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艺术品查税门已经一周年了。
去年春天,由IFAS 艺术运输公司和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高层被中国海关约谈、控制,从而捅开的艺术品查税事件,经由一些艺术品行业大腕们纷纷“出事”而发酵升级,重锤高高举起,不知何时,悄然落下。一年间,艺术品行业却如同霜打了的茄子。
查税门的力度有多大,为何会闹出如此阵仗,税收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艺术品行业?则成了很多人心头萦绕不去的阴影。
富豪被好心人士“陷害”
有一则未经证实的传说。某藏界大佬在香港某拍卖公司拍下好多重头艺术品,由此成为了该公司的重要客户。公司的一位员工出于好心,帮大佬把一件重要拍品运回了上海,此事后来就成了查税门里运输公司客户名单中的一项,结果大佬遭到海关约谈,罚了重金。大佬怒火中烧,在一次大型活动中,大佬遇见了那位好心的拍卖公司员工,上去劈头就是一顿臭骂。大家也可以理解,无端的几千万元没了,骂几句就能消气,算是豁达的。
查税门的问题出在许多海外回流的艺术品运回内地时,有意无意地,运输公司、拍卖公司、藏家机构,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即关税能逃就逃。
此事也不是现在才发生,早在十多年前,海外艺术品刚开始回流时,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回避税收问题了。
一年多以前,吴冠中先生的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把父亲留给他的一批作品带回国,捐给了上海美术馆。笔者亲耳听到吴先生说,这些画,我卷一卷就带回来了,谁也没查。
当然,如果按照法律规定,海外带回来的艺术品应该报关税,吴先生尽可以说明这是带回国捐赠的,海关可以请美术馆方面出具证明,然后在海关监督下,完成捐赠手续。但是在我们的意识中,能卷卷带回来的,何必费事再向海关报税,别让海关的同志多一事了。
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从海外带了必须缴税的东西回来,基本心态是能逃则逃。更何况是促成祖国文物回流这样崇高的借口呢。
长期以来,我们对税就是这么一种态度。放眼世界,对关税也是能躲则躲,这大概是人性的共同特点。何况,成熟的地方,人家还有大量的减免税政策以及大量的合法避税手段呢。
为何这个时候重视艺术品课税
国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重视艺术品关税问题呢?毫无疑问,是因为国内艺术品市场连年高涨。
原先,一年全国艺术品总交易量不足百亿的时候,国家是没兴趣多管的,后来,暴涨之后翻了十倍,一跃成为世界艺术品数一数二的市场时,税务部门才开始警觉:你交易量这么大,我税收有没有同比增加呢?于是开始排查,但阵仗又不能弄得太大,毕竟,国家正大力部署文化强国战略,这当口如果抡起税务大棒,会有社会质疑,也影响税务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的关系。于是,查税要查,但要悄悄地查,小范围地查,通过一些个案的查处,起到震慑作用。而且,还不能对外界正式表态,一旦表态,就容易把真实意图摊开,引起更多的社会反响。
这样也好,该查的税查了,该处罚的个案处罚了,外界也摸不到税务部门的真实意图尤其是打击力度,唯一公开的信息,是国家对艺术品进口的税率还下调了一半。多么照顾文化事业的发展啊!
文化保税区来分一杯羹
在查税风波的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新变化,那就是内地两大拍卖公司嘉德、保利在香港开出了分公司,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化保税区高调推出,香港苏富比入驻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区,象征性地拍了第一件拍品。一切似乎又是围绕着关税展开的。
文化保税区是一个新名词,但和以往的保税区概念接近,在保税区范围内,企业在申报、运输、仓储、保险、交易等方面享有极大的便利。以前出境参展,展品不能随便销售,得运回国报了出口税之后才能再运出去实现销售;进口艺术品参加国内展览,得预付百分之二十几的保证金,对于展览公司是一笔极大的资金;如果拍卖公司在保税区内举办拍卖会,东西可以从海外运来,国内藏家拍下后,直接存放在保税区内,不用付关税,省得到香港去拍卖,再存放在香港了。
文化保税区,对于拍卖人士来说,直接意义就是可以取代香港的某些功能。
香港实行艺术品零关税,所以内地富豪在香港拍到东西,一般会存放在香港,将来再通过香港拍卖公司拍出去。很多富豪也在香港有公司,通过公司名义买卖东西。
嘉德、保利开香港分公司,用意其实也在于海外征集的东西,到内地来拍会生出大量税收,基本上按照国家一年多以前下调的进口税为6%,加上增值税17%,成本一下子上升了23%,谁也不愿意承担如此高额的成本。所以在香港拍,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也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
香港苏富比就不同了,它去年高调宣布进军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区,一下子就绕开了此前国家法律规定的海外拍卖公司不得在内地经营的条例。享受的,仍是类似于香港的零关税,这一举动,有助于它开拓内地市场。
利之所在,人人奋勇。文化保税区明摆着让你避税,但人家就是挣个流通环节费用,你在保税区内的运输、储存、展示、保险、交易,都是会发生税收以外的其他费用的。眼见着国内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谁不想来分一杯羹?
文化保税区未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准,但笔者亲闻一位艺术品业内人士到外高桥保税区内的文化基地买了一架欧洲古董钢琴。他听朋友介绍说外高桥有海外艺术品展示基地,东西全都从欧洲运过来,因为存在外高桥免税。他过去一看,全是欧洲古董,比中国人到欧洲去东兜西兜的,要集中多了,而且价钱也便宜。最后,他挑中了一架古董钢琴,据说是有欧洲老家族标志的。而且后来还运出了保税区,缴了不菲的关税。
对于国内富豪来说,要买的东西近在眼前,虽然关税逃不掉,但毕竟比去欧洲淘货方便多了。这就是文化保税区的魅力,它会满足一些特殊的需求,但你说大家将来都会到保税区里做生意,那也不现实。真正要极大地繁荣艺术品市场,从政策推手方面看,还需要靠全面实现零关税。 艺术品可以避税?
艺术品和税,本来就是一对亲家冤家共生体。十多年前,就有人神神秘秘地说起艺术品可以用来避税。这一遮遮掩掩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内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所谓艺术品避税的说法,主要是指企业买来艺术品,作为企业固定资产入账,每年折旧20%,5年之后,艺术品已经折旧完毕,但在市场上抛出,非但回本,还有可能挣不少。
但是拍卖业内人士却表示从未听说此行为。会计界人士也表示,国家会计准则中,对艺术品是否能算作企业固定资产并没有明确说法,希望国家将来能予以明确。
还有些其他门道避税。比如宾馆、会所装修,把买艺术品的部分,算作了装修费,装修费当然是宾馆成本,逐年折旧,摊薄利润,但艺术品将来却可以变现。
还比如古董运回国时,价值可以报低,少缴税款;也可以将艺术品以展览或修复的名义运回国,不缴税,而后,在海关规定期限内,再将赝品运出国,一般情况下,谁也发现不了。
企业购买艺术品,即使不能进入固定资产科目逐年折旧,也可以作为短期投资项目,未来可以折价出售给个人,算是企业瞎了眼买错了东西,企业计入投资亏损,而个人再拿出去高价出售,实现利润,并且起到洗钱的目的,就无法监管了。
世上从有了税,就有了逃税、避税的冲动,艺术品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起作用。比如民营非营利性的美术馆、博物馆,按照国家现有的相关规定,它接受企业和个人捐赠,捐赠方按照捐赠额的12%免交所得税,虽然与国外全额免税政策相比还有极大差距,但企业办美术馆、博物馆,然后将原有藏品作为捐赠,依然可以抵消部分税收。
民营美术馆、博物馆还可以根据需要置换部分藏品,这部分不涉及税收的收入虽然不能作为企业盈利,但依然可以用来维持美术馆日常运营。所以,这些年企业办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风起云涌,也就不难理解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完全有赖于政策所给予的空间。
艺术家个人纳税是个“大漏”
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大的一块税收空间是艺术家个人。按照法律规定,艺术家出售作品,形同演员参加演出,是劳务报酬所得,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应向税务部门申报所得税。我们现在听闻,年收入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艺术家并不少,但事实上,艺术家缴税的比例极低,原因是中国艺术品交易行为的不透明性。
艺术家出售作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家里私自出售,一种是通过机构代理。
艺术家私下出售作品一般不开具发票,如果买家确实需要,会买一张发票冲账,艺术家本人的收入税务部门是无法掌握的。
通过机构代理出售作品的,一般会和艺术家有一纸协议,明确作品底价或分成比例,艺术家一般会要求机构帮助完税,也就是说,他取得的作品报酬是税后收入,至于机构是否真的为艺术家缴税,艺术家是不管的。因此,艺术家出售作品,天生就具备了逃税的条件。
但也有缴税积极的。笔者曾拜访当代某位国宝级艺术大师,拜访结束,大师的一位办公室主任性质的人士在陪同出门时透露,该大师一年缴的税就要上千万元。这样的大师,无论他收入多少,无论他的社会评价如何,至少作为一个公民在纳税方面是可以作为表率的,能这样缴税的大师,对钱肯定已经看淡,能把钱看淡的大师,当然是这个时代的大师。可惜,眼下顶着大师头衔的人不少,真能把钱看淡的,着实不多。
景德镇前年就颁布了一项规定,凡是参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年纳税额必须达到5万元以上。看似笑话,其实说明了当地工艺美术界纳税意识的淡漠,也说明了当地对大师头衔的高度重视。
据介绍,现在不少地方对于艺术家的纳税,由于无法监管,便采用了包税制,一定级别的艺术家每年向税务部门缴纳固定税费。这样,艺术家可以安心出售作品,税务部门对于难以征管的领域有了一个便于操作的办法,但这样的纳税办法要在中国的艺术家族群里全面推行,尚有难度。
对付避税,艺术家其实办法很多。比如到海外创作,艺术创作不在纳税地,无法征管;比如用作品换取其他利益,比如换房产、换工作室、换汽车、个人以及家人利益等等,由于无法换算成具体收入,当然无法确定纳税额;还有,艺术家的创作数量,除了艺术家本人,无法准确统计,也给征管带来了高难度。
由于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总额惊人,这部分的税款,未来如何征收,也是一大悬念。
去年春天,由IFAS 艺术运输公司和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高层被中国海关约谈、控制,从而捅开的艺术品查税事件,经由一些艺术品行业大腕们纷纷“出事”而发酵升级,重锤高高举起,不知何时,悄然落下。一年间,艺术品行业却如同霜打了的茄子。
查税门的力度有多大,为何会闹出如此阵仗,税收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艺术品行业?则成了很多人心头萦绕不去的阴影。
富豪被好心人士“陷害”
有一则未经证实的传说。某藏界大佬在香港某拍卖公司拍下好多重头艺术品,由此成为了该公司的重要客户。公司的一位员工出于好心,帮大佬把一件重要拍品运回了上海,此事后来就成了查税门里运输公司客户名单中的一项,结果大佬遭到海关约谈,罚了重金。大佬怒火中烧,在一次大型活动中,大佬遇见了那位好心的拍卖公司员工,上去劈头就是一顿臭骂。大家也可以理解,无端的几千万元没了,骂几句就能消气,算是豁达的。
查税门的问题出在许多海外回流的艺术品运回内地时,有意无意地,运输公司、拍卖公司、藏家机构,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即关税能逃就逃。
此事也不是现在才发生,早在十多年前,海外艺术品刚开始回流时,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回避税收问题了。
一年多以前,吴冠中先生的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把父亲留给他的一批作品带回国,捐给了上海美术馆。笔者亲耳听到吴先生说,这些画,我卷一卷就带回来了,谁也没查。
当然,如果按照法律规定,海外带回来的艺术品应该报关税,吴先生尽可以说明这是带回国捐赠的,海关可以请美术馆方面出具证明,然后在海关监督下,完成捐赠手续。但是在我们的意识中,能卷卷带回来的,何必费事再向海关报税,别让海关的同志多一事了。
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从海外带了必须缴税的东西回来,基本心态是能逃则逃。更何况是促成祖国文物回流这样崇高的借口呢。
长期以来,我们对税就是这么一种态度。放眼世界,对关税也是能躲则躲,这大概是人性的共同特点。何况,成熟的地方,人家还有大量的减免税政策以及大量的合法避税手段呢。
为何这个时候重视艺术品课税
国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重视艺术品关税问题呢?毫无疑问,是因为国内艺术品市场连年高涨。
原先,一年全国艺术品总交易量不足百亿的时候,国家是没兴趣多管的,后来,暴涨之后翻了十倍,一跃成为世界艺术品数一数二的市场时,税务部门才开始警觉:你交易量这么大,我税收有没有同比增加呢?于是开始排查,但阵仗又不能弄得太大,毕竟,国家正大力部署文化强国战略,这当口如果抡起税务大棒,会有社会质疑,也影响税务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的关系。于是,查税要查,但要悄悄地查,小范围地查,通过一些个案的查处,起到震慑作用。而且,还不能对外界正式表态,一旦表态,就容易把真实意图摊开,引起更多的社会反响。
这样也好,该查的税查了,该处罚的个案处罚了,外界也摸不到税务部门的真实意图尤其是打击力度,唯一公开的信息,是国家对艺术品进口的税率还下调了一半。多么照顾文化事业的发展啊!
文化保税区来分一杯羹
在查税风波的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新变化,那就是内地两大拍卖公司嘉德、保利在香港开出了分公司,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化保税区高调推出,香港苏富比入驻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区,象征性地拍了第一件拍品。一切似乎又是围绕着关税展开的。
文化保税区是一个新名词,但和以往的保税区概念接近,在保税区范围内,企业在申报、运输、仓储、保险、交易等方面享有极大的便利。以前出境参展,展品不能随便销售,得运回国报了出口税之后才能再运出去实现销售;进口艺术品参加国内展览,得预付百分之二十几的保证金,对于展览公司是一笔极大的资金;如果拍卖公司在保税区内举办拍卖会,东西可以从海外运来,国内藏家拍下后,直接存放在保税区内,不用付关税,省得到香港去拍卖,再存放在香港了。
文化保税区,对于拍卖人士来说,直接意义就是可以取代香港的某些功能。
香港实行艺术品零关税,所以内地富豪在香港拍到东西,一般会存放在香港,将来再通过香港拍卖公司拍出去。很多富豪也在香港有公司,通过公司名义买卖东西。
嘉德、保利开香港分公司,用意其实也在于海外征集的东西,到内地来拍会生出大量税收,基本上按照国家一年多以前下调的进口税为6%,加上增值税17%,成本一下子上升了23%,谁也不愿意承担如此高额的成本。所以在香港拍,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也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
香港苏富比就不同了,它去年高调宣布进军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区,一下子就绕开了此前国家法律规定的海外拍卖公司不得在内地经营的条例。享受的,仍是类似于香港的零关税,这一举动,有助于它开拓内地市场。
利之所在,人人奋勇。文化保税区明摆着让你避税,但人家就是挣个流通环节费用,你在保税区内的运输、储存、展示、保险、交易,都是会发生税收以外的其他费用的。眼见着国内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谁不想来分一杯羹?
文化保税区未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准,但笔者亲闻一位艺术品业内人士到外高桥保税区内的文化基地买了一架欧洲古董钢琴。他听朋友介绍说外高桥有海外艺术品展示基地,东西全都从欧洲运过来,因为存在外高桥免税。他过去一看,全是欧洲古董,比中国人到欧洲去东兜西兜的,要集中多了,而且价钱也便宜。最后,他挑中了一架古董钢琴,据说是有欧洲老家族标志的。而且后来还运出了保税区,缴了不菲的关税。
对于国内富豪来说,要买的东西近在眼前,虽然关税逃不掉,但毕竟比去欧洲淘货方便多了。这就是文化保税区的魅力,它会满足一些特殊的需求,但你说大家将来都会到保税区里做生意,那也不现实。真正要极大地繁荣艺术品市场,从政策推手方面看,还需要靠全面实现零关税。 艺术品可以避税?
艺术品和税,本来就是一对亲家冤家共生体。十多年前,就有人神神秘秘地说起艺术品可以用来避税。这一遮遮掩掩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内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所谓艺术品避税的说法,主要是指企业买来艺术品,作为企业固定资产入账,每年折旧20%,5年之后,艺术品已经折旧完毕,但在市场上抛出,非但回本,还有可能挣不少。
但是拍卖业内人士却表示从未听说此行为。会计界人士也表示,国家会计准则中,对艺术品是否能算作企业固定资产并没有明确说法,希望国家将来能予以明确。
还有些其他门道避税。比如宾馆、会所装修,把买艺术品的部分,算作了装修费,装修费当然是宾馆成本,逐年折旧,摊薄利润,但艺术品将来却可以变现。
还比如古董运回国时,价值可以报低,少缴税款;也可以将艺术品以展览或修复的名义运回国,不缴税,而后,在海关规定期限内,再将赝品运出国,一般情况下,谁也发现不了。
企业购买艺术品,即使不能进入固定资产科目逐年折旧,也可以作为短期投资项目,未来可以折价出售给个人,算是企业瞎了眼买错了东西,企业计入投资亏损,而个人再拿出去高价出售,实现利润,并且起到洗钱的目的,就无法监管了。
世上从有了税,就有了逃税、避税的冲动,艺术品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起作用。比如民营非营利性的美术馆、博物馆,按照国家现有的相关规定,它接受企业和个人捐赠,捐赠方按照捐赠额的12%免交所得税,虽然与国外全额免税政策相比还有极大差距,但企业办美术馆、博物馆,然后将原有藏品作为捐赠,依然可以抵消部分税收。
民营美术馆、博物馆还可以根据需要置换部分藏品,这部分不涉及税收的收入虽然不能作为企业盈利,但依然可以用来维持美术馆日常运营。所以,这些年企业办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风起云涌,也就不难理解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完全有赖于政策所给予的空间。
艺术家个人纳税是个“大漏”
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大的一块税收空间是艺术家个人。按照法律规定,艺术家出售作品,形同演员参加演出,是劳务报酬所得,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应向税务部门申报所得税。我们现在听闻,年收入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艺术家并不少,但事实上,艺术家缴税的比例极低,原因是中国艺术品交易行为的不透明性。
艺术家出售作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家里私自出售,一种是通过机构代理。
艺术家私下出售作品一般不开具发票,如果买家确实需要,会买一张发票冲账,艺术家本人的收入税务部门是无法掌握的。
通过机构代理出售作品的,一般会和艺术家有一纸协议,明确作品底价或分成比例,艺术家一般会要求机构帮助完税,也就是说,他取得的作品报酬是税后收入,至于机构是否真的为艺术家缴税,艺术家是不管的。因此,艺术家出售作品,天生就具备了逃税的条件。
但也有缴税积极的。笔者曾拜访当代某位国宝级艺术大师,拜访结束,大师的一位办公室主任性质的人士在陪同出门时透露,该大师一年缴的税就要上千万元。这样的大师,无论他收入多少,无论他的社会评价如何,至少作为一个公民在纳税方面是可以作为表率的,能这样缴税的大师,对钱肯定已经看淡,能把钱看淡的大师,当然是这个时代的大师。可惜,眼下顶着大师头衔的人不少,真能把钱看淡的,着实不多。
景德镇前年就颁布了一项规定,凡是参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年纳税额必须达到5万元以上。看似笑话,其实说明了当地工艺美术界纳税意识的淡漠,也说明了当地对大师头衔的高度重视。
据介绍,现在不少地方对于艺术家的纳税,由于无法监管,便采用了包税制,一定级别的艺术家每年向税务部门缴纳固定税费。这样,艺术家可以安心出售作品,税务部门对于难以征管的领域有了一个便于操作的办法,但这样的纳税办法要在中国的艺术家族群里全面推行,尚有难度。
对付避税,艺术家其实办法很多。比如到海外创作,艺术创作不在纳税地,无法征管;比如用作品换取其他利益,比如换房产、换工作室、换汽车、个人以及家人利益等等,由于无法换算成具体收入,当然无法确定纳税额;还有,艺术家的创作数量,除了艺术家本人,无法准确统计,也给征管带来了高难度。
由于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总额惊人,这部分的税款,未来如何征收,也是一大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