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峰
中国原创音乐开路人,集词、曲、编曲、制作、演奏、演唱、策划、导演于一身的全方位音乐人。18岁成为中国音乐家学会最年轻会员,1988年东渡日本,1991年赴新加坡,1995年回国继续音乐事业。从《让世界充满爱》、《心会跟爱一起走》到《永远》、《甘心情愿》、《不要说走就走》,一首首金曲铸造了经典。
流行音乐是记录一个时代变迁的最好载体和文化标本。因为其迅速直接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文化容量,使它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流行文化、社会心态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郭峰——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传奇,正在开启着华语音乐的崭新标识,他让中国流行音乐成为了一种概念完整、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音乐形式,这不仅仅因为他的中国心之强烈,更在于他音乐家的胸怀和能量。郭峰曾直面中国流行音乐历经新生、发展、跌宕、扭曲、反思和理性思考的岁月,其间有音乐新生的愉悦、现实主义的自觉、回归现实的思索,他提倡用诚实的态度去刻画严峻人生的探索和东西互融的音乐践行。
见到郭峰,是在他刚刚进行完全国21场“郭峰现代流行钢琴音乐会”的巡演活动不久,他再一次创造了全国连续举办个人音乐会的记录,一个半月平均每三天两场对于每一位音乐人来说虽然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郭峰换回来的是与各地观众的互动和他们的热情。在全国各地的剧场舞台上,一身时尚装束的郭峰用钢琴演绎了《听海》、《雨一直下》、《我的未来不是梦》、《菊花台》等流行乐坛多年来的20多首经典之作,配合炫目的视频特效,带领观众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回“颠覆型”的钢琴音乐会。
如今,爱好古典音乐的乐迷们已经不能单单满足于单纯的古典音乐,在他们眼中,古典音乐不再是古板过时的代名词。于是,有了很多集古典与现代音乐特质于一身的音乐人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从最初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再到雅尼、陈美,和今天的“古典辣妹”,他们成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音乐天空。
作为国内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行钢琴演奏家,郭峰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没有燕尾服,也没有西装领带,有的只是T型舞台上才会出现的时髦服饰。他的弹奏风格也是别具一格,与以往人们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从他演奏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难怪有人会把郭峰的演奏会称作“钢琴界的瑞奇·马丁”。如果说“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古典现代钢琴的曲风给了我们一个小小惊喜的话,那现在的郭峰将所有现代的音乐元素都融入到了钢琴的演奏之中,则是对传统的一种彻底颠覆,呈现出一种新鲜的魔幻色彩,这也是郭峰将古典音乐形式向现代化转变的深刻诠释。只有在亲身经历过之后,人们才会发现他的音乐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也会深深的为之所倾倒和折服。
音乐营销
每个强大的民族,都有一个精神充实、人格独立、底蕴深厚的精英集团,引领着社会的方向。这些精英是社会的文化核心,是那些以其思想和意志能力,主导社会潮流的人们,而不是指有钱有势的权贵,既得利益者。一个民族成长、兴盛与衰落的命运,取决于这个核心集团的内在文化素养。真正意义的知识精英,不是社会阶层中的学历群体或者职业群体,不是以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或从事脑力劳动为标准的。他们应当是超越现实生活之上,以所承载的社会使命与时代精神为标志的文化群体。
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文化精英,郭峰曾经在日本和新加坡有过8年的海外生活与工作经历,对于现代流行音乐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比常人更为清醒的认识。当年在新加坡工作期间,郭峰出过一张以电子音乐为主的专辑,只是在专辑的最后尝试性的放入了一首叫做《心会跟爱一起走》的歌曲,没想到专辑推出之后,此歌红透了整个华语地区。郭峰也因此迅速的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之后,人们听到的《甘心情愿》、《不要说走就走》、《在你面前我好想流泪》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出现在那个时期。如果说当年的郭峰面临的是从纯音乐向演唱者的转变,那么,如今的郭峰面临的则是从一名演唱者向纯音乐的再一次回归。
关于自己音乐风格的定位问题,郭峰也曾经思考了很久,到底是要做音乐体制的东西,还是要做为人传递情感的东西?最终,郭峰选择了后者。“因为音乐只有具备了市场价值才会有艺术价值,所以我把自己目前的音乐形式定位为现代流行钢琴。一听到这个概念就会让人与古典钢琴完全区别开来。很多人都会认为,钢琴除了古典以外,其他的演奏只不过是玩的感觉,其实不然,这里面除去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还要有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很周密的对音乐、对制作的思考,还有对整个演奏会结构的、定位的思考。”
事实上,郭峰对于自己音乐的信心还在于他广阔的全球视野。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愿意如欣赏电影和商业性歌舞晚会一样购票入场,欣赏歌剧和音乐剧。尽管歌舞、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对于一般平民而言,具有理解上的误差和综合美学欣赏的缺乏,但他们还是认为这种高雅艺术并不完全属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或有钱人,对于自身的性情陶冶、人格修养等,仍然大有裨益。这与郭峰目前所作的现代流行钢琴的音乐形式可谓异曲同工。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从市场意识上,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做了距离上的处理,使得鸿沟缩小,进而导致艺术作品的畅销,或日常化消费。因为,真正的消费力量,来自一般民众,而非某个阶层或某种亚文化人群。郭峰用陈美的情况举例:“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人,她用流行演绎古典,赋予小提琴时代的生机,其唱片销量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她的成功对于如何冲破古典与流行的界线有着很大的启示,陈美所展现出的流行、现代、激情的一面,更加真实的贴近了观众。”
心灵拯救
从当年翻开中国流行音乐新篇章的《让世界充满爱》,到奥运题材歌曲《爱你的心》,郭峰已经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公益歌曲。如今的郭峰已经能够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体现自己对世界的关怀。呼唤和平、珍惜环境,远离战争,通过对爱的表达,郭峰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荒芜,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温暖和欢乐的美好世界。
对于国内公益歌曲的现状,郭峰也谈到一种现象,“现在有很多人看到公益歌曲有好处后,真的假的蜂拥而至,一味地要搭公益这趟车。就像最近一段时期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样,一些人开始互相攀比,看谁捐得最多,其实这种现象很不好,因为无论捐款数额的多少,目的应该都是表达自己的爱心,只要大家都是善意的,就应该去赞扬,这就已经足够了,为社会做点公益事业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这种攀比心态,让人觉得有些变了味,本来的公益事业倒变得有些功利了。”
在讲述音乐的社会功能时,郭峰提出了“拯救作用”这一重要的命题。所谓“拯救作用”,其含义是说现代音乐对社会的否定和反抗是通过一种“异在”事物的途径来达到的,这种“异在”事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常常是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包含着某种具有幻想性的精神内容,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非人性的、异化了的社会现实,进入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另一种现实中,获得一种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慰藉、希望和自由,在这种补偿中人从对社会的绝望中暂时摆脱出来,从而拯救了自己。在郭峰看来,现代音乐中就存在着这种“拯救绝望”的因素,其中蕴涵着一种从压抑、异化中解放出来的渴望。
作为一名音乐人,郭峰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公益活动进行了完美结合。近期,郭峰为在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坏的10所大学捐献了10架钢琴,郭峰认为,以自己的身份,捐献10架钢琴更具有说服力,因为自己要捐献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对地震灾区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心灵的拯救。
的确,在今日的中国社会中,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精神文明程度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不少现代人因为饱享物质文明的快乐而感到厌腻,他们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现代人总是陷入自己为自己编制的网络中,在它的缠绕下感到窒息不安,精神空虚。随着商品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扩大,经济更加繁荣,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也日益上升,人们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存在和生活创造出一种建立在原始经验基础上的新形式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他们需要新鲜的自由空气,使自己做一次深呼吸。正是郭峰的音乐与行动,让人们深深呼吸到了这种新鲜的自由空气。
人文内涵
1986年,从郭峰创作《让世界充满爱》开始,流行音乐重新占领了内地流行文化的主流舞台,开始和港台流行音乐一同构建今日中文流行音乐的基本格局。其实,从上世纪初的黎锦晖时代,大上海就出现了最早的华语流行歌曲,当时的电影女明星们大多也是流行金曲的演唱者,而最早具备完整商业化操作的中文流行音乐工业,其实在那时便已成型。从这个意义上讲,1986年,或许被称作内地现代流行音乐的起始之年更为合适。
对于内地流行音乐缺失本土音乐精神的问题,郭峰也显得颇为无奈,“现阶段,国内整个的音乐工业很扭曲,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已经可以用变态来形容,现在的演出已经不是靠真正的实力说话,而是以搞怪为主,歌手不是凭借着歌曲本身,而是靠其他的手段出名。假唱、假奏、假弹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谈及原因,郭峰认为:“还是功利心太重,有些人没有这个能力,却要制造这种能力。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中,应该做到的是,让我们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就像我,不管我钢琴弹得好坏,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是由我亲自完成,都是很真实的,我没有欺骗观众,我要让观众感到物有所值。”
简单回顾一下便知,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上,也曾有过思索、叛逆、寻根,有过《一无所有》的呼喊,有过《黄土高坡》的东方豪情。然而,当时代发展,摇滚变得空洞而老套,爱情变得虚假而肤浅。各种各样的选秀和榜中榜,各显神通的炒作和包装,只要事情具有商业价值就会有人折腾,直接导致出唱片的人越来越多,能传唱的好歌却越来越少。
放眼全球,日本与西方行销全球的音乐文化品牌也是成功继承了自身文化传统中具有强大活力的人文因素,并逐步成为自身文明的流行象征。流行音乐文化能够生存,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并不是要求流行音乐要多么沉重,而是人文精神能够给流行音乐的存在、创造、创新、传承和壮大带来不会枯竭的源头活水。郭峰回忆自己当年在日本的经历时感慨:“在日本,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让我觉得很苛刻、很冷漠,但是在音乐精神方面,人家的态度不容置疑,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音乐人中,从来没有人敢去欺骗观众,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诚信问题,而且还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
郭峰一直在用心诠释着自己的音乐,在国内乐坛这星星点点的亮色中,人们看到的是郭峰面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追求淡泊的向往。“我在国外待过8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中国人的感情,那种热爱祖国的情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在我的作品当中我会尽可能地把这种音乐精神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
近几年来,郭峰一直在尝试着音乐方面的探索,民族音乐、戏剧元素、杂技表演,也许日后都会出现在他的钢琴演奏会之中。郭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音乐演绎成为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并折射出现代含义的感情线索。这种对本土音乐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正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体现出的则是一位当代音乐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音乐人,郭峰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公益活动进行了完美结合。郭峰认为,自己要捐献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对地震灾区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心灵的拯救。
郭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音乐演绎成为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并折射出现代含义的感情线索。这种对本土音乐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正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体现出的则是一位当代音乐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原创音乐开路人,集词、曲、编曲、制作、演奏、演唱、策划、导演于一身的全方位音乐人。18岁成为中国音乐家学会最年轻会员,1988年东渡日本,1991年赴新加坡,1995年回国继续音乐事业。从《让世界充满爱》、《心会跟爱一起走》到《永远》、《甘心情愿》、《不要说走就走》,一首首金曲铸造了经典。
流行音乐是记录一个时代变迁的最好载体和文化标本。因为其迅速直接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文化容量,使它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流行文化、社会心态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郭峰——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传奇,正在开启着华语音乐的崭新标识,他让中国流行音乐成为了一种概念完整、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音乐形式,这不仅仅因为他的中国心之强烈,更在于他音乐家的胸怀和能量。郭峰曾直面中国流行音乐历经新生、发展、跌宕、扭曲、反思和理性思考的岁月,其间有音乐新生的愉悦、现实主义的自觉、回归现实的思索,他提倡用诚实的态度去刻画严峻人生的探索和东西互融的音乐践行。
见到郭峰,是在他刚刚进行完全国21场“郭峰现代流行钢琴音乐会”的巡演活动不久,他再一次创造了全国连续举办个人音乐会的记录,一个半月平均每三天两场对于每一位音乐人来说虽然都是极大的挑战,但是郭峰换回来的是与各地观众的互动和他们的热情。在全国各地的剧场舞台上,一身时尚装束的郭峰用钢琴演绎了《听海》、《雨一直下》、《我的未来不是梦》、《菊花台》等流行乐坛多年来的20多首经典之作,配合炫目的视频特效,带领观众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回“颠覆型”的钢琴音乐会。
如今,爱好古典音乐的乐迷们已经不能单单满足于单纯的古典音乐,在他们眼中,古典音乐不再是古板过时的代名词。于是,有了很多集古典与现代音乐特质于一身的音乐人出现在了人们眼前,从最初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再到雅尼、陈美,和今天的“古典辣妹”,他们成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音乐天空。
作为国内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流行钢琴演奏家,郭峰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没有燕尾服,也没有西装领带,有的只是T型舞台上才会出现的时髦服饰。他的弹奏风格也是别具一格,与以往人们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完全不同,从他演奏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力和那种无处不在的节奏感,难怪有人会把郭峰的演奏会称作“钢琴界的瑞奇·马丁”。如果说“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古典现代钢琴的曲风给了我们一个小小惊喜的话,那现在的郭峰将所有现代的音乐元素都融入到了钢琴的演奏之中,则是对传统的一种彻底颠覆,呈现出一种新鲜的魔幻色彩,这也是郭峰将古典音乐形式向现代化转变的深刻诠释。只有在亲身经历过之后,人们才会发现他的音乐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也会深深的为之所倾倒和折服。
音乐营销
每个强大的民族,都有一个精神充实、人格独立、底蕴深厚的精英集团,引领着社会的方向。这些精英是社会的文化核心,是那些以其思想和意志能力,主导社会潮流的人们,而不是指有钱有势的权贵,既得利益者。一个民族成长、兴盛与衰落的命运,取决于这个核心集团的内在文化素养。真正意义的知识精英,不是社会阶层中的学历群体或者职业群体,不是以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或从事脑力劳动为标准的。他们应当是超越现实生活之上,以所承载的社会使命与时代精神为标志的文化群体。
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文化精英,郭峰曾经在日本和新加坡有过8年的海外生活与工作经历,对于现代流行音乐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比常人更为清醒的认识。当年在新加坡工作期间,郭峰出过一张以电子音乐为主的专辑,只是在专辑的最后尝试性的放入了一首叫做《心会跟爱一起走》的歌曲,没想到专辑推出之后,此歌红透了整个华语地区。郭峰也因此迅速的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之后,人们听到的《甘心情愿》、《不要说走就走》、《在你面前我好想流泪》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出现在那个时期。如果说当年的郭峰面临的是从纯音乐向演唱者的转变,那么,如今的郭峰面临的则是从一名演唱者向纯音乐的再一次回归。
关于自己音乐风格的定位问题,郭峰也曾经思考了很久,到底是要做音乐体制的东西,还是要做为人传递情感的东西?最终,郭峰选择了后者。“因为音乐只有具备了市场价值才会有艺术价值,所以我把自己目前的音乐形式定位为现代流行钢琴。一听到这个概念就会让人与古典钢琴完全区别开来。很多人都会认为,钢琴除了古典以外,其他的演奏只不过是玩的感觉,其实不然,这里面除去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还要有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很周密的对音乐、对制作的思考,还有对整个演奏会结构的、定位的思考。”
事实上,郭峰对于自己音乐的信心还在于他广阔的全球视野。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愿意如欣赏电影和商业性歌舞晚会一样购票入场,欣赏歌剧和音乐剧。尽管歌舞、音乐剧等艺术形式对于一般平民而言,具有理解上的误差和综合美学欣赏的缺乏,但他们还是认为这种高雅艺术并不完全属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或有钱人,对于自身的性情陶冶、人格修养等,仍然大有裨益。这与郭峰目前所作的现代流行钢琴的音乐形式可谓异曲同工。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从市场意识上,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做了距离上的处理,使得鸿沟缩小,进而导致艺术作品的畅销,或日常化消费。因为,真正的消费力量,来自一般民众,而非某个阶层或某种亚文化人群。郭峰用陈美的情况举例:“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人,她用流行演绎古典,赋予小提琴时代的生机,其唱片销量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她的成功对于如何冲破古典与流行的界线有着很大的启示,陈美所展现出的流行、现代、激情的一面,更加真实的贴近了观众。”
心灵拯救
从当年翻开中国流行音乐新篇章的《让世界充满爱》,到奥运题材歌曲《爱你的心》,郭峰已经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公益歌曲。如今的郭峰已经能够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体现自己对世界的关怀。呼唤和平、珍惜环境,远离战争,通过对爱的表达,郭峰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荒芜,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温暖和欢乐的美好世界。
对于国内公益歌曲的现状,郭峰也谈到一种现象,“现在有很多人看到公益歌曲有好处后,真的假的蜂拥而至,一味地要搭公益这趟车。就像最近一段时期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一样,一些人开始互相攀比,看谁捐得最多,其实这种现象很不好,因为无论捐款数额的多少,目的应该都是表达自己的爱心,只要大家都是善意的,就应该去赞扬,这就已经足够了,为社会做点公益事业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这种攀比心态,让人觉得有些变了味,本来的公益事业倒变得有些功利了。”
在讲述音乐的社会功能时,郭峰提出了“拯救作用”这一重要的命题。所谓“拯救作用”,其含义是说现代音乐对社会的否定和反抗是通过一种“异在”事物的途径来达到的,这种“异在”事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常常是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包含着某种具有幻想性的精神内容,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非人性的、异化了的社会现实,进入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另一种现实中,获得一种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慰藉、希望和自由,在这种补偿中人从对社会的绝望中暂时摆脱出来,从而拯救了自己。在郭峰看来,现代音乐中就存在着这种“拯救绝望”的因素,其中蕴涵着一种从压抑、异化中解放出来的渴望。
作为一名音乐人,郭峰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公益活动进行了完美结合。近期,郭峰为在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坏的10所大学捐献了10架钢琴,郭峰认为,以自己的身份,捐献10架钢琴更具有说服力,因为自己要捐献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对地震灾区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心灵的拯救。
的确,在今日的中国社会中,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精神文明程度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不少现代人因为饱享物质文明的快乐而感到厌腻,他们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现代人总是陷入自己为自己编制的网络中,在它的缠绕下感到窒息不安,精神空虚。随着商品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扩大,经济更加繁荣,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也日益上升,人们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存在和生活创造出一种建立在原始经验基础上的新形式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他们需要新鲜的自由空气,使自己做一次深呼吸。正是郭峰的音乐与行动,让人们深深呼吸到了这种新鲜的自由空气。
人文内涵
1986年,从郭峰创作《让世界充满爱》开始,流行音乐重新占领了内地流行文化的主流舞台,开始和港台流行音乐一同构建今日中文流行音乐的基本格局。其实,从上世纪初的黎锦晖时代,大上海就出现了最早的华语流行歌曲,当时的电影女明星们大多也是流行金曲的演唱者,而最早具备完整商业化操作的中文流行音乐工业,其实在那时便已成型。从这个意义上讲,1986年,或许被称作内地现代流行音乐的起始之年更为合适。
对于内地流行音乐缺失本土音乐精神的问题,郭峰也显得颇为无奈,“现阶段,国内整个的音乐工业很扭曲,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已经可以用变态来形容,现在的演出已经不是靠真正的实力说话,而是以搞怪为主,歌手不是凭借着歌曲本身,而是靠其他的手段出名。假唱、假奏、假弹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谈及原因,郭峰认为:“还是功利心太重,有些人没有这个能力,却要制造这种能力。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中,应该做到的是,让我们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就像我,不管我钢琴弹得好坏,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是由我亲自完成,都是很真实的,我没有欺骗观众,我要让观众感到物有所值。”
简单回顾一下便知,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上,也曾有过思索、叛逆、寻根,有过《一无所有》的呼喊,有过《黄土高坡》的东方豪情。然而,当时代发展,摇滚变得空洞而老套,爱情变得虚假而肤浅。各种各样的选秀和榜中榜,各显神通的炒作和包装,只要事情具有商业价值就会有人折腾,直接导致出唱片的人越来越多,能传唱的好歌却越来越少。
放眼全球,日本与西方行销全球的音乐文化品牌也是成功继承了自身文化传统中具有强大活力的人文因素,并逐步成为自身文明的流行象征。流行音乐文化能够生存,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这并不是要求流行音乐要多么沉重,而是人文精神能够给流行音乐的存在、创造、创新、传承和壮大带来不会枯竭的源头活水。郭峰回忆自己当年在日本的经历时感慨:“在日本,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让我觉得很苛刻、很冷漠,但是在音乐精神方面,人家的态度不容置疑,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音乐人中,从来没有人敢去欺骗观众,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诚信问题,而且还是最基本的道德问题。”
郭峰一直在用心诠释着自己的音乐,在国内乐坛这星星点点的亮色中,人们看到的是郭峰面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追求淡泊的向往。“我在国外待过8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中国人的感情,那种热爱祖国的情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在我的作品当中我会尽可能地把这种音乐精神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
近几年来,郭峰一直在尝试着音乐方面的探索,民族音乐、戏剧元素、杂技表演,也许日后都会出现在他的钢琴演奏会之中。郭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音乐演绎成为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并折射出现代含义的感情线索。这种对本土音乐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正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体现出的则是一位当代音乐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音乐人,郭峰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公益活动进行了完美结合。郭峰认为,自己要捐献的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对地震灾区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心灵的拯救。
郭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把音乐演绎成为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并折射出现代含义的感情线索。这种对本土音乐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正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体现出的则是一位当代音乐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