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当有人提到“生态旅游”,或当有人提到“南岭”,三句话之内,就会提到陈旭军。而当有人提到陈旭军,同样离不开的也是“生态旅游”和“南岭”的话题。他们就这样相互在彼此身上留下了烙印。2007年四川省做全省旅游重新规划时,甚至请陈旭军去做座谈,分享南岭的生态开发经验,这也是陈旭军最乐意同人分享的东西。
南岭,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其实是没有原住民的,它最早的原住民大概就是华南虎、野猪、猴子等,这里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1958年的时候,大批的林业工人来到这里,由此开始了南岭的历史。而陈旭军第一次来到南岭是2000年,以一个旅者的身份,当时已经有意向要做南岭项目,而真正带领团队来到南岭则是在2004年。同陈旭军交谈,你会发现他的性格是低调而内敛的,喜欢文学、艺术,内心里多少有些反主流的倾向。这也使得他对南岭的开发,是温柔的、保护的,又带有十足的人文气息和理想主义。
生态旅游是个很好的万能插座,它是跟很多学科可以发生恋爱的,比如金融、医疗保健、艺术、人类学、社会学,但是前提是你要有这个整合能力,插座要有插口嘛。
关于生态旅游陈旭军有个所谓的“三角恋”理论,对此他解释说就是:一是自然保护,二是社区发展,三是商业效益。“不用讳谈商业效益,我对商业效益的态度是叫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可持续,不能以掠夺性的方式去使用资源,以剥夺我们的子孙后代发展的权利形式去使用资源。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做一个精神场所,不但看到自然美丽的山水,感受到纯朴的人文情怀,同时环境也没有因为我们发展旅游而受到损害。”
陈旭军说:“最初和林区签合约时,是规定河西的五百亩地全归我们管,老百姓全部迁走,甚至希望我们能把老建筑全部拆掉重建。但来到南岭后,我们马上调整合约,一部份搬迁,一部份保留我们肯定不能以河为界,与当地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围墙,也不希望游客来到这里只能感受美丽的风景,而感受不到社区的氛围。我希望的开发是,原来的居民还住在那里,同我们的开发可以和谐相处,他们也是这里的一道动人风景。这个景区应该是有生活的,不能是鸠占鹊巢,不是全部的老建筑都要拆掉,还要保留一些场地的记忆。”另外一个关于合同的修改是,取消了规定要在景区内修建公路的计划。因为当时要修一条通往南岭广东最高峰的路,陈旭军带领团队来到南岭的时候,路已经在修,但全部是比较粗暴的方式,爆破,打通,甚至没有挡土墙。“你会发现修这条路简直是造孽,全部的土石倾泻而下,把几百年的高山矮林都毁了,而且这条路又是通往南岭的核心区。”
南岭项目是一个50年的项目,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跟你的邻居和睦共处,这不仅有当地的居民,更有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
于是陈旭军开始着手做一些小的事情,被称为“深山里的精神病院”的橙屋设计酒店,便是陈旭军着手改造的第一个老建筑。这里原来是当地的林业招待所,经过改造后保留了建筑主题并用了带给人温暖的橙色主题,让人依旧可以在此听到岁月轻轻流过的声音。陈旭军甚至安排原来林业招待所的老服务员在此就业,这也同样是开发生态旅游的一个基本点。
如果不是陈旭军,南岭或许还只是一个保留着原态生活的地方。那些已经退休的林业工人,依旧住在没有产权的宿舍里。自从国家开始禁止砍伐树木后,这个旧有的老林业区的整个精神气质都开始沉寂下去。而陈旭军要做的另一件事,便是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于是,2005年,来自法国的艺术家马修带领当地的小孩共同设计建造了一个森林中的乐园,它由几所建筑在大树上的木头小屋和一个圆形木质舞台组成,并有孩子们自己管理,于是这里的孩子们笑了。
陈旭军同时扶植当地的退休林业工人老冯夫妻俩开了冯家菜,全部是老冯家的特色菜,所有的食材也都种在房前屋后,有机并且健康。2007年,由陈旭军等人策划的一个民间公益项目“美丽心家园”,也让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来到了南岭,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种花,分享关于植物的知识和友谊,让人的心灵回到了最初的美好。还有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来到南岭同孩子们一起夏令营,用陈旭军的话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大家的心里种一颗种子,一颗热爱自然的爱心种子,早晚会发芽。”
陈旭军做生态旅游,重视的是情感价值。为了丰富社区人们的生活,2005年德国艺术家洛特用一些彩色的幕布对社区的旧剧场进行了改造,现在成了孩子们夏令营、放老电影和一些文艺活动展开的场所。虽然无法再现这个林业社区当年的热火场面,但关于这里的故事、历史、手工创作能收集多少是多少。旅法艺术家沈远,在南岭便是家喻户晓,因为她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收集“妇女们的南岭史”。陈旭军说“我们还想在这里做一个博物馆,目前正在做一些旧物的收集工作。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实这个林区是1 958年开始,以前这里是通窄轨火车的,但是现在那些火车、轨道都被卖掉了,要收回来这些东西,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我们希望通过做这些事情,来恢复这个社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激发这个老林区的自信和活力。”
对话《领驭》
提起你似乎总与南岭扯不开关系,除了南岭的工作外,你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这些年来基本上一半时间在南岭,一半时间在外面,中间回广州休息一下。偶尔会出去旅行,去过很多地方,可能我比较热爱自由吧,喜欢在外面跑来跑去的感觉。
对于一个做生态旅游的人,你个人习惯什么样的旅行方式?
《Lonely Planet》的作者托尼惠勒说过一句话“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看起来像是陷入了一个永无休止的怪圈:冲突、误解,还有悲伤和心碎。”这也是为什么人会喜欢旅行,旅行会让一个人更加了解自己。我一般去一个地方旅行,一定会尝试当地的交通工具去当地的农贸市场,或是在当地看一场电影或演出。我比较反感那种长驱直入的旅游观光方式,更喜欢以当地人的心态体验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比如在南岭很多人喜欢开着四驱车直接到山顶。但是你知道山是一个精灵,人不应该带着征服的心态,而是应该带着融入与交朋友的心态。跟大自然相处,你不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你只是大自然中很渺小的一员。对那些长驱直八的人,他们会错过很多。过程是很美好的,美景要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发现。脚步匆匆的话,路上很多野花在打招呼,你没看到,树从中有很多的动物,你也没看到。旅游旅游,有句话叫快旅慢游,你需要一个慢的心态。生活中总有取舍之间矛盾的时候,在遇到一些状况时,你是如何取舍的?
我在做南岭项目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许多的困难,有一段时候我习惯性的焦虑失眠,由于资金等问题,犹豫着如何坚持下去。那时候,心里常常在想“如果放弃了,这里的人们怎么办?这个社区怎么办?自己的团队怎么办?”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林怀民的访谈,突然顿悟。当年他做云门舞集是理想主义的,其间云门一度解散又重组,他做这些事情是一个坚持、执着、追求的过程。后来他去印度觉得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说印度是这样一个地方:火车永远在误点,你跟印度人约会不要说几点,就是上午或下午。那当然就有的人很急,他说反正你急也没用,不如享受这个时间,火车它虽然误点,但它一定会来的。他就悟到说年轻时我只知执着,后来我更明白自在。
在那一刻这句话让我突然开悟。的确,任何事都有它发展的路,你一个人独木难支,很多条件会影响这个事件的走向。如果你坚持、执着,去做唐吉诃德,可能在小的方面可以成功,但大的方面是不行的。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有时完美主义者,是折磨自己也折磨旁人的。你更需要的是能心安理得,能接受自我。这样,在应该舍的时候,就能学会放下,在应该取的时候,就会懂得努力争取。
南岭,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其实是没有原住民的,它最早的原住民大概就是华南虎、野猪、猴子等,这里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1958年的时候,大批的林业工人来到这里,由此开始了南岭的历史。而陈旭军第一次来到南岭是2000年,以一个旅者的身份,当时已经有意向要做南岭项目,而真正带领团队来到南岭则是在2004年。同陈旭军交谈,你会发现他的性格是低调而内敛的,喜欢文学、艺术,内心里多少有些反主流的倾向。这也使得他对南岭的开发,是温柔的、保护的,又带有十足的人文气息和理想主义。
生态旅游是个很好的万能插座,它是跟很多学科可以发生恋爱的,比如金融、医疗保健、艺术、人类学、社会学,但是前提是你要有这个整合能力,插座要有插口嘛。
关于生态旅游陈旭军有个所谓的“三角恋”理论,对此他解释说就是:一是自然保护,二是社区发展,三是商业效益。“不用讳谈商业效益,我对商业效益的态度是叫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可持续,不能以掠夺性的方式去使用资源,以剥夺我们的子孙后代发展的权利形式去使用资源。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做一个精神场所,不但看到自然美丽的山水,感受到纯朴的人文情怀,同时环境也没有因为我们发展旅游而受到损害。”
陈旭军说:“最初和林区签合约时,是规定河西的五百亩地全归我们管,老百姓全部迁走,甚至希望我们能把老建筑全部拆掉重建。但来到南岭后,我们马上调整合约,一部份搬迁,一部份保留我们肯定不能以河为界,与当地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围墙,也不希望游客来到这里只能感受美丽的风景,而感受不到社区的氛围。我希望的开发是,原来的居民还住在那里,同我们的开发可以和谐相处,他们也是这里的一道动人风景。这个景区应该是有生活的,不能是鸠占鹊巢,不是全部的老建筑都要拆掉,还要保留一些场地的记忆。”另外一个关于合同的修改是,取消了规定要在景区内修建公路的计划。因为当时要修一条通往南岭广东最高峰的路,陈旭军带领团队来到南岭的时候,路已经在修,但全部是比较粗暴的方式,爆破,打通,甚至没有挡土墙。“你会发现修这条路简直是造孽,全部的土石倾泻而下,把几百年的高山矮林都毁了,而且这条路又是通往南岭的核心区。”
南岭项目是一个50年的项目,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跟你的邻居和睦共处,这不仅有当地的居民,更有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
于是陈旭军开始着手做一些小的事情,被称为“深山里的精神病院”的橙屋设计酒店,便是陈旭军着手改造的第一个老建筑。这里原来是当地的林业招待所,经过改造后保留了建筑主题并用了带给人温暖的橙色主题,让人依旧可以在此听到岁月轻轻流过的声音。陈旭军甚至安排原来林业招待所的老服务员在此就业,这也同样是开发生态旅游的一个基本点。
如果不是陈旭军,南岭或许还只是一个保留着原态生活的地方。那些已经退休的林业工人,依旧住在没有产权的宿舍里。自从国家开始禁止砍伐树木后,这个旧有的老林业区的整个精神气质都开始沉寂下去。而陈旭军要做的另一件事,便是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于是,2005年,来自法国的艺术家马修带领当地的小孩共同设计建造了一个森林中的乐园,它由几所建筑在大树上的木头小屋和一个圆形木质舞台组成,并有孩子们自己管理,于是这里的孩子们笑了。
陈旭军同时扶植当地的退休林业工人老冯夫妻俩开了冯家菜,全部是老冯家的特色菜,所有的食材也都种在房前屋后,有机并且健康。2007年,由陈旭军等人策划的一个民间公益项目“美丽心家园”,也让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来到了南岭,同这里的孩子们一起种花,分享关于植物的知识和友谊,让人的心灵回到了最初的美好。还有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来到南岭同孩子们一起夏令营,用陈旭军的话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大家的心里种一颗种子,一颗热爱自然的爱心种子,早晚会发芽。”
陈旭军做生态旅游,重视的是情感价值。为了丰富社区人们的生活,2005年德国艺术家洛特用一些彩色的幕布对社区的旧剧场进行了改造,现在成了孩子们夏令营、放老电影和一些文艺活动展开的场所。虽然无法再现这个林业社区当年的热火场面,但关于这里的故事、历史、手工创作能收集多少是多少。旅法艺术家沈远,在南岭便是家喻户晓,因为她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收集“妇女们的南岭史”。陈旭军说“我们还想在这里做一个博物馆,目前正在做一些旧物的收集工作。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其实这个林区是1 958年开始,以前这里是通窄轨火车的,但是现在那些火车、轨道都被卖掉了,要收回来这些东西,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我们希望通过做这些事情,来恢复这个社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激发这个老林区的自信和活力。”
对话《领驭》
提起你似乎总与南岭扯不开关系,除了南岭的工作外,你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这些年来基本上一半时间在南岭,一半时间在外面,中间回广州休息一下。偶尔会出去旅行,去过很多地方,可能我比较热爱自由吧,喜欢在外面跑来跑去的感觉。
对于一个做生态旅游的人,你个人习惯什么样的旅行方式?
《Lonely Planet》的作者托尼惠勒说过一句话“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看起来像是陷入了一个永无休止的怪圈:冲突、误解,还有悲伤和心碎。”这也是为什么人会喜欢旅行,旅行会让一个人更加了解自己。我一般去一个地方旅行,一定会尝试当地的交通工具去当地的农贸市场,或是在当地看一场电影或演出。我比较反感那种长驱直入的旅游观光方式,更喜欢以当地人的心态体验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比如在南岭很多人喜欢开着四驱车直接到山顶。但是你知道山是一个精灵,人不应该带着征服的心态,而是应该带着融入与交朋友的心态。跟大自然相处,你不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你只是大自然中很渺小的一员。对那些长驱直八的人,他们会错过很多。过程是很美好的,美景要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发现,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发现。脚步匆匆的话,路上很多野花在打招呼,你没看到,树从中有很多的动物,你也没看到。旅游旅游,有句话叫快旅慢游,你需要一个慢的心态。生活中总有取舍之间矛盾的时候,在遇到一些状况时,你是如何取舍的?
我在做南岭项目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许多的困难,有一段时候我习惯性的焦虑失眠,由于资金等问题,犹豫着如何坚持下去。那时候,心里常常在想“如果放弃了,这里的人们怎么办?这个社区怎么办?自己的团队怎么办?”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林怀民的访谈,突然顿悟。当年他做云门舞集是理想主义的,其间云门一度解散又重组,他做这些事情是一个坚持、执着、追求的过程。后来他去印度觉得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说印度是这样一个地方:火车永远在误点,你跟印度人约会不要说几点,就是上午或下午。那当然就有的人很急,他说反正你急也没用,不如享受这个时间,火车它虽然误点,但它一定会来的。他就悟到说年轻时我只知执着,后来我更明白自在。
在那一刻这句话让我突然开悟。的确,任何事都有它发展的路,你一个人独木难支,很多条件会影响这个事件的走向。如果你坚持、执着,去做唐吉诃德,可能在小的方面可以成功,但大的方面是不行的。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有时完美主义者,是折磨自己也折磨旁人的。你更需要的是能心安理得,能接受自我。这样,在应该舍的时候,就能学会放下,在应该取的时候,就会懂得努力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