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作家梅子涵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序言中写道:
“他们小心翼翼,你需要最合适的热情;他们趾高气扬,你需要最合适的语言。当童年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它的,气急败坏地朝着你喊‘我是孤儿’的时候。你最好时时刻刻要有最合适的热情和最合适的语言,那么你在童年面前就是最合适的人了。”
多么令人感动的独白,每每读到此处,我便联想到自己,当学生犯错战战兢兢的时候,我是否释放了最合适的热情;当学生骄傲自满,趾高气扬的时候,我是否给予最合适的语言。反思自己,我确信没有做到。我想这是梅子涵老师对儿童世界探寻的一种最深切的感受吧。把它移植到教育中,安放到课堂上,那两个“最合适”里头包含了多少深刻的含义!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孩子,是蓬勃向上的生命,为着“最合适”与“适当”,让我们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言行,关注孩子的内心!
二、修远的思考
近两年的中考我都被派到我县一所高考成绩一流的修远中学去监考,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校训,而是学校教室黑板前那高出地面20厘米的讲台。站在学生的角度试想一下,每天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们是敞开心扉还是封闭于自己的世界?也许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后者,即你讲你的,我思我的,因为这20厘米的物理距离,已经生生地剥离了师生之间亲密接触的机会,距离的遥远便会阻碍心灵的交流。
从教育学的角度可以这样说:早期教育投入过多,孩子学力枯竭越快。优秀的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能是初中的差生;有的初中一天上12节文化课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很可能是高中的学业枯竭者;那些所谓优秀的县中最优秀的学生同样可能是大学学业枯竭生。更严重的是,这种枯竭是一种生命的枯竭、期盼的枯竭、梦想的枯竭。这种枯竭在短期内很难看出,只有从他生命整体上来回望。可谁有耐心站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立场进行回望?谁的眼睛不是盯着当前考试的分数?谁又能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呢?我们的教育能跟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真正的接轨吗?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吗?
这是修远的讲台带给我的思考,之所以想到这些,得益于我研究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宽容、隐忍、尊重换来的虽不一定是最优的成绩,但学生内心对知识、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三、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
那如何在重视分数与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中生存并平衡二者的关系?研究“生命化教育”的张文质先生以“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的方式逐步推进着这种教育理念。虽然这种缓慢的推进充满悲情的色彩,可恰恰是这种显得羸弱的责任与觉醒让我更加敬佩张先生。
1.案例
自从参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以来,我们班的学生较之以前是幸福的,尤其是数学上起点为零的学生更是快乐的。因为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已经学会了让步,学会了人尽其才,他们每天的任务是帮我整理教室内外的卫生,至于数学,能学多少是多少,不强求,可越是这样,他们的数学成绩却越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这无意的举动竟被同事冠上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应该说这不是我的初衷。这是为什么?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一段话却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有时候,你留给孩子一点空间和自由,他可能因此失去一次学习知识的机会,但是他长了心智,长了能力,这个可以用一辈子,而课本上的东西很多不能用一辈子,有的甚至一辈子都用不上。试想一下,有了心智,有了能力,数学题算什么?
我又想起我们五(2)班一个叫小浩的学生。第一次月考,年级倒数第一的小浩家长被我电话催来,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和只有20分的成绩时,脸上的表情显得是那样的无助和气愤,语言更是充满惭愧和抱歉。他的表现和小浩在数学课上的表现恰是如此相似。看着家长战战兢兢的神情,想着小浩课堂上的表现,此时的我对自己的行为充满歉意,难道除了分数,这个学生真的没有可以肯定的品质吗?针对他的基础不好,我每天除了批评、打击,实施过其他的什么计划吗?也许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的:人在某种文化之下,是很容易扭曲的,这个扭曲别人不知道,但是自己的良心会知道,会过不去。于是瞬间的良心拷问让我带着愧意,心平气和地和小浩家长商榷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是笨拙的,不成熟的,但那一瞬间我对学生态度的改变、心灵的关注却是真诚的。
从那以后,我把更多的期待和鼓励给不善表达的小浩,针对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每天让他帮我拖地、擦黑板,不再重复学习数学的问题,我把宽容和尊重给了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尽管他有生命中的暂时缺陷。可以预见,当一个生命得以张扬,潜能得以觉醒之后的学生,他的能量有多大。这次期中考试,他数学考了80分,史无前例,当办公室的老师都投来怀疑的目光,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那就是,我奖励的数学本上工整的课堂作业,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作为老师,我相信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回馈,更是一个生命的起航。
2.思考
中国的教育强调“苦情教育”,崇尚“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几乎所有中国孩子都会背爱迪生的成功口诀“成功=99%的汗水 1%的灵感”,却对后半句视而不见:“但是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重要”。“1%的灵感”其实就是可贵的创新精神、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最多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平均人”。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的意识形态与学生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退让。这看上去是一种消极的东西,但适当的放弃、妥协会给学生的成长留出更大的空间。
四、结语
童年是鲜活的,在童年,无论学生所处的时代竞争多么激烈,分数多么重要,但所有的学生都有天马行空、诗情画意的权利,如果我们只关注分数而忽略其内心世界,是不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弄丢了学生的整个童年呢?按古人的说法,为文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许就像泰戈尔的那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让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审视课堂,审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教育传递生命的气息吧!
作家梅子涵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序言中写道:
“他们小心翼翼,你需要最合适的热情;他们趾高气扬,你需要最合适的语言。当童年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它的,气急败坏地朝着你喊‘我是孤儿’的时候。你最好时时刻刻要有最合适的热情和最合适的语言,那么你在童年面前就是最合适的人了。”
多么令人感动的独白,每每读到此处,我便联想到自己,当学生犯错战战兢兢的时候,我是否释放了最合适的热情;当学生骄傲自满,趾高气扬的时候,我是否给予最合适的语言。反思自己,我确信没有做到。我想这是梅子涵老师对儿童世界探寻的一种最深切的感受吧。把它移植到教育中,安放到课堂上,那两个“最合适”里头包含了多少深刻的含义!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孩子,是蓬勃向上的生命,为着“最合适”与“适当”,让我们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言行,关注孩子的内心!
二、修远的思考
近两年的中考我都被派到我县一所高考成绩一流的修远中学去监考,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校训,而是学校教室黑板前那高出地面20厘米的讲台。站在学生的角度试想一下,每天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们是敞开心扉还是封闭于自己的世界?也许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后者,即你讲你的,我思我的,因为这20厘米的物理距离,已经生生地剥离了师生之间亲密接触的机会,距离的遥远便会阻碍心灵的交流。
从教育学的角度可以这样说:早期教育投入过多,孩子学力枯竭越快。优秀的小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可能是初中的差生;有的初中一天上12节文化课培养出来的优秀生,很可能是高中的学业枯竭者;那些所谓优秀的县中最优秀的学生同样可能是大学学业枯竭生。更严重的是,这种枯竭是一种生命的枯竭、期盼的枯竭、梦想的枯竭。这种枯竭在短期内很难看出,只有从他生命整体上来回望。可谁有耐心站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立场进行回望?谁的眼睛不是盯着当前考试的分数?谁又能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呢?我们的教育能跟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真正的接轨吗?能让人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吗?
这是修远的讲台带给我的思考,之所以想到这些,得益于我研究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宽容、隐忍、尊重换来的虽不一定是最优的成绩,但学生内心对知识、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三、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
那如何在重视分数与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中生存并平衡二者的关系?研究“生命化教育”的张文质先生以“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的方式逐步推进着这种教育理念。虽然这种缓慢的推进充满悲情的色彩,可恰恰是这种显得羸弱的责任与觉醒让我更加敬佩张先生。
1.案例
自从参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研究》这个课题以来,我们班的学生较之以前是幸福的,尤其是数学上起点为零的学生更是快乐的。因为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已经学会了让步,学会了人尽其才,他们每天的任务是帮我整理教室内外的卫生,至于数学,能学多少是多少,不强求,可越是这样,他们的数学成绩却越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这无意的举动竟被同事冠上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应该说这不是我的初衷。这是为什么?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一段话却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有时候,你留给孩子一点空间和自由,他可能因此失去一次学习知识的机会,但是他长了心智,长了能力,这个可以用一辈子,而课本上的东西很多不能用一辈子,有的甚至一辈子都用不上。试想一下,有了心智,有了能力,数学题算什么?
我又想起我们五(2)班一个叫小浩的学生。第一次月考,年级倒数第一的小浩家长被我电话催来,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和只有20分的成绩时,脸上的表情显得是那样的无助和气愤,语言更是充满惭愧和抱歉。他的表现和小浩在数学课上的表现恰是如此相似。看着家长战战兢兢的神情,想着小浩课堂上的表现,此时的我对自己的行为充满歉意,难道除了分数,这个学生真的没有可以肯定的品质吗?针对他的基础不好,我每天除了批评、打击,实施过其他的什么计划吗?也许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说的:人在某种文化之下,是很容易扭曲的,这个扭曲别人不知道,但是自己的良心会知道,会过不去。于是瞬间的良心拷问让我带着愧意,心平气和地和小浩家长商榷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是笨拙的,不成熟的,但那一瞬间我对学生态度的改变、心灵的关注却是真诚的。
从那以后,我把更多的期待和鼓励给不善表达的小浩,针对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每天让他帮我拖地、擦黑板,不再重复学习数学的问题,我把宽容和尊重给了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尽管他有生命中的暂时缺陷。可以预见,当一个生命得以张扬,潜能得以觉醒之后的学生,他的能量有多大。这次期中考试,他数学考了80分,史无前例,当办公室的老师都投来怀疑的目光,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那就是,我奖励的数学本上工整的课堂作业,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作为老师,我相信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回馈,更是一个生命的起航。
2.思考
中国的教育强调“苦情教育”,崇尚“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几乎所有中国孩子都会背爱迪生的成功口诀“成功=99%的汗水 1%的灵感”,却对后半句视而不见:“但是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还重要”。“1%的灵感”其实就是可贵的创新精神、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最多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平均人”。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的意识形态与学生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退让。这看上去是一种消极的东西,但适当的放弃、妥协会给学生的成长留出更大的空间。
四、结语
童年是鲜活的,在童年,无论学生所处的时代竞争多么激烈,分数多么重要,但所有的学生都有天马行空、诗情画意的权利,如果我们只关注分数而忽略其内心世界,是不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弄丢了学生的整个童年呢?按古人的说法,为文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许就像泰戈尔的那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让我们站在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审视课堂,审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教育传递生命的气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