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名曲在线听系列》丛书由《世界著名组曲欣赏》《世界著名序曲欣赏》《世界著名交响曲欣赏》《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世界著协奏曲欣赏》《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曲欣赏》《世界著名进行曲欣赏》八本组成,每册书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近二十幅精美图片,并配一张CD-ROM光盘,读者既可在CD机上聆赏一小时与书配套之曲目,亦可在电脑上免费在线聆听近三十小时的音响资源。
此套音乐爱好者丛书力求向普罗大众推荐世界上最典型、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对每部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作了详尽而通俗的释读,并围绕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出现的音乐家及作品插叙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轶事。
交响曲是音乐体裁中最主要也是篇幅最大的一种形式。学会欣赏交响曲,对于交响曲的形成、交响曲的一般范式和现代交响曲的一些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这些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概述。
交响曲的形成
作为一种大型的套曲形式,交响曲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互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合而成,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onia,意指不同的声音谐和地同时发声。十八世纪初的所谓“交响曲”,也就是意大利歌剧启幕前的一整套器乐前奏,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歌剧序曲。随后,交响曲在舞蹈组曲、室内乐奏鸣曲和大协奏曲的影响之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会作品。
一般认为,交响曲的鼻祖是意大利作曲家、风琴家乔瓦尼·巴蒂斯塔·萨玛丁尼(1698—1775),他一生创作了约二千首音乐作品,其中有不少著名的交响曲和协奏曲。萨玛丁尼在1737—1741年间提倡在交响曲中采用奏鸣曲形式。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流派都对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曼海姆乐派的捷克作曲家约翰·文兹尔·施塔米茨(1717—1757)首次把当时最通俗的生活舞曲——小步舞曲引入交响曲中,插在慢乐章和终曲乐章之间,从而将交响套曲的结构扩展到了四个乐章。
然而,一直到了海顿的手中,交响曲才最后定型。其特点为:在一部古典交响曲的诸乐章中,至少有一个乐章,而且往往是第一乐章,必须采用奏鸣曲形式,同时规定了各乐章的排列次序。正因为这样,海顿常常被人们称为“交响曲之父”。
交响曲的一般范式
交响曲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多的内容,可以表现重大的题材,反映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尖锐的矛盾冲突。
古典交响曲一般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通常是整部交响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采用奏鸣曲形式。第一乐章的音乐内容,一般由两个调性各不相同但互有联系的主题(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也称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来体现。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在这一乐章里初步展开,但作曲家在这里只是提出论题,并不要求作出结论。在古典乐派的后期,第一乐章的前面往往有一个柔板的引子。第一乐章的结构较为复杂,它奠定了全曲的基调。
第二乐章比较单纯、亲切,它的速度缓慢,多采用行板(Andante)、柔板(Adagio)、广板(Largo)等,乐章结构多采用简单的二部曲(AB)或者三部曲(ABA)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采用的是主题与变奏形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采用的是葬礼进行曲形式。也有采用奏鸣曲形式的,但为了避免结构繁复,一般删去其中的发展部。第二乐章的情调,多半是抒情如歌的。
第三乐章是舞曲性的乐章,经常采用小快板或更快的舞曲。小步舞曲用得较多,但到十九世纪,贝多芬用谐谑曲使第三乐章摆脱了小步舞曲那种程式化的风雅。此后,圆舞曲也被运用于第三乐章。大多数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都采用三部曲(ABA)形式,包括一个对比性的中段。“中段”源自意大利文trio,意为“三”,现指小步舞曲、谐谑曲或进行曲的中间段(三声中段)。这段音乐通常优美柔和,与第一和第三段音乐形成对比。之所以称之为“三声中段”,是因为原先的中段像三重奏一样,采用三部和声写成,中段以后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的原样反复。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也有把谐谑曲乐章移到慢板乐章之前的,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
一般来说,一部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具有较大的容量(到浪漫主义后期甚至超过了第一乐章),速度也较第一乐章更快。音乐气氛乐观明朗,情绪高涨,通常是民间节庆的场面或胜利的颂歌。终曲乐章主要采用回旋曲形式,乐章的基本主题不断重复,可以加深印象。但也有采用奏鸣曲形式的,这样可以加强戏剧性的紧张度,也可以与第一乐章的音乐素材和形式作首尾呼应。
四乐章交响曲是一种标准范式,但也时有超越这一规则的,如柴科夫斯基《第三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仅有一个乐章等。
现代交响曲概观
进入二十世纪,交响曲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较少受到以上所述的种种规矩的牵绊,现代作曲家的作曲手法几乎可以说有点“随心所欲”。
对于一般没有经验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欣赏现代交响曲比欣赏古典交响曲困难得多。这是因为音乐语汇的不同。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现代的作曲家运用全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全新的音乐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新时代也要求作曲家将传统的作曲手法进行修改和扩展。
听现代交响曲的另一大困惑是难以捕捉旋律,这时就会怀念那些琅琅上口的古典交响曲。现代交响曲中的“曲调”,往往超出了人声的范畴,如果反复聆听,就能逐步领悟作品所具有的魅力。斯特拉文斯基请教他的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德彪西的一首乐曲有什么看法,后者回答说:“最好别去听它。一个人要是试图习惯于它,最终将喜欢它!”可见,只要多听,现代交响曲将不再是莫测高深的了。
现代交响曲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勋伯格在他的作品中采用十二音体系;斯特拉文斯基采用“序列音乐”;艾夫斯运用多调性;辛德米特写“实用音乐”,主张听众不仅要“听”,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事”……现代作曲家就连和声的运用也与古典作曲家有着极大的差异,一般的不协和和弦对于他们已不能满足,艾夫斯在他的《第二交响曲》中的一个和弦,就包括了全部半音阶十二个音符中的十个音符,听来酸涩刺耳,但又别有味道,仿佛是作曲家对传统创作手法的一种轻蔑的表示。
欣赏现代交响曲的“难度”也有很大差异,循序渐进看来还是必须的。将作曲家分门别类,根据作曲家所希望表达的内容反复聆听,现代交响曲将给我们带来与古典交响曲截然不同的乐趣。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考虑到现代音乐作品因风格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理解难度,对一些主要的代表作进行了分类,这将有助于听众由易到难地欣赏现代交响曲:
非常容易的
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弗朗西斯·普朗克、萨蒂、维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
较容易的
普罗科菲耶夫、维拉·罗勃斯(Heitor Villa-Lobos)、厄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罗伊·哈里斯(Roy Harris)、威廉·沃尔顿、布里顿的作品;
较难的
斯特拉文斯基的晚期作品、贝拉·巴托克、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威廉·舒曼(William Howard Schuman)、阿图尔·奥涅格(Arthur Honegger)、辛德米特的作品;
非常难的
勋伯格的中晚期作品、安东·韦伯恩、查尔斯·艾夫斯的作品等。
此套音乐爱好者丛书力求向普罗大众推荐世界上最典型、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对每部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特色作了详尽而通俗的释读,并围绕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出现的音乐家及作品插叙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轶事。
交响曲是音乐体裁中最主要也是篇幅最大的一种形式。学会欣赏交响曲,对于交响曲的形成、交响曲的一般范式和现代交响曲的一些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这些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概述。
交响曲的形成
作为一种大型的套曲形式,交响曲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互有内在联系的乐章组合而成,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onia,意指不同的声音谐和地同时发声。十八世纪初的所谓“交响曲”,也就是意大利歌剧启幕前的一整套器乐前奏,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歌剧序曲。随后,交响曲在舞蹈组曲、室内乐奏鸣曲和大协奏曲的影响之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会作品。
一般认为,交响曲的鼻祖是意大利作曲家、风琴家乔瓦尼·巴蒂斯塔·萨玛丁尼(1698—1775),他一生创作了约二千首音乐作品,其中有不少著名的交响曲和协奏曲。萨玛丁尼在1737—1741年间提倡在交响曲中采用奏鸣曲形式。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流派都对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曼海姆乐派的捷克作曲家约翰·文兹尔·施塔米茨(1717—1757)首次把当时最通俗的生活舞曲——小步舞曲引入交响曲中,插在慢乐章和终曲乐章之间,从而将交响套曲的结构扩展到了四个乐章。
然而,一直到了海顿的手中,交响曲才最后定型。其特点为:在一部古典交响曲的诸乐章中,至少有一个乐章,而且往往是第一乐章,必须采用奏鸣曲形式,同时规定了各乐章的排列次序。正因为这样,海顿常常被人们称为“交响曲之父”。
交响曲的一般范式
交响曲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多的内容,可以表现重大的题材,反映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尖锐的矛盾冲突。
古典交响曲一般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通常是整部交响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采用奏鸣曲形式。第一乐章的音乐内容,一般由两个调性各不相同但互有联系的主题(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也称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来体现。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在这一乐章里初步展开,但作曲家在这里只是提出论题,并不要求作出结论。在古典乐派的后期,第一乐章的前面往往有一个柔板的引子。第一乐章的结构较为复杂,它奠定了全曲的基调。
第二乐章比较单纯、亲切,它的速度缓慢,多采用行板(Andante)、柔板(Adagio)、广板(Largo)等,乐章结构多采用简单的二部曲(AB)或者三部曲(ABA)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采用的是主题与变奏形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采用的是葬礼进行曲形式。也有采用奏鸣曲形式的,但为了避免结构繁复,一般删去其中的发展部。第二乐章的情调,多半是抒情如歌的。
第三乐章是舞曲性的乐章,经常采用小快板或更快的舞曲。小步舞曲用得较多,但到十九世纪,贝多芬用谐谑曲使第三乐章摆脱了小步舞曲那种程式化的风雅。此后,圆舞曲也被运用于第三乐章。大多数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都采用三部曲(ABA)形式,包括一个对比性的中段。“中段”源自意大利文trio,意为“三”,现指小步舞曲、谐谑曲或进行曲的中间段(三声中段)。这段音乐通常优美柔和,与第一和第三段音乐形成对比。之所以称之为“三声中段”,是因为原先的中段像三重奏一样,采用三部和声写成,中段以后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的原样反复。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也有把谐谑曲乐章移到慢板乐章之前的,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
一般来说,一部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具有较大的容量(到浪漫主义后期甚至超过了第一乐章),速度也较第一乐章更快。音乐气氛乐观明朗,情绪高涨,通常是民间节庆的场面或胜利的颂歌。终曲乐章主要采用回旋曲形式,乐章的基本主题不断重复,可以加深印象。但也有采用奏鸣曲形式的,这样可以加强戏剧性的紧张度,也可以与第一乐章的音乐素材和形式作首尾呼应。
四乐章交响曲是一种标准范式,但也时有超越这一规则的,如柴科夫斯基《第三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仅有一个乐章等。
现代交响曲概观
进入二十世纪,交响曲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但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较少受到以上所述的种种规矩的牵绊,现代作曲家的作曲手法几乎可以说有点“随心所欲”。
对于一般没有经验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欣赏现代交响曲比欣赏古典交响曲困难得多。这是因为音乐语汇的不同。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现代的作曲家运用全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全新的音乐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新时代也要求作曲家将传统的作曲手法进行修改和扩展。
听现代交响曲的另一大困惑是难以捕捉旋律,这时就会怀念那些琅琅上口的古典交响曲。现代交响曲中的“曲调”,往往超出了人声的范畴,如果反复聆听,就能逐步领悟作品所具有的魅力。斯特拉文斯基请教他的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德彪西的一首乐曲有什么看法,后者回答说:“最好别去听它。一个人要是试图习惯于它,最终将喜欢它!”可见,只要多听,现代交响曲将不再是莫测高深的了。
现代交响曲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勋伯格在他的作品中采用十二音体系;斯特拉文斯基采用“序列音乐”;艾夫斯运用多调性;辛德米特写“实用音乐”,主张听众不仅要“听”,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事”……现代作曲家就连和声的运用也与古典作曲家有着极大的差异,一般的不协和和弦对于他们已不能满足,艾夫斯在他的《第二交响曲》中的一个和弦,就包括了全部半音阶十二个音符中的十个音符,听来酸涩刺耳,但又别有味道,仿佛是作曲家对传统创作手法的一种轻蔑的表示。
欣赏现代交响曲的“难度”也有很大差异,循序渐进看来还是必须的。将作曲家分门别类,根据作曲家所希望表达的内容反复聆听,现代交响曲将给我们带来与古典交响曲截然不同的乐趣。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考虑到现代音乐作品因风格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理解难度,对一些主要的代表作进行了分类,这将有助于听众由易到难地欣赏现代交响曲:
非常容易的
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弗朗西斯·普朗克、萨蒂、维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
较容易的
普罗科菲耶夫、维拉·罗勃斯(Heitor Villa-Lobos)、厄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罗伊·哈里斯(Roy Harris)、威廉·沃尔顿、布里顿的作品;
较难的
斯特拉文斯基的晚期作品、贝拉·巴托克、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威廉·舒曼(William Howard Schuman)、阿图尔·奥涅格(Arthur Honegger)、辛德米特的作品;
非常难的
勋伯格的中晚期作品、安东·韦伯恩、查尔斯·艾夫斯的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