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高效实效,就必须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关系; 语文素养; 能力发展; 情感交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创设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使课堂上将教材、教案、教法、学习环境四者和谐同步,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的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该学的就不教不学”。并呈现出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会阅读。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让学生采用喜欢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自己和学生都会更加轻松,效果却更加良好。
学与练的关系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地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通过练习训练思维,使学生从理解、巩固、运用,形成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启发思维。能力是不断练习的结果,在语文学科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最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带有启发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要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用写带读,让读写比翼齐飞。读课本、读课外书、读范文,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并持之以恒的进行作文练习,读书小感悟,对课文的续写、缩写、改写,每周周记等等不同形式的补充的读和写练习,辅助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与评的关系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这些评价会不断激发学生取得新知识的兴趣和决心,让学生体验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的喜悦。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引导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鼓励学生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和师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仅在课堂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书面的评语,也可以利用物质刺激。教师更要形成系统的评价,学习使用评价袋,把学生的作业,试卷,优秀作文,奖状等等整理收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成长的历程。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这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可如果教学与考试关系被人为地颠倒,考试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成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样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考试时偏题、怪题、难题、拔高题大量涌现。为了考学生,试卷出题者挖空心思与师生“捉迷藏”,教师不得不把本应用在教学上的精力拿出来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考试把师生的命运紧紧拴在一起,师生成了一条藤上的两个瓜,这种考试就失去了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变得无意义。我们认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语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考试内容要依纲扣本,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考试结果要突出激励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生负担过重的土壤,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全体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消除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障碍。同时,应关注差异,开展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就个别辅导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发挥才能、发展个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适时引导,持之以恒。教师的教学应促使全体学生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学习是一种具有长远规划而又循序渐进的学习,它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的、形成科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有教师的当面传授。培养合格的人才不能缺少课内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辅助形式,是扩大知识领域,广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要以课内学习为主,课外学习为辅。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教师要经常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总之,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使课内课外贯通起来,互相配合,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能力发展与知识积累的关系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就越熟练,也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而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的快慢受能力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知识学习与情感交流的关系
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诚恳的声调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在这中间,洋溢着师生情感的交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促进教学相长。
总之,教师要在处理教与学各种关系的认识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发挥,在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教和学能愉快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关系; 语文素养; 能力发展; 情感交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创设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使课堂上将教材、教案、教法、学习环境四者和谐同步,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的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该学的就不教不学”。并呈现出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会阅读。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让学生采用喜欢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自己和学生都会更加轻松,效果却更加良好。
学与练的关系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地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通过练习训练思维,使学生从理解、巩固、运用,形成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启发思维。能力是不断练习的结果,在语文学科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最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带有启发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要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用写带读,让读写比翼齐飞。读课本、读课外书、读范文,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并持之以恒的进行作文练习,读书小感悟,对课文的续写、缩写、改写,每周周记等等不同形式的补充的读和写练习,辅助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与评的关系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这些评价会不断激发学生取得新知识的兴趣和决心,让学生体验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的喜悦。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引导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鼓励学生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和师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仅在课堂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上进行书面的评语,也可以利用物质刺激。教师更要形成系统的评价,学习使用评价袋,把学生的作业,试卷,优秀作文,奖状等等整理收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成长的历程。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这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可如果教学与考试关系被人为地颠倒,考试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成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样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而且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考试时偏题、怪题、难题、拔高题大量涌现。为了考学生,试卷出题者挖空心思与师生“捉迷藏”,教师不得不把本应用在教学上的精力拿出来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考试把师生的命运紧紧拴在一起,师生成了一条藤上的两个瓜,这种考试就失去了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变得无意义。我们认为,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语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考试内容要依纲扣本,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考试结果要突出激励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生负担过重的土壤,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全体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消除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障碍。同时,应关注差异,开展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就个别辅导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发挥才能、发展个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适时引导,持之以恒。教师的教学应促使全体学生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学习是一种具有长远规划而又循序渐进的学习,它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的、形成科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有教师的当面传授。培养合格的人才不能缺少课内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辅助形式,是扩大知识领域,广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要以课内学习为主,课外学习为辅。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教师要经常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总之,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使课内课外贯通起来,互相配合,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能力发展与知识积累的关系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就越熟练,也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而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就不能掌握知识,知识掌握的快慢受能力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知识学习与情感交流的关系
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蔼可亲的微笑,温和诚恳的声调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进而促进师生的情感。在这中间,洋溢着师生情感的交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促进教学相长。
总之,教师要在处理教与学各种关系的认识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发挥,在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教和学能愉快顺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