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写过一篇谈短视频App“快手”的文章《在快手,7亿种活法》,很多粉丝的留言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些评论比文章更有感染力。一个網友留言说:“我从一开始就没看低快手,原因很简单,根据以往经验,任何事情一旦被大众快速接受,就说明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网吧,大家刚开始都说会毁了下一代,结果呢?大家预想的都没有成真。大家之所以忧虑,不过是用有限的眼光和过去的经验看待未来而已,但是未来如果能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那还叫未来吗?”
  我近来比较多地关注“快手”,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生活圈外的另一个世界,这种“互为主体”的多元价值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开放是非常关键的。
  有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后,一直有一种新媒体神话——“人人都有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可实际真是如此吗?正如有人说,中国十几亿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人,仅有24%,而其中能以文字清晰表达思想的人,直到今天,仍不足人群中的万分之一,很多人实际上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被排斥在主流传播之外,他们融入不了大众传播圈,他们的声音和追求快乐美好的表达没有传播途径。
  感谢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的技术突破,使人类第一次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得以展现自我。这些人展现的现实世界,有快乐有伤感,有高贵有低贱,有深刻有无聊,有善良有罪恶,复杂而丰富,正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所展现的复杂人性,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在我文章后留言的另一个网友说:“表现他们的真实,也放大他们的孤独,感谢每一座孤岛都有大海相拥。”
  我特别珍视这种“不同社群、不同利益、不同身份的表达”,总害怕陷入某种愚蠢的自闭。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能注意到,我每篇文章后面总会收到很多批评的声音,这里不是我个人唱卡拉OK的地方,而是一个让不同观点摆出来给读者选择的平台,读者的不同声音有权利在评论中得到展示。
  比如在我那篇《无限追惩女教师,把人往死里整的现代“身份连坐”》发出后,我把一个网友批评的评论置顶了,那个网友说:“一直很喜欢你的文章,只有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同。师者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道德不容有瑕,否则就只是买卖知识的生意人,不配为师了。”我回复说:“有时候乱加的‘神圣’真是一种暴力,说你神圣,你就不能拥有常人的权利了。”其他网友可以在自己认同的观点后点赞,可以顶我,可以顶那个网友,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公众号的样子。其实观点并无对错,站在不同的身份领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判断。
  我一直有种警惕,防止自己在某个圈子中变得越来越愚蠢。前段时间围观了一场网络掐架,某人在私人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引发舆论激烈批评,很多人都觉得他这样说太让人反感了。可那人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自己只不过在私人朋友圈开了个玩笑,没想到外人反应会那么激烈。之所以有这种圈内到圈外的认知障碍,关键在于缺乏“他者视角”,陷入圈子盲区,自以为私人圈子玩笑,却没有意识到圈外人视角。长期封闭于某个圈子,很容易惯出这种认知失调和交流障碍。
  最近在看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著作《公正》,他也谈到了对话的必要性,他说:“道德反思并不是个体的追求,而是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对话者——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同志或一个公民同胞。”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将普通公民比作一群被囚禁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所见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墙上的影子,是他们永远不能理解的事物的投影。只有从洞穴中走出,走到阳光下,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这也正是我所说的“圈子让人愚蠢”的意思,跳出自己给自己建造的舒适温暖,却可能让自己变得愚蠢的圈子吧。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尊重人家记录自己的权利。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在南京,有一位叫万里的年轻爸爸。整整3年,他每天创作10个小时,把两个女儿日常的美好瞬间都“装”入他的画作中,用画面定格女儿的美好童年。画中的女儿,在园林里游玩,身边有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围绕着,网友齐呼:这才是秀女儿的最高境界。  “女儿奴”累并幸福着  33岁的万里出生在江苏无锡,爱人冯雁是浙江嘉兴人。两人从小对书法绘画感兴趣,后来都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在外出写生中,他们相知相恋步入婚姻
期刊
“我们会喜欢一个  沉默的亲人,  但不会喜欢一个沉默的情人。”  366天,732首诗,从曼谷到台北,从成都到南京,从扬州到漳浦,会晤了近百位诗人朋友……两人就像是深爱多年的老夫妻,在诗里过着洒脱生活。  像老夫老妻一样,晃悠悠回家  2014年冬日的一天,诗人杨黎受邀去南京担任一个新诗集发布会的嘉宾主持。在发布会上,他初次见到了比自己小9岁的束晓静。束晓静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所以类似的活动,只
期刊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  插科打诨段子手  伍迪·艾伦193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布鲁克林每隔两条街就有一个电影院,年幼的艾伦观看了大量的旧时代默片,培养出对艺术敏锐而强劲的直觉。  犹太家庭的传统是家族聚居,艾伦和同样贫穷的亲戚们吵闹地住在一起。父母感情并不好,在艾伦的记忆中,他的父母彼此之间不说话持续了几年的时间。艾伦的母亲非常
期刊
“坚持生吃有机蔬果很重要。”满头银发、面色红润的老中医认真地写下诊疗意见,“坚持腹式呼吸,增大呼吸量。癌细胞是厌氧细胞,氧气充足了,癌细胞就会受到抑制。”他对病人说完,又抬起头,对病人家属再三叮嘱,“多带你的父亲晒晒太阳,有益于阻止癌症复发和转移,多食用含有高植物蛋白的各种豆类、坚果、螺旋藻等食物,有助细胞的修复。”  “下一位病人。”一位年轻女性进入诊室,坐到医生旁边,摘下假发,露出刚刚长出的短
期刊
馒头  英语考试翻译“馒头”,我不会写,就随手写了:man tou。卷子发下来后,我以为老师会点名骂我,但是没有。我同桌却挨骂了,他写的是:mo mo。  面相不好  刚认识老婆时,我拿她的照片给老妈看,老妈看后摇了摇头:“不好。”我有点不乐意:“哪里不好了,她和你年轻时还有点像。”老妈:“这种面相的女孩会欺负你,以后什么家务都让你做。”我反驳:“不可能。”这时,老爸拿着拖把说:“别吵了,把脚抬一
期刊
对职场人士而言,时间管理是一个刚性需求。但面对快节奏的生活、繁杂的事务,时间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微约日历”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微约日历是一款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的App,通过与员工、同事、好友、家人共享日程方式,让时间成为公共物品,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掌控自己的时间  王敏是上海人,2007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告、网络等行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2012年,王敏进入一家地
期刊
亲爱的园园:  不知道如何去准确地表达我心中感受,怕写得不够好,不够讨人喜欢,但又不得不写,翻来覆去,想对你说的话太多。  在这个4月里周五的晚上,窗外月明星稀,树叶间轻轻作响,四下里虫儿啾鸣。放下电话,身心都是念念不忘。今夜不再想看电影,我们的故事已让我痴迷;不想看书,静不下心,脑海中总是你莺莺的语与亭亭的影。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诗写得真好。  不,是你真好,我无法用自己拙劣的言语来表达
期刊
没有对话,只有手势、眼神和表情的交流,他就为聋哑人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反哺与成就  唐帅的成长经历颇为坎坷,1984年出生于聋哑家庭,父母均是因药物失聪的后天聋哑人。为了让他更好地学习语言,父亲将他送到了外婆家。  唐帅从小很聪明,看过一遍的东西都能马上记住,对手语更是无师自通。虽然父母坚决不让唐帅接触手语,甚至见他用一次就狠狠地揍他一回。但在唐帅奶奶看来,学手语是唐帅与父母沟通的唯一桥
期刊
蹲守3年,纪录片导演秦博和团队拍出了直面生死的纪录片《人间世》,豆瓣评分9.6,几乎零差评。每个镜头都值得我们反思生命。  人性的探究者  秦博在上大学之前,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职业。根据志愿投档结果,进入航空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系,学习飞机维修。“这个专业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然而对于我来说,每天的任务就是给小桌板拧螺丝,枯燥至极。”秦博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枯燥的理科工作,也不适合与飞机这类机器打
期刊
她懂“小候鸟”的悲伤  “妈妈,我们回来了!”话音刚落,一群孩子欢声笑语地推开院门,飞快地跑到等待许久的李秋会身边。他们扔下书包,将李秋会团团围住,讲述着学校里的趣事。49岁的李秋会脸上笑意盈盈。这是6年来每次放学都会出现的情形。  2011年,家住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的李秋会开了一家餐馆。由于她为人热忱实在,加上餐馆距全乡唯一的中心学校不足百米,人流量大,生意一直不错。  寒冬腊月的一个晚上,天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