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培训理念的冲击和挑战,培训行业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需要培训工作者探索出一条科学的“互联网+”培训模式,提高教学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根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为未来的培训模式探索一条发展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学习;模式
“互联网+”在我国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截止目前,官方把“互联网+”的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讲,就是“互联网+传动各行各业”,但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让网络与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空间。
1.“互联网+”的特征
(1)跨界融合。把网络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这是开放的、变革的、重塑的融合。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让创新基础更加坚实,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更加便捷。(2)创新驱动。中国一直以粗放型增长方式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传动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3)重塑结构。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重塑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互联网的具有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让结构重塑继续变革,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尊重人性。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根本源自对人性的最终、对体验的敬畏、对发挥的重视。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行业的融合,正是对人性光辉的发扬,对社会进步促进,对文化繁荣的推进。(5)开放生态。互联网的生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开放的生态,就是要把传统行业中制约创新的环节去掉,间接信心孤岛,让人性决定如何创新驱动,让各行各业实现更大的价值。(6)连接一切。“互联网+”的一个目标是连接一切,连接所有人,所有事物。即落脚点在于对整个社会、世界施加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各行业需要抓住机遇,把握未来。
2.“互联网+”对培训学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正深刻的改变着培训的形式与内涵,把传统课堂教学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当“互联网+”培训组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培训行业在技术手段上的革新,更是对教与学模式上的冲击,以及对教学理念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2.1资源开放程度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在学校这个物力空间内,满足特定人群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教学,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储存能力、技术优势,可以用短时间吸引海量教学资源和信息,形成一个资源库。资源库通过使用终端用户上传、发布新的资源而保持源源不断的扩大。
2.2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受训人员听讲的形式开展。受训人员被动的灌输新知识,学习效果相对不好。互联网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中心,更要突出受训人员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所以受训人员对教师的依赖作用逐渐下降。随之而变的是,教师成为了学习的辅导者、服务站,教学方式从灌输到互动改变,也就是我们说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受训人员课前在网络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估,教师负债答疑解惑,这是对传统课堂功能的改变。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代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改变,倒逼学校传统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师、受训人员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从教学模式角度看,教师如何调动受训人员参与网络课前预习、监督学习表现、检验学习效果;又能促进受训人员学习积极性和多样化,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考验。
2.3学习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有固定教室、教学设备、上课时间、课上采用课堂一对多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学可以变成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只需要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受训人员突破了校园的局限,实现了时空的自由。新型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受训人员在过程中可以自主选课、选择教师,采用闯关模式来激励受训人员完成课后复习与预习,同时利用网络社区,每个人可以将学习中的心得分享给同学或老师,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受到监督。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模式给受训人员带来了时空上的自由、同学间相互关注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等,这些方面体现了以受训人员为本的教学模式,把受训人员作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对象,最大化满足受训人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反的,自主学习模式也会带来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效果不系统、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受训人员在学习中有可能受到网络中趣味化、娱乐化内容的吸引,进而难以耐心学习枯燥的基础知识。对于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受训人员缺少甄别能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习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3.“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想
就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1个性化的教学体验
网络教学平台的有点之一是可以集合国内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海量图书、期刊、专题、讲座等资源共享。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受训人员学习。它打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体现了当下资源共享的高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校外培训资源的价值,给老师和受训人员更大的学习空间。
受训人员在平台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阅读、兴趣等行为进行学习互动的交互。它是打破学校、班级、专业、地域构建的学习小组,大家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信息分享。个人可以发布分享和查看好友的分享,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构建人脉平台。
教师端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受训人员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利用手机摇一摇随机选人回答问题,或者实现受训人员分组讨论;教学视频并支持弹幕功能。
3.2有效的学习监督
鼓励受训人员按时收听课程和完成作业,采用打卡送积分、游戏闯关等激励形式,能防止受训人员跳集或拖拽学习。平台同时具有网络社交功能,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受训人员之间的相分享和影响,侧面影响受训人员的学习动力。教师端用户可以监控受训人员出勤情况;鼓励受训人员发言,通过移动端抢答,给予積分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受训人员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给予学习评价。
未来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校园管理等都将纳入互联网培训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所智慧校园。是及智能化、信息化、物联化为一体的新型学校。这是“互联网+”培训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3.3丰富的教学评价
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搜集大量数据信息,客服传统评价依据信息单一、片面的情况。通过网络模式,评价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培训数据、情感因素、实践能力等,从而完善评价结果,让培训评价的内涵不断补充完善。网络平台的评价可以含有教师对受训人员的考核、受训人员对课程的评价、家长对受训人员学习质量的评价。做到每个人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被评价的对象,每个人处于动态进步的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2]栾春晖;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3]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学习;模式
“互联网+”在我国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截止目前,官方把“互联网+”的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讲,就是“互联网+传动各行各业”,但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让网络与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空间。
1.“互联网+”的特征
(1)跨界融合。把网络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这是开放的、变革的、重塑的融合。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让创新基础更加坚实,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更加便捷。(2)创新驱动。中国一直以粗放型增长方式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低廉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传动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3)重塑结构。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重塑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互联网的具有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让结构重塑继续变革,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尊重人性。互联网的巨大力量根本源自对人性的最终、对体验的敬畏、对发挥的重视。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行业的融合,正是对人性光辉的发扬,对社会进步促进,对文化繁荣的推进。(5)开放生态。互联网的生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保持开放的生态,就是要把传统行业中制约创新的环节去掉,间接信心孤岛,让人性决定如何创新驱动,让各行各业实现更大的价值。(6)连接一切。“互联网+”的一个目标是连接一切,连接所有人,所有事物。即落脚点在于对整个社会、世界施加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各行业需要抓住机遇,把握未来。
2.“互联网+”对培训学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正深刻的改变着培训的形式与内涵,把传统课堂教学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当“互联网+”培训组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培训行业在技术手段上的革新,更是对教与学模式上的冲击,以及对教学理念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2.1资源开放程度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课堂,教学资源集中在学校这个物力空间内,满足特定人群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教学,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储存能力、技术优势,可以用短时间吸引海量教学资源和信息,形成一个资源库。资源库通过使用终端用户上传、发布新的资源而保持源源不断的扩大。
2.2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受训人员听讲的形式开展。受训人员被动的灌输新知识,学习效果相对不好。互联网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中心,更要突出受训人员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所以受训人员对教师的依赖作用逐渐下降。随之而变的是,教师成为了学习的辅导者、服务站,教学方式从灌输到互动改变,也就是我们说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受训人员课前在网络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估,教师负债答疑解惑,这是对传统课堂功能的改变。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代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改变,倒逼学校传统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师、受训人员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从教学模式角度看,教师如何调动受训人员参与网络课前预习、监督学习表现、检验学习效果;又能促进受训人员学习积极性和多样化,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考验。
2.3学习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有固定教室、教学设备、上课时间、课上采用课堂一对多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学可以变成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只需要电脑或者移动设备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受训人员突破了校园的局限,实现了时空的自由。新型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受训人员在过程中可以自主选课、选择教师,采用闯关模式来激励受训人员完成课后复习与预习,同时利用网络社区,每个人可以将学习中的心得分享给同学或老师,课程结束后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受到监督。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模式给受训人员带来了时空上的自由、同学间相互关注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等,这些方面体现了以受训人员为本的教学模式,把受训人员作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对象,最大化满足受训人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反的,自主学习模式也会带来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效果不系统、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受训人员在学习中有可能受到网络中趣味化、娱乐化内容的吸引,进而难以耐心学习枯燥的基础知识。对于数量众多的网络课程,受训人员缺少甄别能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习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3.“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想
就目前来说,国内还没有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1个性化的教学体验
网络教学平台的有点之一是可以集合国内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海量图书、期刊、专题、讲座等资源共享。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受训人员学习。它打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体现了当下资源共享的高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校外培训资源的价值,给老师和受训人员更大的学习空间。
受训人员在平台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阅读、兴趣等行为进行学习互动的交互。它是打破学校、班级、专业、地域构建的学习小组,大家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入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信息分享。个人可以发布分享和查看好友的分享,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构建人脉平台。
教师端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受训人员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利用手机摇一摇随机选人回答问题,或者实现受训人员分组讨论;教学视频并支持弹幕功能。
3.2有效的学习监督
鼓励受训人员按时收听课程和完成作业,采用打卡送积分、游戏闯关等激励形式,能防止受训人员跳集或拖拽学习。平台同时具有网络社交功能,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受训人员之间的相分享和影响,侧面影响受训人员的学习动力。教师端用户可以监控受训人员出勤情况;鼓励受训人员发言,通过移动端抢答,给予積分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受训人员问答、投票、作业情况,生成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日志及分项统计信息,给予学习评价。
未来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校园管理等都将纳入互联网培训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所智慧校园。是及智能化、信息化、物联化为一体的新型学校。这是“互联网+”培训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3.3丰富的教学评价
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搜集大量数据信息,客服传统评价依据信息单一、片面的情况。通过网络模式,评价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培训数据、情感因素、实践能力等,从而完善评价结果,让培训评价的内涵不断补充完善。网络平台的评价可以含有教师对受训人员的考核、受训人员对课程的评价、家长对受训人员学习质量的评价。做到每个人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被评价的对象,每个人处于动态进步的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2]栾春晖;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3]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