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氏家族“镕才堂”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ad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本地钮氏家族,由始祖钮大椿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上海县城迁居马桥镇东的俞塘村,设“爱日堂”族号,订“大正荣光在,天元世永长,廷芳臻肇庆,以德可安昌”家谱,自清朝以来素为本地名门望族,至民国时期,钮永建、钮恂言、钮长耀、钮长铸等族人更是上海遐迩闻声的人物,曾影响上海政治文教多年。钮氏族人乐善好施,学养兼备,在风云变幻的艰困时代,始终关怀桑梓,深获当地民众敬重。有一次,闵行籍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孝俭先生与我谈起钮永建先生,认为近代功成名就的政治家几乎没有人像钮永建一样淡泊名利,一心以家乡建设为念。
  我祖父钮长耀先生在台北过世后,祖母让我整理祖父遗物,数次和我谈到,当年祖父刚到台北时,因其好友俞井塘先生担任“内政部部长”,几次邀请祖父能以“政务次长”之职襄理,但祖父以为社会动乱,失学青少年众多,还是承担了吃力不讨好的办学工作,友人們都说钮家人热忱教育的工作“似乎如基因不可改变”。
  钮氏镕才堂是我祖父于1932年为纪念早逝的胞弟钮长铸(字镕才)所建。选址在离钮家老宅不远的私地,由同为俞塘乡人的翁姓土木行业者费时八个月承建,一共耗资四千余元,都是由我祖父个人出资。抗战期间,日军飞机曾经轰炸俞塘钮宅,致使老宅尽毁无法居住,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祖父返乡,以镕才堂临时作为居家使用。镕才堂真正作为民众教育馆的办公场所始于钮长瑜(恂言),当时钮恂言受钮永建委托负责俞塘民众教育日常工作,实在找不到像样的办公和接待地点,因此将镕才堂同时作为公事和住宅的用途,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商住两用。
  钮氏镕才堂现在作为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是上海市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镕才堂曾被多家单位使用,有农业科学研究所,有派出所,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等,后长期作为仓库,堆放杂物。1994年我受廷庄先生委托,代表钮家处理在上海的事务,最重要的是完成我祖父的遗愿,实现强恕(为钮永建创办之强恕学堂)复名工作,其间多次与闵行区、马桥镇的各级领导讨论纪念堂(当时俗称)归属问题。我的父亲廷琨先生以为历史都已经过去,不必再过于执着,因此由我主张不寻求政府归还的意见。
  2003年,我的表叔何明劲先生来找我,说纪念堂已被俞塘村租借给外地民工使用,并且俞塘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工作,如果放任不理,也难免强恕小学的命运。之后我数次在晚上从市区到纪念堂观察,看到破败不堪的景象,心中不忍。经过何明劲先生多次在马桥镇与俞塘村之间不断协调,又获得俞塘村领导的首肯,我以每月400元的租金租赁纪念堂作为俞塘村老年活动室使用。当时我刚从台湾回来创业,经济上非常困难,尚在接受在沪友人们的帮助,后来钮恩光先生也资助了10万元。
  说起和恩光先生的相识也颇有戏剧性,1996年经张臻先生牵线和廷庄先生同意,我在上海南市区创办由敬业中学和强恕中学合办的上海市敬强高级中学。1997年的一天,孙浚贤校长和我说,在开会时遇到一位徐汇区教育局的钮姓同志,谈论时说起我可能与其是同宗,以后相见果不其然,他是我在上海认识的第一位除家人以外的族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对我照顾有加。
  因为经济上的困顿,虽然我承租下纪念堂作为俞塘老年活动室,可能力上又不堪负荷,囿于个人情况还不能对大家明言,所以在此期间很愁苦,不知该如何解决。同事周本安知道后,提出帮忙,从家乡找来施工队,又几乎每天往来市区和俞塘督工,最终只用不到10万元就把纪念堂整修一新。我答应俞塘村办老年活动室,并承担一切日常费用,其实没有特别的想法,只希望纪念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多维持一段时间,我的表叔何明劲负责日常工作,最为辛苦,功劳也是最大!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堂未来归属问题又渐渐浮上台面。大家希望我向廷庄先生请示,能够将俞塘的有关建设再度与对钮永建先生的纪念活动结合起来,但我还是秉持廷琨先生的指示,希望纪念堂能够真正成为马桥人民的财富。2011年在马桥镇茹洁红、凌强和俞塘村党支部书记等大力推进下,经沈炳云、何明劲、顾福根等积极奔走,纪念堂在上海闵行区有关领导直接关心下登记为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马桥镇政府出资将纪念堂重新按历史原貌进行翻修,作为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向公众开放。早在纪念堂建成之初,因为长铸先生为沈钧儒先生之优秀学生,且与其关系密切,长耀先生特请沈先生题写镕才堂作为长铸纪念堂馆名,不过年代久远,已经遗失。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政府决定重建镕才堂,向我提出是否能请一位合适的人再度题写馆名,我请示廷庄先生后,考虑郝柏村先生(曾任顾祝同先生副官)与我们的渊源,商得郝先生同意,再度题写镕才堂,我请何明劲先生转交马桥镇政府。
  2020年9月,上海市进行了第二届“建筑可阅读”评选活动,经过广大市民游客的投票,镕才堂被评为最受欢迎的20个上海老建筑之一,镕才堂得以频频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作为钮家的后裔,特别在此向所有爱护镕才堂的前辈和同志们,深深鞠躬。
  后记:上世纪70年代,逢清明父母曾带我回马桥,在纪念堂后的田地中摆几个青团,母亲和我讲,就跪下来随便磕头,这里反正都是你的先辈。40多年过去了,历历在目。2019年是钮永建先生诞辰150周年,俞塘民众教育馆的陈美莲馆长几次要求我提供些数据用于布展,盛意难却,仅以小文两篇敬供参考,此篇即为其中之一。
  2020年10月
  (作者为镕才堂民众教育纪念馆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  崖丽娟 姚亚茜
其他文献
我1937年出生于浙北吴兴(今湖州),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药房担任组长,1992年退休。我生父为浙江吴兴夏氏,在我幼年时,他得了伤寒症不幸离世。生母诸礼瑛(1905—1986)也是浙北吴兴人,与祖籍湖州菱湖的徐森老可谓同乡,抗战期间他们彼此相识。徐森老相当欣赏我母亲美丽善良、落落大方而又勤劳聪慧;而我母亲则十分敬佩徐森老的才情学识与道德文章,信赖他是一位可以托付终身的谦谦君子。就这样,在抗战
期刊
我在1990年10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但是汪先生指导我认识古陶瓷则始于1985年。1984年9月,我从工作的浙江省博物馆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文物博物馆方向的研究生,这是复旦大学首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招收文博研究生,也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复旦负责基础课的教学,如朱维铮先生的《经史疏义》《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吴浩坤先生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概论》《甲骨文导读》,张鸣环先生的《考古
期刊
编者按:2021年系徐森玉(1881-1971)先生140周年诞辰暨去世50周年,也是其学术助手汪庆正(1931-2005)先生诞辰90周年。徐森玉先生曾任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文管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长。汪庆正先
期刊
津南村,本是坐落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一处教职员宿舍群,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因这里几十年前曾云集过众多名流而闻名中外。如今,在津南村的村口一面墙上,还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除刻有“津南村”3个大字外,下面还有4行小字:  始建于1936年,张伯苓、柳亚子、翁文灏先生等曾居于此,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郭沫若、马寅初等先后来此拜访友人。  应该说,曾在津南村居住或过往的名流远不止那块石牌
期刊
我脑海中的汪庆正先生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前辈和忘年交。他的魅力体现在广博而深邃的学识、富于战略眼光而又灵活务实的事业实践、睿智敏捷的人生洞察力、仁慈宽厚的同情心、儒雅斯文的风度、率真幽默的气质, 再加上一头富于诗意的飘飘白发, 真正是中国文博界的奇才。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工作,至1990年辞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早期中国艺术考古。在上博七年时间,先后担任过两种工作: 前五年是
期刊
历史上的学人无非分为两类,一是著述家,一是实干家。著述家的著述,即便是暂时被藏之名山,但他们的业绩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实干家常常是作而不述,他们做过的事虽然会变成历史陈迹而益发显现出灿烂的光彩,而对作出如此贡献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则逐渐鲜为人知。徐森玉(1881—1971)就是这样的实干家学者。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
期刊
摘 要: 州际高速公路的铺设是美国交通史上破天荒的举措,其重要性和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也产生了新的种族问题:大量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在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遭到了刻意破坏,加重了种族矛盾。其中,横穿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黑人社区的40号州际高速公路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从40号州际公路的路线制定到黑人社区居民反对的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规划路线时对黑人社区的刻意破坏与对黑人权益的漠视,折射了高速公路铺设
期刊
1987年夏,我文博专业毕业入职与“上博”合署办公的文管会地面文物保护部,尽管之前实习去嘉定县博物馆做过孔庙碑刻梳理,但那时对石刻资料概念还停留于文献史学价值,即从石刻史料追索跟历史记载互为补充甚至纠正历史记载错误与不足的新材料。  1988年春,我应陕西汉中博物馆郭荣章馆长邀请出席中日褒斜石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会后又撰写《汉魏蜀道石刻史料研究》长文,这篇论文很明显有学习汪庆正先生之前发表在馆
期刊
摘 要: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
期刊
在中科院院士名单中,有谭其骧先生。在上海社联近年评定的已故“68位上海社科大师”中,又有他。要说“双料大师”,他当之无愧。他丰厚的学问,值得敬佩。他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治学态度,值得效法。  谭其骧先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我回忆,我就先来讲一则小故事吧。大家都知道上海在金山有一个石化厂,它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2年国际形势缓和以后,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那时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