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还有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同时也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要让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 利用课本插图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3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三个儿子》、《幸福是什么》、《詹天佑》、《中华少年》、《金色的鱼钩》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人教版第四册二十三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学生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的墙报、办小报、开展演讲会、朗诵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来实施小学语文德育。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人才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 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 利用课本插图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3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三个儿子》、《幸福是什么》、《詹天佑》、《中华少年》、《金色的鱼钩》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人教版第四册二十三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学生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的墙报、办小报、开展演讲会、朗诵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来实施小学语文德育。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人才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