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安市北关正街地段规划遵循保护与更新,侧重区域文化价值,沿街建筑质量,交通路网梳理等方面的分析,采用地块划分,弹性规划等方法适度的修缮、改造,使其与西安老城区的总体风貌有一个过渡与协调。
关键词:街道景观 城市风貌 改造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37-01
街道—— 提供停留、休憩等行为的空间区域,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目前北关正街的街道设计面临尴尬的局面,缺乏辨识度,致使街道生活走向衰败。古城街区特有的古韵与气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虽然也在演变,但是与现代城市街道活力已经脱节,街道无“生气”、“活力”概念,使人无法驻足停留。因此让历史地段特有的韵味与气氛得以延续,若采用大规模推到重来的方式,难以达到保存地段的真实性。小规模的修缮、改造容易获得保留原真性的效果,从而提升区域价值,重塑古城特色。
1 基地概况
1.1 基地背景
西安市北关正街位于明城墙北门外,是城市南北中轴线,总长740m,面积1.89m2,为北郊主要地段,与陇海线铁路高架相交错。东临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有唐玄武门遗址,又与城西北的汉长安城遗址遥遥相望。
1.2 历史沿革
根据古时长安城的建设城制,此地古称“安远门”,“安远”二字是继承汉族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安抚怀柔政策,希望边疆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思归,成为当时民族政策影响地名的一个佐证。建国前,这里是外地难民的容身之地,铁道两旁棚户鳞茨,俗称“道北”。建国后,市政府在此首批建设居住区,市政环境略有改善。
2 现状与问题
2.1 空间形态混乱
目前北关正街与老城的关联度弱、缺乏整体与细节设计,造成外城与老城风貌脱节和缺少生活性空间,空间划分不够科学合理。一出城墙北门就是北关正街,但未看到古城风貌的延续,和其他城市的街景大同小异。各类用地混杂设置,无论是沿街还是深入街巷内部其绿化率几乎为零。外城区的性质也不能脱离老城区而单独存在,其景观风格必须协调好自身与老城二者的关系,做到既协调又别具特色。
2.2 街道景观单一
北关正街当前正处于一个有机更新的时期,但沿街两侧的景观任然匮乏,只见安全岛上有绿篱和行道树,个别建筑严重超出道路红线,私家车三轮车乱停乱放也是大煞城市风景。据笔者走访调查,附近居民平时的休闲场所并不是在自己的社区内,而是到城墙角下的环城北苑休闲,偌大的北关正街,市民平时的休闲散步功能都不能满足,街道功能由此看来单一失调。
2.3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建筑,作为城市肌肉,在街道的侧界面上对人行为感受有着很大影响。北关正街地段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近些年有些建筑已经改建,但仍有个别年代久远,外立面破旧,色彩退化现象严重,破坏城市形象,作为南北中轴线,大大影响了西安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远景目标。目前,沿街建筑缺乏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大多数店面为招揽生意其广告设置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多层多招设施重叠,过多的广告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
2.4 道路交通混杂
道路作为城市骨架,承载着交通疏导。北关正街道路总宽48m,路网总体呈方格网式布局。前期调研时,为了全面剖析现阶段道路问题与现状,对片区内10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深入社会底层去发现问题,市民反映,私家车在沿街店铺门口随意停放,占用盲道及公共设施和行人的步行空间。特别是一到节假日高峰期,各种私家车直接开到店面门口,影响生意。这也说明了区段内缺少大型的停车场,同时城管也要加强执法力度。
3 应对之策与地段重载
3.1 疏通路网
在交通整治中,车流好比城市的动脉,人流好比城市静脉,使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此外,在现有的道路网中增加一些小尺度的街道,提前在主干道上分流,提高小巷效率,缓解大街压力,大大增加城市的“毛细血管”,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激活城市脉络。
(1)增建大型停车场,建立地上地下综合立体空间,以解决因缺乏停车场而导致占道停车和失窃。
(2)拆除道路两旁的违章建筑,拓宽并硬化道路,以解决路面狭窄难以通车的问题。
3.2 建筑整合
沿街建筑物是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沿街建筑物因建设年代不同,所用建筑材料及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在街道景观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统一规划整修,统一规范控制,以达到街道景观的协调和连续。
(1)拆除严重占压道路控制线建筑,如正街南段路西的莫泰168酒店。对于沿街可视建筑,立面效果好的予以原样保留。
(2)避免“只见广告不见房”的现象,限定尺寸范围与位置,详细规定其位置、尺寸的亮化标准,并拥有统一的母题。
3.3 丰富景观
本次对北关正街的街景规划采用轴线+节点的模式,以街道为景观轴,重要的开敞空间及景观中心为景观节点,并建造一些醒目的标识。利用不同基调树的节奏性变化和疏密关系,配合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设置了紧凑、疏朗、开放三种类型的道路节奏交替进行呼应不同用地性质区域的城市氛围。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构建道路景观骨架,完善景观结构层次,营造现代生态城市道路景观。起到改善道路小气候、减弱热岛效应。
3.4 公共環境设施的改造
城市街道公共环境设施主要包括:座椅、垃圾箱、电话亭、邮筒、报刊亭、路灯、等。作为城市道路空间,这些设施必不可少。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抓住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从唐文化或汉文化中提取固有的元素,运用到街道小品中,创造一系列的街道景观。
4 结语
在近些年城市改造中,建设者希望通过更新旧街区的面貌来使之复兴。但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够,以及街道自身发展的滞后,中国部分城市街道的改造事实上正在重蹈西方城市更新运动的覆辙,丢弃了自身的传统文脉、生活方式、记忆与印记。街道风貌的形成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是不同历史时期街道形态叠加形成的,更肩负着引导人们认识、延续文化,通过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增加街道文化含量,提高街道文化品位,要不断在历史演化中保持街道的可持续特色。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2版)[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陈秉钊.城市风貌与特色—— 从街道美学说起[J].规划师,2009(12).
[3]汪夔万.运用节点改造方式推进旧城有机更新—— 重庆万州旧城的实践[J].规划师,2010(4).
关键词:街道景观 城市风貌 改造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37-01
街道—— 提供停留、休憩等行为的空间区域,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目前北关正街的街道设计面临尴尬的局面,缺乏辨识度,致使街道生活走向衰败。古城街区特有的古韵与气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虽然也在演变,但是与现代城市街道活力已经脱节,街道无“生气”、“活力”概念,使人无法驻足停留。因此让历史地段特有的韵味与气氛得以延续,若采用大规模推到重来的方式,难以达到保存地段的真实性。小规模的修缮、改造容易获得保留原真性的效果,从而提升区域价值,重塑古城特色。
1 基地概况
1.1 基地背景
西安市北关正街位于明城墙北门外,是城市南北中轴线,总长740m,面积1.89m2,为北郊主要地段,与陇海线铁路高架相交错。东临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有唐玄武门遗址,又与城西北的汉长安城遗址遥遥相望。
1.2 历史沿革
根据古时长安城的建设城制,此地古称“安远门”,“安远”二字是继承汉族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安抚怀柔政策,希望边疆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思归,成为当时民族政策影响地名的一个佐证。建国前,这里是外地难民的容身之地,铁道两旁棚户鳞茨,俗称“道北”。建国后,市政府在此首批建设居住区,市政环境略有改善。
2 现状与问题
2.1 空间形态混乱
目前北关正街与老城的关联度弱、缺乏整体与细节设计,造成外城与老城风貌脱节和缺少生活性空间,空间划分不够科学合理。一出城墙北门就是北关正街,但未看到古城风貌的延续,和其他城市的街景大同小异。各类用地混杂设置,无论是沿街还是深入街巷内部其绿化率几乎为零。外城区的性质也不能脱离老城区而单独存在,其景观风格必须协调好自身与老城二者的关系,做到既协调又别具特色。
2.2 街道景观单一
北关正街当前正处于一个有机更新的时期,但沿街两侧的景观任然匮乏,只见安全岛上有绿篱和行道树,个别建筑严重超出道路红线,私家车三轮车乱停乱放也是大煞城市风景。据笔者走访调查,附近居民平时的休闲场所并不是在自己的社区内,而是到城墙角下的环城北苑休闲,偌大的北关正街,市民平时的休闲散步功能都不能满足,街道功能由此看来单一失调。
2.3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建筑,作为城市肌肉,在街道的侧界面上对人行为感受有着很大影响。北关正街地段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近些年有些建筑已经改建,但仍有个别年代久远,外立面破旧,色彩退化现象严重,破坏城市形象,作为南北中轴线,大大影响了西安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远景目标。目前,沿街建筑缺乏与古城风貌相协调,大多数店面为招揽生意其广告设置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多层多招设施重叠,过多的广告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
2.4 道路交通混杂
道路作为城市骨架,承载着交通疏导。北关正街道路总宽48m,路网总体呈方格网式布局。前期调研时,为了全面剖析现阶段道路问题与现状,对片区内10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深入社会底层去发现问题,市民反映,私家车在沿街店铺门口随意停放,占用盲道及公共设施和行人的步行空间。特别是一到节假日高峰期,各种私家车直接开到店面门口,影响生意。这也说明了区段内缺少大型的停车场,同时城管也要加强执法力度。
3 应对之策与地段重载
3.1 疏通路网
在交通整治中,车流好比城市的动脉,人流好比城市静脉,使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此外,在现有的道路网中增加一些小尺度的街道,提前在主干道上分流,提高小巷效率,缓解大街压力,大大增加城市的“毛细血管”,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激活城市脉络。
(1)增建大型停车场,建立地上地下综合立体空间,以解决因缺乏停车场而导致占道停车和失窃。
(2)拆除道路两旁的违章建筑,拓宽并硬化道路,以解决路面狭窄难以通车的问题。
3.2 建筑整合
沿街建筑物是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沿街建筑物因建设年代不同,所用建筑材料及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在街道景观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统一规划整修,统一规范控制,以达到街道景观的协调和连续。
(1)拆除严重占压道路控制线建筑,如正街南段路西的莫泰168酒店。对于沿街可视建筑,立面效果好的予以原样保留。
(2)避免“只见广告不见房”的现象,限定尺寸范围与位置,详细规定其位置、尺寸的亮化标准,并拥有统一的母题。
3.3 丰富景观
本次对北关正街的街景规划采用轴线+节点的模式,以街道为景观轴,重要的开敞空间及景观中心为景观节点,并建造一些醒目的标识。利用不同基调树的节奏性变化和疏密关系,配合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设置了紧凑、疏朗、开放三种类型的道路节奏交替进行呼应不同用地性质区域的城市氛围。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构建道路景观骨架,完善景观结构层次,营造现代生态城市道路景观。起到改善道路小气候、减弱热岛效应。
3.4 公共環境设施的改造
城市街道公共环境设施主要包括:座椅、垃圾箱、电话亭、邮筒、报刊亭、路灯、等。作为城市道路空间,这些设施必不可少。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抓住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从唐文化或汉文化中提取固有的元素,运用到街道小品中,创造一系列的街道景观。
4 结语
在近些年城市改造中,建设者希望通过更新旧街区的面貌来使之复兴。但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够,以及街道自身发展的滞后,中国部分城市街道的改造事实上正在重蹈西方城市更新运动的覆辙,丢弃了自身的传统文脉、生活方式、记忆与印记。街道风貌的形成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是不同历史时期街道形态叠加形成的,更肩负着引导人们认识、延续文化,通过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增加街道文化含量,提高街道文化品位,要不断在历史演化中保持街道的可持续特色。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2版)[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陈秉钊.城市风貌与特色—— 从街道美学说起[J].规划师,2009(12).
[3]汪夔万.运用节点改造方式推进旧城有机更新—— 重庆万州旧城的实践[J].规划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