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苑瑰宝画绣经典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sss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顾绣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惟一以家族冠名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据《顾绣考》载: “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以明代上海顾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而始著称。”顾绣因顾氏所居园林“露香园”,亦被称之为“露香园顾绣”。
  顾氏女眷精于刺绣,其中顾名世长子之妾缪氏、孙媳韩希孟、曾孙女顾兰玉三位女红为顾绣的创始、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顾绣起初只是家藏观玩、馈赠亲友的“闰阁绣”,描摹古迹画作,配色古朴淡雅,流露出宋绣之风。明崇祯四年《松江府志》记: “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 斗方是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样式,花鸟和人物是中国书画题材,顾绣将松江画派的画理风格融入到刺绣技术中,以宋元名画为粉本,选取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以针代笔,以线代墨,亦画亦绣,画绣结合,浑然一体。顾绣绣线丰富多彩,绣法缜密复杂,常用的针法有套针、滚针、接针、扎针、摘针、施套针、网针、编针、垫绣、虚针、打籽等,并善于按物施针,形态灵动。 《顾绣考》载: “露香园顾绣,据称得之内院,其擘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亦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必肖活现。” 顾绣应物赋彩,古法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众多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曾多次为顾绣题款,赞叹其“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
  明代晚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因顾家家道中落对外传授技艺,使顾绣从闰阁走出,从而扬名天下。顾绣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宁、苏、杭一带,顾绣风靡一时。商品化后的顾绣艺术性减弱,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富贵、多子、祝寿、祥瑞等题材增多,除了册页、手卷外,常见图轴、条幅等便于悬挂装饰的形制。清嘉庆之后,顾绣衰微,失去了“画绣”的特色,从注重观赏性逐渐向实用性转变。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7幅顾绣珍品,题材广泛、装裱形式多样,分别为《明代顾绣天王像立轴》《明代顾绣八仙祝寿图轴》《清代顾绣松鹤立幅》《近代顾绣竹扇面》《近代顾绣唐诗一首扇面》和两幅《明代顾绣打弹条》,每一幅顾绣作品都富有浓厚的中国画韵味,刺绣技艺与笔意彩墨完美融合,充满文人情怀。
  《明代顾绣打弹条》两幅,绢本,尺寸分别为长69、宽42厘米(图1)和长74.5、宽34.5厘米(图2)。在作品下方绣一男子,头戴巾帽,着圆领大袖长衫,侧身,左手执弓,右手向后欲接男童递过的物品。男童左手提竹篓,右手伸出向男子递物,快步小跑,愉快地跟着男子,神態生动,活灵活现。画面右上侧绣一只飞鸟,男子望向飞鸟,似准备将其击落。其中幅作品中部用滚针绣出云朵简练的线条,并表现了伸出云外的 两枝树叶。两幅绣品上部均题字“喜得月中仙贵子,连生天赐玉麟儿”,笔迹相似。其一题字后绣圆形朱红钤印“露香园”和方形朱红钤印“青碧斋”(图3)。其二绣圆形朱红钤印“青碧斋”和方形朱红钤印“虎头”(图4)。这两幅作品虽选用相同题材,但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图一人物穿浅绛色长衫,以丝线绣衣纹,长衫上没有其它图案,而是用墨勾勒出衣纹褶皱,以笔代针,进行补色和套色;孩童衣裤上的衣纹线条亦是如此。图二绣品色彩鲜艳,男子穿浅蓝色长衫,露出橙黄色的内搭,长衫胸腹部绣海水纹饰;孩童穿橙黄色短衣,露出蓝色内衬,下着团花绸缎裤。两幅顾绣均采用套针、滚针、接针、斜缠针等针法,针不及之处以笔接色,虚实结合。顾绣的真谛在于以绣为主,以画为辅,绘、绣相互映衬,使色彩深浅变化有致,富有生趣。
  《明代顾绣天王像立轴》(图5),绫本,长51.2、宽30.3厘米。作品绣天王相,头戴五佛冠,白色圆形头光,头光层层绣成,流畅均匀。身穿铠甲,外有披风,左手持长矛,坐于鬃狮之上,狮子的绒毛根根分明,擘丝细致如发,针脚极密无痕。此幅立轴采用了套针、平针、滚针、接针、铺针、长短针等针法,将天王像的威严神态和鬃狮的生动活泼自然传神得表现出来,反映了绣者高超的刺绣技术。在画面右下方钤印“巨阵君”“自力堂”“意圆居士”,在画面左下方钤印“醑研楼”(图6)。“自力堂”“醑研楼”是陈瑞园的斋号。陈瑞园生于1910年,曾在四川成都创办中医诊所。他不仅是位医术精湛的中医师,同时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一生未购置田产房屋,而是将行医所得全部投入到各类古董字画收藏之中,并对每件藏品加以考证和研究。此幅顾绣上钤盖有陈瑞园的收藏印“自力堂”“醑研楼”,足见他对此顾绣作品的喜爱和重视。
  《明代顾绣八仙祝寿图轴》(图7),绫本,长111、宽48.5厘米。图轴彩绣西王母于瑶池胜地大摆寿宴,八仙前来祝寿的场景。上部云间西王母双手捧寿桃,乘彩凤从天边飞来,执扇仙女陪同;瑶台上,桃树下,高额长者回首笑迎山道、石桥间,八神仙手持法器与贺礼或恭候、或迎奉,结伴前来。传说每逢农历三月三日,西王母生辰,都要举办蟠桃盛会,上界诸神均往祝贺。此图人物众多,主体部位采用套针、掺针和齐针绣成,西王母所披云肩用钉金绣;老寿星等须眉用钉线绣;篮子、莆团、裙等为网绣;轮廓和边缘用滚针;树杆、树叶、小草、山石用松针、鸡毛针等针法绣出。 整幅作品针法繁多,不同的针法表现出远近的透视之感,场面浩大,布局均匀。图轴左上部题“几会瑶池开暖阁,云移霄汉赴蟠桃”,题右上绣“青碧斋”朱文长方形印,左下绣“露香园式”“顾绣”两枚朱文方印(图8)。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幅与此图轴相似的《清代蟠桃会图轴》,两者在构图上相似,绣法相同,人物布局和山石树木在画面位置安排上略有不同。
  《清代顾绣松鹤立幅》(图9),绫本,长93.3、宽38.4厘米。顾绣注重选取意境高雅的古代画作为绣本,此幅图轴为绣画结合,以绣为主,以画为辅,恬淡雅致,不静不喧。画面底部绣两只白鹤站立于松树之上,左侧生出一株折枝桃树,红日高挂,烟云环绕。松树、桃树、白鹤均先绣轮廓再赋色,套针绣出仙鹤丰羽和树干,滚针点鹤眼,松针绣松叶,接针泛云雾,上部中央用齐针绣题款“风云讵有餐霞志,霄汉常悬捧日心”,接针绣“露香园”“虎头”钤印(图10)。 “虎头”是顾绣常用的钤印之 ,清代顾绣出自不同绣庄,所绣“虎头”的字体、大小各不相同,常与“露香园” “青碧斋”等印一起出现,成为清代顾绣的标志。
  《近代顾绣竹扇面》(图11),直径25.2厘米,圆形,白底。滚针绣出竹和山石的轮廓,套针填充颜色,抢针表现深浅变化,以针代笔,以线为墨,镶色和顺,格调高雅。齐针绣题“望无楼风口为有化龙形”10字,款“仿管夫人佳作於得月楼”,落“女史秋云针”。此幅竹石顾绣扇面是陈瑞园的收藏。陈瑞园常在自己收藏的书画和刺绣作品上钤盖“燧田”“燧田收藏”“燧田鉴赏”等收藏印,此作品右侧怪石之上有“燧田”“顾绣”钤印两枚(图12)。
  《近代顾绣唐诗一首扇面》(图13),直径25.2厘米。圆形,白底绣唐诗一首,为唐代诗人李频所写的《湖口送友人》“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田)。去雁远j中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连(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落款“录唐诗一首於杏浦”“紫藤小榭”“女史秋莲鍼(针)”,并绣“延”“年”钤印两枚。此扇面曾为陈瑞园所鉴赏和收藏,盖有他的收藏钤章两枚,分别为“自力堂” “燧田眼福”(图14)。
  通过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作品可以看出顾绣精妙的构图、复杂的针法、典雅的风格、诗书画印的精髓。顾绣丝线淡彩,将刺绣工艺与传统绘画审美紧密结合,因材施针,画绣兼容.自然传神,是中国刺绣艺术独树一帜的瑰宝。
  (责任编辑:郭彤)
其他文献
二○年来,王俊懿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传承玉文化的历史使命,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皈依佛门的玉雕艺术家,祈愿慈善、环保思想的延伸,继二○一二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个展上推出“玉文化史上首件当代环保题材大型翡翠装置艺术作品”“冰蝴蝶”之后,二○一三年王俊懿将当代装置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以及制玉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结合,发愿并创作完成有“东方玉佛”之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使之成为中华玉雕艺术史上首件宝石级老
期刊
河北高远古家具博物馆,由河北高远企业投资集团投资设立,坐落于河北省正定县小商品城高远红木博览城四层。博物馆总面积约一万平米,目前分为三个展区。  第一展区为古家具展区展厅面积六千平米,共展出各类古家具五百余种,设有明、清、民国古家具展示区、古牌匾区、古门窗区、标本展示区等七部分,再现了各时期家居陈设特色及家具样式的变化,从而提升观众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了解,感受和激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第二
期刊
2017年新年伊始,由北京景星麟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大唐西市2016辞旧迎新艺术品拍卖会”于2017年1月8日在北京昆仑饭店圆满结束。本次拍卖会分为“徽章古籍杂项专场”、“清心铜炉佛像专场”、“静雅名家精品玉石专场”、“铜华铜镜拓片专场”、“精品瓷器专场”、“古董珍玩专场”六大专场,共950余件精美拍品,为广大藏友奉上一场丰富的饕餮盛宴。精美异常的拍品吸引了不少藏友和客户前来参与,现场气氛十
期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2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
期刊
郑孝胥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性格复杂的风云人物之一,也是位传统艺术功底深厚的书法大家,当时书坛便有“北于(右任)南郑(孝胥)”之誉。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郑孝胥的书法作品交易比较活跃,几乎成了海内外拍卖会上的常客,让不少投资典藏家所关注。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宦之家。自幼从叔祖郑虞臣习《尔雅》,8岁随李兆珍学习经文。1882年中举后,取为
期刊
漫步在城市的街道,有一种风景叫做时尚。它多变的身影令人捉摸不定,时而停留在少女的衣衫上,时而漂浮于妇人的发髻间。从古至今,女性追逐时尚的脚步从未停歇,而那些追求时尚的女性,也成为画家笔下不朽的题材。时尚因它的变幻莫测而充满的魅力,而画中那些风情万种的女子,早已成为世间经典。  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一幅名为《仕女图》的十米长卷,就像是电影胶片一样,古代宫廷女子的时尚与生活,真实的呈现在画卷上。然而,就
期刊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诗经·车攻》  这是《诗经》里关于车马出行田猎的一首诗歌。反映同一时期类似车马的诗篇还有很多,如《清人》、《驷》、《小戎》、《叔于田》、《车工》等。它们或反映男女爱情,或反映制作技术,或反映征战场面,内容十分广泛。也让我们在欣赏之余,不禁展开对那个时代场景的无限遐想,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对我国早期车马有初步的了解
期刊
释迦牟尼佛  黄铜 高43.5厘米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释迦牟尼佛长圆型脸,隆鼻阔目,神态寂静安祥,全跏趺式端坐于单层莲座上。左手施禅定印,右手作触地印,莲座下为须弥方座。佛着袒右袈裟,刻均匀的阴刻线表现衣纹,领口及袍边刻多层褶边,为清宫廷佛像常见作法。背光浇注成型铜板厚重,在精致的卷草纹衬托下,高浮雕摩尼宝、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四臂观音菩萨、力士。须弥座正中垂台帘,上刻精
期刊
送别是一种礼仪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并逐渐演化为一系列复杂的礼仪活动。当送别这种行为以图像的方式载入画卷时,它就成为美术史家所关注的对象,由于这种图像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所以图像背后的寓意往往各异。由于画中的图像和题跋皆为赠画者对受画者倾诉的情感内容,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而弘仁的《晓江风便图》就是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图1)。 
期刊
瓷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收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馆藏品所占的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