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色的茶缘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h45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茶结缘,因起于一个平常的偶然事件。由于我的贪嘴而引起肚胀,母亲从黑漆衣橱里取出一个很有年头的陶壶,小心地倒出了一撮黑乎乎的东西,放入碗里冲上开水。好奇的我问母亲这是何物,母亲告诉我,这是能够治病的老茶。看着这一碗橘红色的茶汤,我一口气喝下了。
  让我大感意外的是茶水不难喝,甜甜冰冰的,且带有一股因年头久远才具有的悠长味道。喝过老茶水没多久,肚胀的难受竟然神奇般地消失了。由此以后,这一碗能够治病的橘红色老茶,那把老旧的陶壶以及老茶水悠长的味道,便根深蒂固地镌刻在我的心底。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由于父亲的带饮,我们父子皆嗜好饮茶。我家有一位闽南远亲。家里所用茶叶,每年都由这位远亲供应。远亲带来的茶叶,都是上好的铁观音茶。铁观音茶浓烈的馨香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
  20多年来,我踏遍山山水水,考老茶。访茶农。学茶技,寻找着与茶有关的传说、故事和史料证据,见识着潜藏于乡间民居的丰富茶文化内涵。这期间,最让我终身难忘的,是遇上了能够延续我小时候就镌刻在心里的橘红色,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橘红色茶缘。
  某日,我夜宿柏柳一位老茶农家里,与这位老茶农进行了整夜的叙谈。就是这次交谈,竟然使我意外地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茶缘。
  老茶农姓梅,做了一辈子的茶。其已过花甲之年,清健瘦铄,待人热情。极为善谈。我们一边品饮着其亲自加工的好茶,一边聊着我所关心的过往茶事。这次偶然的交谈,让我知道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关于“白琳工夫”红茶的故事。
  其时,欧美流行饮用红茶,以至红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为了便于茶叶的出口,更为了增加关税收入。清政府在三都澳开通了“福海关”(正式开埠时间为1899年),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家21个茶叶公司,随即纷纷在三都岛设立了子公司和商行。顿时,三都澳便成为闽东茶叶出口的“海上茶叶之路”的重要栈点。临近三都澳的古镇白琳,也成了外国茶商经常光顾采购红茶的重要集散地。红茶价好畅销,供不应求。
  民国时,北方的祁门红茶以其品质的优良而被外商所青睐。与用小叶种加工的白琳普通红茶相比。祁门红茶在茶香和色泽等方面都远远胜出。因此,外商转而大量收购祁门红茶。自然,白琳的普通红茶销量马上骤减,售价随即大幅下降。当地茶人茶农正在忧心如焚的时候,一件必然之中的偶然创造发生了。
  福鼎的“合茂智”茶行老板袁子卿,到福州高丰茶行办事。恰值高丰茶行经理吴少卿开箱验查刚到货的祁门红茶,袁子卿老板不失时机地对祁门红茶进行了详尽的闻观品啜。袁老板是个经验老到的茶人。在赞叹于祁门红茶色、香、型佳的同时,已然将之熟记于胸。
  从福州回到白琳后,面对本地普通红茶的滞销,袁老板心里时刻都在琢磨着如何加以改造的问题。恰巧,翠郊村有一茶农叫吴德康的,没有及时将所收购的白茶青卖掉。堆在一起的白茶青,因超时热酵变质而发红。吴德康情急而将错就错,把发红的白茶青按照制作红茶的套路草草加工。然后,装袋运到“合茂智”茶行当成红茶售卖。
  老板袁子卿开袋验看,先是眼前一亮,随即不动声色地揭露了吴德康的花招。吴德康生怕袁老板拒收,不得已将事情经过如实告之。袁老板假意给予人情。大方地将茶叶全数收下。
  袁老板为何明知是假红茶还将之收下呢?原来,以袁老板丰富的做茶经验,已然从吴德康的假红茶中有了重要发现。这就是假红茶不管是颜色还是是香头,都与在福州所认识的祁红相近。送走吴德康后,袁子卿便迫不及待地取假红茶闻观泡饮,进行深入观察、品啜和研究,结果断定:一款新的上好工夫红茶即将在自己的手头上诞生。
  于是,袁老板马上拣选上好白茶青料,采用制作工夫红茶的方法,参照吴德康讲述的偶然发酵过程。经过反复实验对比,最后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流程,并按此工艺流程,精制了52箱红茶,亲自押运到福州高丰茶行。经过高丰茶行严格鉴定,证明了袁子卿新创的红茶确实是一款具有良好商业前景的好茶。于是,高丰茶行满意地将52箱茶叶全数收下,给价比之原有的普通红茶(用小叶种加工的红茶)多1倍。
  福州高丰茶行将袁子卿创制的新品红茶运销欧洲以后,果然得到了欧洲人的高度赞誉和欢迎,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使之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茶叶名品。福州高丰茶行派人转告袁子卿,加速扩大生产,有多少他们就收购多少。不久。因用白茶青加工的红茶畅销利厚,引来了上海华茶公司到白琳蹲点收购。为了保证红茶的质量,华茶公司更专门派技术人员常住白琳进行监制和技术指导。随后,还将其监制的优质工夫红茶定名为“橘红”。
  当时,国内外白茶市场已然基本滞销萎缩,太姥山域内的茶农苦求白茶的出路而无着。袁子卿新创工夫红茶的成功,恰恰为当地茶农们找到了一条求生的活路。从福州成功卖掉新制红茶回到白琳的袁子卿,当即进一步完善了加工工艺。随着南北销路的大开,袁子卿开始大量收购白茶青加工红茶。并将用白茶青加工的红茶命名为“白琳工夫”。
  传统上,当地的茶人茶农认为白茶是不能加工成红茶的。但是,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吴德康的一个偶然失误,袁子卿的一个有心,终于促成了偶然与必然的奇妙结合,创造了一个名震中外、享誉世界的“白琳工夫”红茶名品。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这大概是当地人们虔诚尊奉的太姥娘娘,悲悯于成百上千以种植白茶为生计的茶农们所面临的绝境,而借体于吴德康和袁子卿,降世了“白琳工夫”红茶以救人的故事吧!
  听完了老人讲述“白琳工夫”诞生的奇妙故事,我还沉浸于故事的状态之中没有回到现实。老人就从柜子中拿出了其珍藏的陈年“白琳工夫”红茶,请我们观赏。老人取来一张带黄的白纸,小心翼翼地从一把当地土烧的老陶壶里倒出一些茶叶。茶叶颜色已然黝黑古旧,闻之透着阵阵的陈香。
  据老人介绍,这就是当年袁子卿制作的“白琳工夫”,已有50多年的时光。老人从饭桌上拿起一个粗碗,用略微颤抖的手,细心地抓撮了五六颗茶叶放入碗中,冲上开水。
  瞬时,碗中绽出了那种孩童时就深深镌刻在我心灵中的橘红色。在老人无声的鼓励下,我用一种虔诚庄重的心态,双手捧起茶碗,慢慢靠近我的唇边,小心地啜了一小口。顿时,那种久违的甜甜冰冰、带着岁月陈迹的悠长味道,一下子顺喉渗下,过五腑越三焦而直透脑门,让我一下子感觉到无比舒坦和梦幻。
其他文献
说到茶饼或茶砖,一般人脑子里马上想到的就是普洱茶。几百年前一个马背上的意外,让普洱茶成为了茶饼的代名词,也让许多见多了纤瘦的绿茶,喝惯了颗粒状铁观音的茶客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茶叶可以做成饼状或砖头状,原来喝茶需要一片片掰下来冲泡。  普洱茶的兴起,把许多茶客的目光吸引到了这种特殊的茶形身上,紧压茶一时成为众多茶客关注的对象。其实除了普洱茶,全国各地都有生产紧压茶,黑茶中的千两茶、茯砖等都是做成茶饼、
期刊
这两年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开始更注重茶的保健功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说:“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分,茶叶中多数具备。对于茶抗癌、防衰老以及提高人体生理活性的机理也都基本研究清楚。所以,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就目前而言,绿茶、铁观音、普洱茶在国内可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除了茶叶多数都具备的保健功能外,究竟这三种在国内最火的茶在保健功能
期刊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这份难以割舍的因缘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显得尤为殊胜。    大红袍传说起源地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
期刊
鹤鸣茶社在成都人民公园(即“少城公园”)内,自1920年代开始挂牌经营,近百年来风格不改,依旧是竹椅、矮桌、盖碗茶,而且是标准坝坝茶社。在高档茶楼、茶馆林立的今天,鹤鸣茶社是成都仅有的具有“川西民风古俗风味”的茶馆之一。    在鹤鸣晒太阳、喝香片    鹤鸣茶社位于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园内,旧名少城公园,园内的茶社在建园之初即有规划。到了1920年,少城公园东部开辟餐馆茶舍区,有静宁、桃花源等饭馆,
期刊
说茶艺来自茶道,但茶道是什么,没有人解释过,大凡文化的东西,往往难有具体的、准确的含义,全凭个人的悟性去贴近和理解。如果茶艺不来自茶道,那就与商业操作有一定关系,好比卖布的叫布艺,卖陶的叫陶艺,卖灯饰的叫灯艺,开发廊的叫发艺。“艺”之所以有个特性,就是场所华丽、装饰精致、收费高档,卖茶也就如此“艺”为大观了。  什么事讲究多了,就有了文化的韵味,一个很粗的人进了茶艺馆,即使只喝三五小杯的茶,出来之
期刊
一百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只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与追求;跨越三个世纪,北京北新桥街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店铺均已荡然无存,数易其主,数改其业,而吴裕泰茶庄依然历久不衰,旺盛地在旧址发展壮大。在吴裕泰和老北京的彼此融合与见证中,百年的烟云就这样倏忽而过……    5块银元题写第一块牌匾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有
期刊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首诗撷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
期刊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一个慵懒的夏日午后,陆游斜靠在榻上,信手涂鸦,几行草书跃然纸上。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无人知晓,在这背后,是否藏着诗人对多事之秋的国家的感慨,是否藏着对报国无门、爱国之士被冷落的
期刊
“茶”字拆开就是“草”与“木”之间多了一个“人”。  “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以致后来,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国人从把饮茶作为一种嗜好、习惯,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其实质就是茶与人的交融。  清茶一杯,心情几许,有时心就是一杯茶。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花红柳绿,众鸟湫湫,车水马龙种种心境,全凭“茶心”一颗。《品城》中,城事就是茶事,同
期刊
题记:“我爱喝茶,不只爱喝芳香甘醇的好茶,偶尔也喝喝味道苦涩的茶,细细体会苦后回甘的滋味。”——李瑞河   在很多人心中,作为茶叶界的龙头老大——天福名茶极为低调,外界人士对其总裁李瑞河大多语之不详,甚至还有人以为天福的当家人是茶界泰斗张天福。1月,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福建漳州漳埔的天福茶庄,直面这位茶叶界的领军人物,一闻天福那悠扬不绝的茶香。    天仁之痛  追溯起李瑞河与茶的渊源,可以源自其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