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大”教师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hu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一个大学教师,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教育的畸形,让人们所学越来越精专,很多人在学问上越来越“窄小”;时代的发展,也让很多人直奔金钱而去,在品德上越来越“矮小”。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只能寄希望于无数“大”教师的身上。郭英剑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
  英剑兄是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他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又一直躬行于教学第一线,担负着具体的教学工作,是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我与英剑兄结缘,却是因为他另外两个不为人熟知的身份:民进会员和阅读推广人。
  英剑兄曾任民进河南省委委员。因此,在他来京工作后,我们围绕着教育,在我民进中央的办公室里有过多次愉快的交流。还记得2011年年底的一天,他说起自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一书中,把文学放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他说起正在外国语学院进行去行政化的改革尝试,强化开学与毕业典礼的神圣仪式等。在说到大学的功能时,他更是慷慨直言: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应该是思想交集之地,培养人才之所,是人思考人类生存意义、学问真谛的地方。当时我就感受到这位年轻的民进会员不仅学问精进,而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到王守仁教授认为他“在众声喧哗的公共话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不由得深有同感。
  除此之外,英剑兄也是热衷于推动阅读的有识之士。他担任中国阅读学会副会长,不仅在自己任职的学院推动阅读,组织了比如新生“同读一本书”等阅读活动,而且在得知新阅读研究所要开展大学生阅读书目研制工作后,欣然担纲,率领团队积极研制书目。我也在他的邀请下,参加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作为演讲嘉宾做了《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的致辞,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阅读、行走和理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参与了他们阅读活动的启动。
  就这样,我和英剑兄渐渐熟悉起来。我常说走近才会尊敬,对他也不例外。一位“大”教师,必然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英剑兄正是如此。他身为英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却扎根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用他深切的人文关怀,不断搬他山之石以攻玉。他描述境外高校的重要事件,绝不是简单地猎奇,也不是为了抨击而抨击,而是希望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所借鉴和启发。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他更是结合着现状与问题,力图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梳理与建言。
  正如英剑兄自己所言,他这些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大学?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大学的意义何在?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大学该走向何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应该或者能够从大学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作为人文学科的学者,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又怎样去反馈社会?”有时候,问题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他的追寻方向之高远,也能看出他眼下追寻所得之可能。
  阅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英剑兄的中国高等教育思考之果,早已经通过报刊专栏刊登,通过文摘转载,通过网络流传,它们的妙处不用我多说,需要读者细加品味。对我来说,能在教育路上与英剑兄相识,与像英剑兄这样不囿于专业所困,积极主动思考探索中国教育的同好相识,的确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开心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与这些“大”教师遭遇,也让我不断得到长“大”的机遇,有了长“大”的可能。
  当然,学无止境,“大”也无止境。从英剑兄孜孜不倦潜心向学的笔耕不辍中,从他投身大学生阅读书目研制、热衷推动阅读的行动中,我相信,英剑兄一定会在成长强大自我的路途上继续前进。我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黄常棋)
其他文献
万祥兄又要出新书了。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说,这本书不仅是送给年轻教师的上岗礼品,也是送给自己60岁生日的礼物,所以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年初,这本书的书稿就到我手中了。一直没有动笔,一是因为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准备两会,从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成果梳理,到我个人的政协大会发言与提案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已经为万祥兄写过不少文字,想要不重复,也不那么容易。  昨天传达完两会精神,今天又是周末,
期刊
余仙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实验教材人教五上)一课,是以《三国杀》游戏为情境,引出四种身份牌,进入摸牌游戏。整节课以身份牌为载体、主线,围绕身份牌,设计系列活动——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组际(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体验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游戏式反馈活动,让学生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一、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期刊
不少家长、教师会反映这样的两个问题:都讲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为什么同样都在生活,有的孩子一写作就无从入手?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在写作上却毫无收获、很难看出成果来?笔者以为,生活与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没错,但写作不是一个由生活到文字或由阅读到文字的简单的吞吐的关系,而是一个由心摄物,由物化心,再由心化文的过程。这中间需要“心灵的转化”——也就是体验。学生习作上的差异,其原由是对生活的感觉、感受
期刊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期刊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的资源,教师教的蓝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心。对于修订教材的研读,重在比较“不变”与“变”,思考什么不变?为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要变?在分析“不变与变”的成因中领会编者的真实意图,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下面谈谈对研读新版四上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变化”中的“不变”  新旧教材对比,新教材在结构上有些调整,增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个单元,减少了《综合应用》
期刊
将于2014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三上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一些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后的建议,对教材的结构做了一些修改,合理组织学习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新教材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将实验教材中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相关内容中的有关“倍”的知识加以集中编排。“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字编码》单元由实验教材五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而成。第九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处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非墨守教材。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就不能体现课改精神,故而或改变情境,或变换内容,甚至把教材内容完全改头换面。事实上,《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教材观?我们要“教什么”?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浅议如何实现“创造性地使
期刊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呈现教学顺序,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新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与实验教材相比做了几处调整:  1.《位置》由实验教材六上前移到五上。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可能性》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难度,由原三上后移至五上。  3.《数学广角——数字编码》从实验教材的
期刊
5月22日,由福建省语文学会小语专委会主办,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陈曦名师工作室协办,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王国光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智慧互动,本真语文”教学研讨会暨钱本殷老师从教50周年庆祝活动在福州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集中研讨了钱本殷老师从教50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年过七旬的钱本殷老师执教了一节《小魔术——隔空吸水》现场作文指导课。他的课没有时下的花哨,没有“公开课”的刻意,朴实中体现高效,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摆出指定的数的活动,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知道“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3. 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