气都是带着奶香的他们的脸已经被炙热的太阳晒成永不褪色的暗红,皱纹总是比其他人更早地出现在脸上他们的心、甚至语气、眼神、微笑都透露着喀纳斯河水的纯净。
  喀纳斯河的清晨是不容错过的。当第一缕日光照进山谷之前,整个山谷正被浓浓的晨雾所笼罩,雾从河面上升起,一缕一缕,四处飘散。女主人起得比我更早,她正在做着每天例行的工作——挤牛奶,然后用新鲜的牛奶为一家人做成奶茶、奶酪、奶糕……
  抬头看,远处的山巅已布满了金色,那是今天的第一缕日光,它正在慢慢地顺着山势,往下延伸,再延伸,仿佛是一只温柔的手,每一寸的触摸都能让人心驰神往。当阳光终于布满山谷,洒上河面的时候,我们已经骑马上路。
  最美的景色就是在封山之前的秋天。海蓝的河流、白色的桦树、黄色的杨树、绿色的冷杉,远处的羊群,间或出现在丛林里的野牛 如果你运气好,看见蓝色的蜥蜴、奔腾的野马、火红的狐狸都不是稀奇事。蔚蓝的喀纳斯河不断变换着姿势,在拐弯口是“u”字形,一会儿又被树林阻隔成片片的河滩,虽然只要听着水声,顺着河走,方向就不会错,但对于独自徒步上山的旅行者来说,在这片茂密的森林,迷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
  一路和那力攀谈起来,他是土生土长的禾木人,兄弟共6个,他排行老四,有着和27岁年龄不相符的豁达和开朗,承袭了图瓦人最质朴的本性。几个哥哥都去了大城市,他也曾经去过,但去了半年就回来放羊了。他说城市的生活虽然琳琅满目,但却让自己感到生疏,找不到方向感。终究,他是属于大山的。
  直线35公里可以到达的禾木村,那力预计我们要走8小时。前两天大雨,把许多路冲断了,行走更为艰难。马喷着粗气,毛全被汗水打湿了,我于心不忍,便下来徒步,也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顺着马蹄开出的细窄土路前行,身边是半人高的荒草,几十里路都没人烟。山间常有野狼出没,无论是马夫还是徒步的旅行者都不敢在半路露营,所以天黑之前赶到禾木是必然之举。
  下午5点,太阳开始由白炙变得赤红,阳光打在皮肤上也没有了灼热感。我们已经走过无数的平原、山丘和丛林,流尽了汗水,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就在穿过一片茂密的丛林后,我终于透过汗水涔涔的双眼,看见了传说中的禾木村。
  
  图瓦人的神秘传奇
  
  禾木,正如传说中描绘的那样。桦木小屋星罗棋布分布着,牛羊散落在村庄山野间,它们安静地依偎或是散步,远看过去就像是绽放开来的硕大软绵的花朵。在这恬静的氛围下,就连炊烟也似乎凝聚在半空,成为每家每户头顶上一朵飘然而至的云彩。
  我小心翼翼地靠近村庄,不敢把自己的喜悦流露太多,害怕惊扰到眼前这片安详平和的土地。禾木最典型的建筑除却木屋就是禾木桥了,经历了喀纳斯冰川溶水的冲击,古旧而敦实。河水是从最高处的雪山上融化而来,一年四季都凛冽冰凉,然而,禾木人正是靠这条河才繁衍相传,生生不息。
  关于图瓦人的传说,多年来众说纷纭,也成为我来到禾木心怀的最大困惑。现今的禾木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并为此感到骄傲不已,但是从已知的民族分布来看,阿尔泰地区主要分布着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并没有单独的图瓦人一说,那他们究竟是什么民族,是什么时候在这儿生活下来的呢?据说,几年前,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也曾经来这里专门调查过图瓦人的渊源。在偌大的新疆地域上,图瓦人最多只有2500人,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由于图瓦人有语言没文字,因此没有留下自己民族的史志。
  村口位叫出快的老人说,以前图瓦人并没有具体的生存位置,哪里能生存便到哪里,他小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后来因为舅舅在禾木村,就投奔过来了。村子里的人们大多和出快老人一样,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了解甚少,然而从历史记载来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曾有三次大的西征,每次都要翻越阿尔泰山,在“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畔休整。额尔齐斯河从阿尔泰山下的布尔津县城边流过,在它上游30公里处,汇入它的一个重要水系正是风光旖旎的喀纳斯湖,成吉思汗的国师丘处机曾在此写下诗句“谁知西域逢佳景,澄澄春水一池平”,这里的澄澄春水正是指喀纳斯湖。   那么当时西征图瓦人的是否就是蒙古人呢?为什么后来还要留下“图瓦”这个称呼呢?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这段历史的明确记载,但从现在图瓦人的具体情况来看,首先,他们的长相的确和蒙古人很相似,而且服饰和生活习俗也基本一致。其次,在宗教信仰上,都信仰喇嘛教,同时也都保留着一些萨满教的遗俗。大多数图瓦人都认为自己和成吉思汗有关系,家家户户都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禾木村受过教育的一些人,譬如去县城读高中的几个孩子、在边防公安任职的哈尔哈斯以及禾木村的老校长塔良海则认为,禾木人崇拜成吉思汗更多是因为他是英雄,而不是他和图瓦人有直接的关系。
  禾木村除了土生土长的图瓦人,确实也有真正的蒙古人,老校长解释说,他们之所以住在禾木,是因为清朝时从外蒙古被调配到这里来管理图瓦人的。历史上的图瓦人和蒙古人可能并不对等,所以到后来蒙古人管理这片地域的时候,还要专门从蒙古草原派来自己的族人。无疑。即便图瓦人并非蒙古族,但他们之间定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是属于过去的秘密,为今天留下的线索已经太少,所以好奇的人们也只能在今天的图瓦人生活中去寻找过去的痕迹了。
  
  弹起心爱的冬不拉
  
  禾木村的电是自发的,电话线还没接入,只能靠买卡拨打卫星电话。我们住在那力的家里,他家没有电视,每天晚上都靠那力的爷爷弹冬不拉哄着两个小曾孙进入梦乡。那力的爷爷已经95岁了,留着长白胡须,浑浊的双眼几乎看不清事物,但他弹的冬不拉和嘴里唱的曲调真是好听。禾木几乎家家的男人都会弹唱,一把琴就带着他们各自的家庭,走过平凡而又充实的一辈子。我相信,有了音乐,有了歌声,再贫瘠的生活对他们而言都是幸福的。
  


  在禾木的两日匆匆而过。走的时候,女主人给我们每人灌上一大瓶酸奶。新鲜的酸奶拌着白糖喝下,甜到心里。那力的两个儿子已经和我们混得很熟,扯着衣服不让我们走,含含糊糊说些我们听不明白的话。鼻子有点发酸,赶紧抬头看天空,这天早上,禾木又升起了云雾,把整个村庄笼罩在迷蒙里,亦假亦真。这云雾不是每天都能见得着,女主人向我们解释,只有在大雨过后的晴天清晨才看得见。“你们运气真好。”她说。
  分别的前一刻,我最后一次游走在禾木村里。雾气渐薄,河水渐渐被金色的阳光铺满,牛羊和我抢着走禾木桥,它们刚被主人从圈里放出来,纷纷心急如焚地奔到山上去吃草。禾木的人们起得比太阳还早,天还未亮就赶着马下山,妇女也出来在院子里铺菜晾晒。因为即将离去,美丽的清晨变得有些感伤。但我又觉得离去并不是告别,我怀着感恩的心情举起相机,向美丽的禾木致礼。
其他文献
从乌鲁木齐出发,驶上312国道,一直向西280公里,便到达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城。  县城内,公路上,穿着多彩衣裙的维吾尔族妇女说笑走过。一抬眼,县城南端有一座座与白杨齐肩的金黄色沙丘横亘在公路的那头,如绿色城边伫立的巨大的雕塑、扑面而来的黄海巨浪。不用猜,那就是全世界离城市距离最近的著名沙漠库木塔格。  朝南的柏油马路在沙山前向东拐了个90度的直弯,把我们引向鄯善县郊区的东巴扎。那里有朋友介绍的农
期刊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枚氢弹在大漠深处成功炸响。1993年7月,该基地经过环境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将州府迁入这里并将基地重新命名为“西海镇”。2007年4月28日,曾经神秘威武、制造两声巨响的地方对外开放了,现在俨然一个旅游胜地——    一路向北,当旅游大巴离开西宁约3个小时后,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大草原。当年西部
期刊
那些今人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的过去,最后只能以建筑和实物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这种天马行空的感觉,在经过大湾寨50多座建于清朝和民国的民居建筑时,尤为强烈。木雕、砖雕、浮雕、灰塑、壁画,巨大的牌匾,繁复的花纹。华丽的飞檐,站在它们跟前仿佛能听见屋里先人低声倾谈的声音。不知为何有种感觉:他们不喜欢喧闹,而偌大的屋宅里面,一直很寂静。  “吾庐可爱,斯道当由”。这是当年建造祺波大屋的人穿越几百年的历史,和现
期刊
看多了山水美景也会审美疲劳,看地下陵墓就成了另外一种人文润泽。  我是偶然摸到这个地方的。它居于泾河与渭水之间。蒙蒙细雨,前往的途中,遥遥可视远处的陵地。在苍凉厚重的黄土台地的衬托下,陵地显得格外突兀雄浑,有一种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咄咄逼人,让人架不住心头的震颤。  好家伙,谁能说这不是天下少有的大古董  这个陵地就是汉阳陵,西汉第四代皇帝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景帝与其父汉文帝共
期刊
福建有个长汀,但那里是不会下雪的。我要说的是雪乡长汀。  “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秃顶子山西南侧,原名双峰林场。受当地小气候影响,每年秋末,风雪涌山,积雪深达2米,雪期长达七个月之久,是全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做功课时看到这段话,浑身一激灵——在广州多年,实在是太想去找点冰天雪地的刺激了。  从广州出发,我选择的是火车。将近四十个小时一路北上,算是体验够了温暖南国与千里雪飘的巨大差异,不由一再地感慨
期刊
行者简介  毛峰,口川人,“骨灰级野驴”。单位呆过,个体做过,出过国,搞过一年多的户外俱乐部。  人说三十而立,而毛峰却选择了在他29岁这年,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从成都徒步进藏,他说,这算是送给自己的30岁礼物。  毛峰的网名叫“天下第一羊”,因为他是白羊座,还因为,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食草动物那样,循着丰美水草的召唤,成为他自己的“天下第一”。    我选择了在自己生日前出发 
期刊
有一种地方,当你身临其境,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思念便像迷迭香,轻轻揉碎,弥散开来。位于台湾的小城九份,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荒野山中那九户人家    “你不是想看比较有台湾代表性的城市吗,九份就是啊。”明对我说,“侯孝贤的威尼斯获奖电影《悲情城市》就是在那里拍摄的。知道九份名字的来历吗,据说是因为早期陆路未开通前,交通不便,山上一共住有九户人家。荒野山中的九户人家,每次外出采购日常用品,总
期刊
推荐人:随心飘飞,一位喜欢丈量土地的女人,喜欢背着包到处走走看看想想的驴。  所在城市:上海  推荐理由:值得一看的江南水乡和带有明清时期特征的老街。    在上海的最西端有一个叫朱家角的千年古镇,镇上有着一条有名的明清街,每每袭一件旗袍,袅袅走在这条街上时,时光仿佛瞬息倒流到泛黄的老照片年代。  一辆黄包车踏尽古镇小巷千年的历史,看着游人坐车晃悠的情景,依稀怀念起张爱玲笔下的那些人物和生活细节来
期刊
农历6月中旬,节气大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连续罕见的高温天气,让身处“火炉”的都市人心烦气躁,谈“火”色变。但远在川西大凉山的彝族同胞却热情似火,人人都在为那把整整期盼了一年的“火”(火把节)而忙碌着、兴奋着、焦灼着。  布拖火把节开幕第一天,是农历6月22日(公历8月4日)。  为了给参加开幕式演出及选美比赛的两个女儿准备服饰,家住镇东南边的苏呷联日一家已操劳忙碌了多日。这天天刚亮,就又早早地起
期刊
武汉是个极有回头客的地方,之所以有回头客,很大程度上是它的美食留住了客人。在这个水乡泽地、莲藕之乡,吃什么最能够品出此地的风味和风情?这里推荐两道最地道、最武汉的菜肴——莲藕排骨汤和鸭颈!一碗香浓鲜醇的排骨莲藕汤可以喝出武汉人的盛情,喝出武汉的味道;而吉庆街上的鸭颈更像鸦片一样会让你上瘾,那绝对是一种对舌蕾的狂轰滥炸和彻底征服。    武汉人血脉里都是莲藕排骨汤    莲藕排骨汤算是武汉人永远也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