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之十四:古斯达夫·杰纳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听见古斯达夫·杰纳(Gustav Jenner,1865-1920)这位音乐家的名字,是在ABC FM古典音乐电台,那次播放的是他的《F大调钢琴四重奏》。我很喜欢,于是买来了CPO公司出的两张一套杰纳的室内乐作品。然后,就想进一步了解一下杰纳的生平和他的其他作品。
  古斯达夫·杰纳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学者,1865年12月3日出生在德国北部一个叫思尔特(Sylt)的岛上。他的祖先是苏格兰人,祖父叫爱德华·杰纳,是著名医学家,天花疫苗的发明人。母亲是商人出身,她的家族在爱丁堡市中心拥有一家有名的百货大楼。
  杰纳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时,他父亲送他去附近上学,以便毕业后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从那时开始,杰纳作曲了。他一开始写的主要是歌曲、钢琴小品和合唱曲,大多是为学校演出用的。古斯达夫不敢把他的作品带回家给父母看,怕他们反对。后来,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都被他毁掉了。
  1884年,杰纳的父亲遭受了牢狱之灾,因为他的几个女病人告他性侵犯。最后法院判决他有罪,要被监禁好几年。杰纳的父亲割颈自杀了,于是他们家破了产,再也无力供古斯达夫进医学院深造了。不过,正因为如此,也给了古斯达夫一个机会成为了音乐家。真是所谓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呀。
  杰纳的父亲自杀之后,杰纳得到的第一个帮助来自于学校合唱团的指导,他愿意免费教授杰纳钢琴。不久,当地一位管风琴师也开始教授杰纳管风琴。很快,杰纳的技巧已经可以赶上他的两位老师了。他们建议他跟汉堡来的一位钢琴家、作曲家阿诺德·科洛克(Arnold Krug,1849-1904)学习。
  
  杰纳一生最大的帮助来自于他同学的父亲克劳斯·格洛特(Klaus Groth,1819-1899)。格洛特先生是相当有名的诗人,是所谓“低地德语”(Low German)文学的提倡者,也是位业余音乐家,能演奏钢琴。格洛特常常在家里举行音乐演奏会,很多知名音乐家都是他的朋友,包括大音乐家舒曼夫妇、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大指挥家彪罗等等。1856年,格洛特先生认识了勃拉姆斯,很快成了好朋友。而格洛特先生的两个大儿子正是杰纳的同学,在他们父亲面前说起杰纳的音乐天才,所以格洛特先生就对这位年轻的音乐家感起兴趣来了。
  格洛特首先把杰纳的一些歌曲送给勃拉姆斯的出版商和好朋友辛姆洛克先生(Fritz Simrock,1837-1901)看,辛姆洛克又转给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看了这些作品后,认为杰纳很有天才,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音乐理论。于是,辛姆洛克就向格洛特先生建议让杰纳去见勃拉姆斯,因为勃拉姆斯“随时准备支持认真勤奋的年轻人”。
  这对杰纳来说,是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杰纳带去他自己写的一些合唱曲、歌曲和一首钢琴三重奏,向勃拉姆斯请教。勃拉姆斯对杰纳的作品既严格地作了批评,也热情地鼓励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后来杰纳详细回忆了他跟勃拉姆斯的第一次会见:“我来到勃拉姆斯那里,想得到他的忠告。这也是克劳斯·格洛特的意思,不管是他还是我,都没有大胆到能够想象,我可以请求勃拉姆斯收我做他的学生,因为我们俩都知道勃拉姆斯在维也纳过的是很隐秘的生活。我只是想从他那儿得到肯定,知道自己不是没有音乐天才,同时也想听听他对我未来前途的意见。但是使我吃惊的是,他在看我作品的时候,一再用他那很有特征性的说话方式——用爆发的方式很有力地发第一个音节——喃喃自语:‘对,也许我会对你有用。’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看待这句话。无论如何,我不会大胆到把他的话解释成他已经准备收我做他的学生了。于是,我很胆怯地请他给我一些忠告。他说:‘你看,从音乐方面来说,你现在还什么都没有学会,所以我们无从谈起。’然后,他问我多大了,听说我刚过二十二岁时,他很坦率地告诉我,他认为对我来说,重新学习还为时不晚:‘找一个老师,教你真正的对位法。’勃拉姆斯的善意软化了他对我作品的每一个批评,使我充满了信心。他对我的批评既毫不留情,却也不让我觉得他把我批评得一文不值……在我眼前,诞生了一个新世界。我清楚地看见在我前面有一条可以通向真正艺术之地的正确道路,虽然这个艺术王国还在远处的迷雾之中。”
  杰纳一回家就给勃拉姆斯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向勃拉姆斯学作曲。勃拉姆斯很快就回了信,说:“我希望你能来这里向尤塞比斯·曼迪丘斯基先生学习。……我愿意全力帮助你。”
  曼迪丘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1857-1929)是当时维也纳著名的音乐学家和指挥家,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和对位法老师。可是,杰纳那时不可能马上就去维也纳找勃拉姆斯,因为他连路费都没有。于是,格洛特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又一次向杰纳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但凑钱帮助杰纳去维也纳,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写信请勃拉姆斯照顾杰纳。后来杰纳跟勃拉姆斯学了两年,成了勃拉姆斯平生收过的唯一学生!
  杰纳是1888年2月到达维也纳的。他一到维也纳就直接从火车站去勃拉姆斯家。勃拉姆斯带他在维也纳逛了一圈,把他介绍给曼迪丘斯基,还请他在Red Hedgehog吃午饭。杰纳在给格洛特先生的信中详细描写了他与勃拉姆斯相处的头几天:“我每天都跟他见面。他对我很友善,即使跟音乐无关的事情,他都对我十分关心,比如他亲自帮我找住处,为我租了一间房间。在这里,钱包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用的几乎都是纸币,所以勃拉姆斯送给我一只皮夹。我用的咖啡机、茶勺、杯子、盘子都是他的。星期一早晨,勃拉姆斯陪我去作曲家协会,我见到了维也纳的音乐界名流。”
  事实上,杰纳在维也纳的头几个星期,几乎每天都跟勃拉姆斯在一起散步,一起吃饭。很快,杰纳就开始跟勃拉姆斯和曼迪丘斯基两位老师学作曲了。
  勃拉姆斯对杰纳的批评十分严格,有时真是近乎羞辱。后来杰纳生动地描述勃拉姆斯给他上课的情形。他说,勃拉姆斯常常把他的作品一段一段批评得体无完肤。然后,勃拉姆斯就站了起来,拿出一些发黄的散页五线谱——那是舒曼的歌曲——又坐到钢琴旁边,边弹边唱起来。勃拉姆斯唱得那么动情,连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然后,他从琴凳上站起来,说:“这是舒曼十八岁时写的。一个人就得有天才,否则就一定一事无成!”说完,把已经弄得很乱的他的作品交还给他,对他说:“年轻人呀,别再拿这样的东西来开玩笑了!”我真不知道杰纳是怎么忍受得住这种类似羞辱的批评的!杰纳跟勃拉姆斯学了一年以后,有一次勃拉姆斯对杰纳说:“你不会从我嘴里听到一句赞美的话。要是你无法容忍,那么,不管你作的是什么,这些作品都只配扔进垃圾箱去!”杰纳说:“这句话倒成了我的大救星!”杰纳知道,勃拉姆斯对他,其实是一片好心,他很感激勃拉姆斯常常用另外的方式来鼓励他,不让他泄气:“勃拉姆斯把他最美最珍贵的收藏品拿给我看……为我弹奏我从来没有听过的作品……或者给我看崇拜他的人送给他的礼物,还说我可以把这些礼物拿去。”
  杰纳认为,勃拉姆斯之所以对他那么严格,可能跟勃拉姆斯自己艰难的童年生活有关,因为勃拉姆斯的口头禅是:“绝对不能宠坏了年轻人!”
  杰纳在维也纳也发展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比如他认识了法林格(Fellinger)一家,他们把杰纳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夏天,杰纳就跟他们家一起去波罗的海度假。法林格在维也纳认识很多音乐家,常常在家里开音乐会,杰纳不但参加这些演奏会,而且还有机会在这些场合演奏自己的作品。
  当然,杰纳最感激的是勃拉姆斯为他介绍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他担任了维也纳一本音乐出版物的主编,还成了两个女子合唱团的指挥和巴登地区天主教堂音乐学会的指导。他的作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圈子中得到了演出的机会。最后,杰纳的作品终于公开演出了。
  1895年,杰纳三十岁时,通过勃拉姆斯和格洛特先生的介绍及推荐,他申请到了德国马尔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rburg)音乐指导的职位,杰纳十分感激。
  杰纳在大学的工作主要是:在大学举行庆典活动时组织演出,教授音乐学,主持音乐学会的活动,包括演出室内乐、合唱音乐和交响音乐。1900年4月,大学授予杰纳教授职称。1904年11月,杰纳得到了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在马尔堡大学任职期间,杰纳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也十分令人满意。他到马尔堡不久就结了婚,后来生了两个孩子。他在当地是位很活跃的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尤其在室内乐的演出方面有很大的成绩。他为马尔堡后来成为重要的音乐城市之一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学术方面,杰纳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和亨德尔的论文。1905年,他还发表了关于他与勃拉姆斯关系的著名著作《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他的为人、为师以及为艺术家》(Johannes Brahms als Mensch, Lehrer, und Künstler: Studien und Erlebnisse)。这是研究勃拉姆斯晚年生活的一本重要著作。
  杰纳于1920年8月29日在马尔堡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杰纳死后,他的音乐作品渐渐被人淡忘了,我连在那二十大卷的《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八十年代版上都没有找到“古斯达夫·杰纳”的条目。但是,只要想想他生前能有机会成为大音乐家勃拉姆斯唯一的学生和忘年交,与勃拉姆斯有两年密切的交往,那么,任何人只要有过杰纳这样的经历,一定都会心满意足、无复他求了吧。
  
  杰纳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很可能因为受了老师勃拉姆斯的影响,对自己的作品习惯于作严厉的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从我在ABC FM电台听到杰纳的钢琴四重奏之后,已经买到有他作品的四张唱片,几乎包括了杰纳已经出版的全部室内乐作品。
  这四张唱片是:
  第一张和第二张是一套,叫《古斯达夫·杰纳的室内乐作品全集》,2002年CPO公司出品。由莫扎特钢琴四重奏团和他们的朋友们演奏,一共包括五首作品。这套唱片说是室内乐作品全集,其实并不全,因为没有收入杰纳的奏鸣曲。
  第一张:
  1)F大调钢琴四重奏
  2)F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
  第二张
  1)G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
  2)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3)降E大调钢琴、单簧管和圆号
  三重奏
  这五首作品中,那首钢琴、单簧管和圆号三重奏是杰纳早期的作品,我很喜欢这首作品,因为它既有年轻人清新、温柔的风格,又有勃拉姆斯后期作品中常有的那种朦胧色彩。
  至于那三首弦乐四重奏,则分别写于1907年、1910年和1911年。其中第二首最简单,是作曲家写给自己儿子的。另两首都是难度较大的作品。
  第三张:DIVOX公司2001年出品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1)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2)B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3)降E大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写成于1893年,那时杰纳还是勃拉姆斯的学生。跟他老师一样,杰纳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批判也十分严格,所以在1903年这部小提琴奏鸣曲出版时,他在原稿上作了很大的改动。这部小提琴奏鸣曲是杰纳生前出版过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奏鸣曲,我觉得它的气势最宏大,跟勃拉姆斯的风格最接近。
  杰纳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实际上写在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之前。这部作品充满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尤其是第三乐章——“优美的快板”,可以清晰地闻到春天和青春的气息。在杰纳的三部小提琴奏鸣曲中,我最喜欢这部。
  杰纳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是作为八十岁的生日礼物,献给他终身的大恩人、勃拉姆斯的好朋友克劳斯·格洛特先生的。第一乐章开头的旋律极优美动人,真如春风沐面、暖人心田。我想,杰纳在写作这首奏鸣曲时,一定想到他一生中得到格洛特先生帮助的种种情景。1899年5月,格洛特先生听到了这部作品的演奏,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感谢杰纳。再过半个月,格洛特先生就与世长辞了。
  第四张:MDG公司2005年出品的两首单簧管作品。
  1)降E大调钢琴、单簧管和圆号三重奏
  2)G大调单簧管和钢琴奏鸣曲
  (作品第5号)
  这张唱片上的第一首作品与CPO公司的两张一套唱片上的那首三重奏一样。第二首单簧管奏鸣曲是杰纳成为勃拉姆斯的学生后写的,所以与勃拉姆斯的关系很大。
  杰纳的很多作品都受勃拉姆斯的影响,而这首单簧管奏鸣曲的影响则更大、更明显。杰纳去世后,于1906年听过杰纳课的音乐学家汉斯·约阿希姆·莫泽(Hans Joachim Moser)在讣告上如此描写杰纳:
  “杰纳是正统的勃拉姆斯体系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专家之一。在温柔和严肃两方面,他都明显地继承了他老师。”
  难怪,我在听杰纳的这些室内乐作品时,会时时不经意地听到勃拉姆斯的声音。
其他文献
10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我在上海见到了陈其钢。握手时,他亲和地微笑,依然是那么的温文尔雅,轻声细语,神态自若,一点都看不出他刚经历了一次丧子的剧痛。此番他是为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专程来沪的,作为这个计划的首席评委,他置个人痛苦于度外,依然马不停蹄、井井有条地全力开展实施工作,实在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  一拍即合,首届成功  作为华人作曲家的代表人物,陈其钢声誉卓著,但他更着眼于中国音乐的
期刊
本人并不是音乐圈内人,要写朱建这样一位音乐家,真可谓有点“不自量力”。之所以写,源自内心的那份感动。这份感动不仅我有,上师大老年大学的吴祥兴校长有,班上的贝彦良老师有,朱建的亲戚朋友老同学们,还有许许多多听过他课的学生们,及上海音乐学院的教职员工都有。  音乐是全人类的宝藏,高雅音乐是人类智慧的沉淀,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因斯坦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他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
期刊
在当今中国,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欣赏一场一流的音乐会并不是件难事,然而,要对其中的任何一次经历保持四十八小时或更持久的热情去回味却并不容易。不论是柏林爱乐,还是刚刚离开的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都会以飞快的速度被人们忘却。或许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说明普罗大众真的开始拥有了可以被称为“生活化”的东西了——既然是生活,就免不了是平常和平凡的。  这里我想说的是在本文写下二十四小时前的一场音乐会—
期刊
法国歌剧在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录音完全取决于当时歌剧演出的状况,在古乐器没有复兴之前,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歌剧都不在考虑之列,虽然也并不是很少被演出,也录制过一些片段和咏叹调,但风格在今天来看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精彩的录音版本中,所有剧目几乎都集中在浪漫主义时期,然而这其中还不包括柏辽兹,他的音乐实在太超前了,在那个时候几乎不能被人完全理解,像《特洛伊人》这样的歌剧直到1957年才首次毫无删节地上演
期刊
路易吉·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到底算不算一位“冷门”音乐家?老实说,我也不太清楚。  查一下Amazon网页,他们网上卖的凯鲁比尼作品的CD和DVD,至少有三百七十三张(套),包括一套七张、由EMI公司出版的《凯鲁比尼诞辰二百五十周年纪念版》。凯鲁比尼的主要作品都是歌剧和宗教音乐,他的歌剧作品,包括十一部歌剧、十部喜歌剧和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剧、独幕剧等等,总数可达三十五部以上。
期刊
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于2012年6月18日至6月23日在美丽的青岛举行。这次比赛是对我国年轻一代指挥人才的一次检阅,来自国内各音乐院校以及在国外音乐院校中留学深造的十二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比赛的结果是第一名空缺,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焦阳获得第二名,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景焕获得第三名,来自德国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的李昊冉进入决赛。  本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山
期刊
埃莱娜·格里莫,法国女钢琴家——仅仅如此简单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格里莫是一位全方位的艺人,充满个人魅力和艺术激情,极具灵气和悟性,更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作为一名古典音乐演奏家,她用自己的纯粹和精致诠释音乐,被法国《费加罗报》称为“当代最迷人的艺术家之一”。而作为一名生态保护者和人权活动家,她的天赋与口才又让她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她是畅销书《野变奏》和自传体小说《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的作者。 
期刊
近日,我慕名观看了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此片获得柏林金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亚洲最佳电影等诸多大奖。观此片须有耐心。情节和故事说不上好看,从头至尾没有配乐相伴(直至片尾字幕出现才有音乐切入!),完全写实,但镜头语言非常奇特,绝对不动声色地客观记录,体现了编、导、演的特殊趣味和追求。  影片从头至尾是令人苦恼的争吵和纠葛。夫妻反目,令女儿不知所措。丈夫的父亲罹患老年痴呆,带来无穷无尽的
期刊
《世界名曲在线听系列》丛书由《世界著名组曲欣赏》《世界著名序曲欣赏》《世界著名交响曲欣赏》《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世界著协奏曲欣赏》《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曲欣赏》《世界著名进行曲欣赏》八本组成,每册书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近二十幅精美图片,并配一张CD-ROM光盘,读者既可在CD机上聆赏一小时与书配套之曲目,亦可在电脑上免费在线聆听近三十小时的音响资源。  此套音乐爱好者丛书力求向普
期刊
间奏曲(1976年—1978年)  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绝大多数“右派分子”得到平反,恢复原来的工作,朱建的“右派”帽子也被摘除了。高校恢复高考,贺绿汀院长出面,把朱建调回上海音乐学院。  第三乐章(1979年—2004年)  发奋工作—出书—现代音乐研究—各方面的工作  1979年3月,朱建回到了位于汾阳路的上海音乐学院。  朱建的行李存放在学校仓库中,不想突遭大火,令他十分惋惜的是,那部一直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