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为围绕这一使命和目标,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区域间协同育人等举措,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路径、运行机制和主要发展理念。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服务社会;协同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0029-0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根据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按照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在政策层面明确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由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必须更加自觉地担当起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民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我国对高职培养人才类型定位经历了多次转换:2003年以前突出“技术型”人才培养,称为“高级技艺性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等;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2003年—2011年,开始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先后表述為“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1] 2012年以来,国家开始强调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并重,并明确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并提出要“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目标的调整,民办高职院校需要重新确立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新常态下民办高职发展的应然之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呈现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为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数十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则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数以亿万计的熟练技能型人才。欧洲职教培训与发展中心代理主任克里斯丁认为,现在常规任务越来越多地由技术而不是由人来执行,即使在初级职业也极为需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规划与组织、交流表达等能力的劳动者。[3-4]麦肯锡全球教育研究院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有1.42 亿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若不能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技能水平,会导致2 400 亿的岗位空缺。因此,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完善职教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只有在办学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竞争力,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总体来说,民办高职院校在资金、收入比例上,学生学费收入占了绝对主体,收入来源单一,办学经费困难,一旦生源不足,学校就难于立足。毕业出口畅才能带招生入口旺,只有毕业生质量高、适销对路了,才能更好地带动招生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民办高职的健康发展。
2.争取扶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需要。近两年来,随着政府对民办高职的支持力度加大,按照政府“扶优扶强”的原则,办学有特色、有水平、底子扎实的民办高职院校才会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和品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区域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才能让政府充分关注,进而获得政府在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及教育服务的平等待遇,真正“做优做强”。
三、民办高职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的实践探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洋学院”)是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建校32年来,学院秉承“育人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特色誉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和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连续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据麦可思报告,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度排名居广东省高职院校第二名。[5]
(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加强课程模块化建设:(1)基础课以适度为原则,专业基础课要管用, 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2)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公共技术训练课纳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分文理,构建了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院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PBL(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项目伴随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真题真做以及基于项目的实习等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明显提高。
2.专业与产业良性联动。南洋学院针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需求状况,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多次组织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以满足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以工为主”,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汽车维修与检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环艺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专业为核心的6大专业群,覆盖了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目前,已有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民办教育资助专业5个,仅2015年就获得省级财政720万元资助;工科类学生就业率均达100%。
3.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到目前为止,南洋学院已与7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了订单班、企业植入式工作室、校中厂、产教融合四种校企合作运行的新模式。其中,校外实习就业基地75个,建成3个基于自主创新品牌的“校中厂,厂中校”、9个“植入式企业工作室”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成果,有效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鸟巢”“小蛮腰”的承建商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等企业与学院开设了“铆焊技术班”等20多个“企业冠名订单班”,企业出资设立奖学金,并融入企业文化、运营理念和专业技能要求,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4.以能力考核为核心改革评价体系。当前,包括民办高职在内的整个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很普遍,这种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南洋学院实行了基于过程监控的考试制度改革,即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以考试制度的改革倒逼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改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新的考试制度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5.双创教育纳入学分制。(1)在核心课上,抓好通识课、专业技能课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依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平台,强化学生“双创”能力训练,配套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3)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机制,董事会拨专款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会,鼓励不同系的学生组成团队,跨系合作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各系学生带着好项目进场实战。近两年,学院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20个,获得省级立项的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个,学院荣获“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
(二)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新常态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地位仍然处于竞争的劣势。当自身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时候,民办高职应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目标,大胆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加强与中小微型企业合作,是其增强竞争优势、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南洋学院位于广州的副中心、后花园从化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坚持“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服务广东”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产教合作、参与起步、重在研发、服务当地”的科研发展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3个不硬性要求”计划,即不硬性要求与企业签署科技合同,不硬性要求一定要有研发经费拨入学院财务,不硬性要求成果的归属与经济利益的分配,教师在企业取得的支付个人的研发酬金,归教师所有,学院不提取管理费,最大程度调动教师提高科技開发能力。学院每年从财务预算中划出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产教合作成效突出的二级教学单位建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对中青年教师参与科技立项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提高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效率。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与实施,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也大大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2013年—2015年,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立项70多项,其中,省级项目25项,广州市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多万元,4人晋升副教授,有效解决了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难的问题。
南洋学院多措并举,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上,与综合性大学、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相互补充、错位发展,为当地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生产技术支持,为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运作机制进行有效尝试。学院在民政部2013年民办非企业单位塑造品牌与服务社会活动中,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三)区域间协同育人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子
在办学实践中,南洋学院积极推进校企、政校、校校协同办学,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兄弟院校联合成立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联盟等,为区域企业及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1)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组建校企“战略联盟”,就技术服务与咨询、产品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开展紧密合作。既发挥了学院在技术服务和研发、人才供应和课题攻关等方面的优势,也充分借助企业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资源,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比如,学院与广州立秋电子商务、广州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申报的现代商贸公共实训中心获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立项;(2)推进“校企协同”办学,增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师资培养领域的适应性;(3)与区域内院校合作构建区域性“校际资源整合联盟”,在师资共享、课程建设、联合招生和攻关争取资源等方面互惠互利,该“联盟”的运作机制为院长联席会平等议事机制,在推进“校校协同”办学上取得实效;(4)主动与地方政府联手,推行“政校协同”办学,共享地方政府在统筹安排、信息政策、资金保障方面的资源,共建“经济开发区科技服务站”等,使学院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四、民办高职院校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的思考
上述实践表明,民办高职相比公办高职,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和区域协同育人具有共性外,还需综合考虑自身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坚持公益性原则
民办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工科性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在软硬件建设上需要更多、更大的投入,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举办者牢牢把握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南洋学院举办者从办学之初,就坚持公益性原则,一心一意办教育,把加大投入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
(二)形成“自上而下”的战略计划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从董事会、校长到全校师生形成统一认识。(1)相比公办高职,民办高职院校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转换方面有公办高职不可比拟的优势;(2)民办高职具有提供个性教育需求的先天功能,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符合其面对市场办学的特点。基于以上共识,学院要结合自身情况、人才需求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科学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三)专注提升教学质量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结合,学生就业与职业资格培训结合,“第二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结合,切实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上,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南洋学院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构建三维督导教学体系,保证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发展机制
要重点培养以高职称、高技能、高学历教师、双师型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团队。充分利用民办高校人事聘用及薪酬管理的自主权,在薪酬制度设计上重点向四支教师队伍倾斜:(1)高职称教师实行年薪制;(2)对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按月实行学位津贴;(3)具有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按月提供双师津贴;(4)对中青年教师单独建立课酬奖励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研科研。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决策权、管理权分离,院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人事聘用由院长负责。在财务管理上实行预决算制度,院长是学院“一支笔”,负责预算内经费的审批。通过理清董事会、院长、党委会“三驾马车”的权责,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切实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当前,政府鼓励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改革创新,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高职院校要抓住高职教育改革战略机遇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工作,让更多“适销对路”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改革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高葵芬.我国高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发展轨迹分析[J].职教通讯,2013(4):64.
[2] 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第14稿)[Z].2012-10-18.
[3] 李建忠.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4(2):66.
[4]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Z].2014.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服务社会;协同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0029-0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根据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按照现代生产方式和产业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在政策层面明确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由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必须更加自觉地担当起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民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我国对高职培养人才类型定位经历了多次转换:2003年以前突出“技术型”人才培养,称为“高级技艺性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等;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2003年—2011年,开始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先后表述為“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1] 2012年以来,国家开始强调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并重,并明确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并提出要“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目标的调整,民办高职院校需要重新确立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新常态下民办高职发展的应然之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呈现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为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数十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则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数以亿万计的熟练技能型人才。欧洲职教培训与发展中心代理主任克里斯丁认为,现在常规任务越来越多地由技术而不是由人来执行,即使在初级职业也极为需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规划与组织、交流表达等能力的劳动者。[3-4]麦肯锡全球教育研究院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有1.42 亿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若不能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技能水平,会导致2 400 亿的岗位空缺。因此,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完善职教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只有在办学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竞争力,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总体来说,民办高职院校在资金、收入比例上,学生学费收入占了绝对主体,收入来源单一,办学经费困难,一旦生源不足,学校就难于立足。毕业出口畅才能带招生入口旺,只有毕业生质量高、适销对路了,才能更好地带动招生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民办高职的健康发展。
2.争取扶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需要。近两年来,随着政府对民办高职的支持力度加大,按照政府“扶优扶强”的原则,办学有特色、有水平、底子扎实的民办高职院校才会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和品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区域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才能让政府充分关注,进而获得政府在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及教育服务的平等待遇,真正“做优做强”。
三、民办高职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的实践探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洋学院”)是一所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民办高职院校。建校32年来,学院秉承“育人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特色誉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和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连续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据麦可思报告,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度排名居广东省高职院校第二名。[5]
(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加强课程模块化建设:(1)基础课以适度为原则,专业基础课要管用, 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2)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公共技术训练课纳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分文理,构建了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院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PBL(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项目伴随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真题真做以及基于项目的实习等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明显提高。
2.专业与产业良性联动。南洋学院针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需求状况,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多次组织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以满足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以工为主”,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汽车维修与检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商企业管理、环艺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专业为核心的6大专业群,覆盖了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目前,已有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民办教育资助专业5个,仅2015年就获得省级财政720万元资助;工科类学生就业率均达100%。
3.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到目前为止,南洋学院已与7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了订单班、企业植入式工作室、校中厂、产教融合四种校企合作运行的新模式。其中,校外实习就业基地75个,建成3个基于自主创新品牌的“校中厂,厂中校”、9个“植入式企业工作室”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成果,有效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鸟巢”“小蛮腰”的承建商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等企业与学院开设了“铆焊技术班”等20多个“企业冠名订单班”,企业出资设立奖学金,并融入企业文化、运营理念和专业技能要求,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4.以能力考核为核心改革评价体系。当前,包括民办高职在内的整个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重成绩、轻能力、轻知识运用的现象很普遍,这种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南洋学院实行了基于过程监控的考试制度改革,即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以考试制度的改革倒逼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改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新的考试制度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5.双创教育纳入学分制。(1)在核心课上,抓好通识课、专业技能课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依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平台,强化学生“双创”能力训练,配套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3)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机制,董事会拨专款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会,鼓励不同系的学生组成团队,跨系合作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各系学生带着好项目进场实战。近两年,学院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20个,获得省级立项的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个,学院荣获“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
(二)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新常态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地位仍然处于竞争的劣势。当自身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时候,民办高职应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目标,大胆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加强与中小微型企业合作,是其增强竞争优势、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南洋学院位于广州的副中心、后花园从化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坚持“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服务广东”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产教合作、参与起步、重在研发、服务当地”的科研发展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3个不硬性要求”计划,即不硬性要求与企业签署科技合同,不硬性要求一定要有研发经费拨入学院财务,不硬性要求成果的归属与经济利益的分配,教师在企业取得的支付个人的研发酬金,归教师所有,学院不提取管理费,最大程度调动教师提高科技開发能力。学院每年从财务预算中划出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产教合作成效突出的二级教学单位建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对中青年教师参与科技立项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提高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效率。这一系列举措的推行与实施,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也大大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2013年—2015年,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立项70多项,其中,省级项目25项,广州市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多万元,4人晋升副教授,有效解决了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难的问题。
南洋学院多措并举,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上,与综合性大学、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相互补充、错位发展,为当地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生产技术支持,为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运作机制进行有效尝试。学院在民政部2013年民办非企业单位塑造品牌与服务社会活动中,获“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三)区域间协同育人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子
在办学实践中,南洋学院积极推进校企、政校、校校协同办学,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兄弟院校联合成立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联盟等,为区域企业及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1)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组建校企“战略联盟”,就技术服务与咨询、产品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开展紧密合作。既发挥了学院在技术服务和研发、人才供应和课题攻关等方面的优势,也充分借助企业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资源,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比如,学院与广州立秋电子商务、广州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申报的现代商贸公共实训中心获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立项;(2)推进“校企协同”办学,增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师资培养领域的适应性;(3)与区域内院校合作构建区域性“校际资源整合联盟”,在师资共享、课程建设、联合招生和攻关争取资源等方面互惠互利,该“联盟”的运作机制为院长联席会平等议事机制,在推进“校校协同”办学上取得实效;(4)主动与地方政府联手,推行“政校协同”办学,共享地方政府在统筹安排、信息政策、资金保障方面的资源,共建“经济开发区科技服务站”等,使学院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四、民办高职院校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的思考
上述实践表明,民办高职相比公办高职,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和区域协同育人具有共性外,还需综合考虑自身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坚持公益性原则
民办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工科性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在软硬件建设上需要更多、更大的投入,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举办者牢牢把握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南洋学院举办者从办学之初,就坚持公益性原则,一心一意办教育,把加大投入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
(二)形成“自上而下”的战略计划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从董事会、校长到全校师生形成统一认识。(1)相比公办高职,民办高职院校具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转换方面有公办高职不可比拟的优势;(2)民办高职具有提供个性教育需求的先天功能,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符合其面对市场办学的特点。基于以上共识,学院要结合自身情况、人才需求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科学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三)专注提升教学质量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结合,学生就业与职业资格培训结合,“第二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结合,切实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上,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南洋学院建立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构建三维督导教学体系,保证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立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发展机制
要重点培养以高职称、高技能、高学历教师、双师型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团队。充分利用民办高校人事聘用及薪酬管理的自主权,在薪酬制度设计上重点向四支教师队伍倾斜:(1)高职称教师实行年薪制;(2)对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按月实行学位津贴;(3)具有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按月提供双师津贴;(4)对中青年教师单独建立课酬奖励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研科研。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决策权、管理权分离,院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人事聘用由院长负责。在财务管理上实行预决算制度,院长是学院“一支笔”,负责预算内经费的审批。通过理清董事会、院长、党委会“三驾马车”的权责,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切实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当前,政府鼓励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改革创新,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高职院校要抓住高职教育改革战略机遇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工作,让更多“适销对路”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改革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高葵芬.我国高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发展轨迹分析[J].职教通讯,2013(4):64.
[2] 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第14稿)[Z].2012-10-18.
[3] 李建忠.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4(2):66.
[4]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