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这时的毛岸英,对土改的“左”倾错误有了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拜”,对其粗暴整人也感到震惊,认为他太缺乏政治家风度。
康生与毛岸英关系非同寻常
过去大家一般只知道康生与江青有同乡之谊,毛泽东和江青的结合,康生有撮合之功;现从毛新宇的书《我的伯父毛岸英》(长城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中可以知道,康毛两家关系远不止此,毛岸英从小即是由康生带大的。据此书所记:
康生当年从法国把我伯父毛岸英接到莫斯科,通过在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驻地的生活与交往,我伯父对康生的印象不错。他自小缺少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康生对他嘘寒问暖,出于人的自然本能,一种亲和力便从心底油然升起。
可见康生与毛岸英关系非同寻常。毛岸英归国(不知是否1937年随王明、康生、陈云那次乘苏联专机同返,那是被毛泽东称为“喜从天降”的大事),先在中宣部任职。
1947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一天天扩大,中央为巩固后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旧有土地制度实行改革的工作上。
这年3月,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代表中央在晋绥分局指导土改工作,带队到山西临县地区抓点。那次,毛岸英也跟着去了。书中记载:
康生到临县后,与晋绥分局商定到郝家坡搞土改。他组成了一个土改小组,包括晋绥分局的副书记张稼夫,康生的妻子曹轶欧。
此时,毛岸英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到山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试点。康生便把毛岸英调到这个组,化名为小曹,对外称是曹轶欧的侄子。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说明康生与毛岸英不仅有养育关系,而且还有工作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康生老婆曹轶欧与毛岸英也有不同于一般的关系,毛岸英化名不叫小张、小李,却叫小曹,而且对外称曹轶欧侄子,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毛岸英对康生的钦佩之情
在康生教导下工作,毛岸英增加了对康生的钦佩;康生同时也通过毛岸英增强了与毛泽东的联系。书中转述了师哲(毛泽东俄文秘书)的一段回忆。
师哲在毛岸英参加郝家坡的土改时,出差路过那里,见到毛岸英。师哲回忆说:我离开时,岸英送我,我们边走边谈。岸英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跟着康生学到了很多知识,“真好”,“真有趣”。我问他同父亲有无联系?他说,康生要他每周给爸爸写一封信,主要谈他参加农村的土改工作,即康生这个组的工作。
书中又写,“毛泽东同意毛岸英参加山西临县郝家坡的土改,后来也同意他随康生到山东渤海整党”。可见,毛泽东是有意识地将毛岸英多次托付康生,给以培养锻炼的。
以上这些叙述可信,都有事实根据。
但是,由于康生现在已是被否定人物、反面角色,书中对康生的描写,所用的词语,便免不了都要加上一些贬责性形容词。
康生主持的晋西北土改,严重“左”偏。在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之后,还用过激的方式逼打地主交出浮财,对中农也采取排斥政策。然而,这种过激的做法,却被视为土改工作经验,在《晋绥日报》多次报道并加上“按语”推广。
归国不久的毛岸英,对中国农村情况既新奇又陌生,以为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残酷的。对康生的做法,他反生几分钦佩,在给其父毛泽东的信中,称颂“康公真有办法”。
为康生的粗暴所震惊
土改工作的偏差,引起中央的重视。1947年12月中央会议上,毛泽东讲“土改反对‘左’的浪花”,是不点名地批评康生。
1948年2月,中央相继发布了几个党内指示,部分地区很快进行土改复查工作。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仍为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和曾彦修、史敬棠、于光远、吴剑迅同在张家集工作。
这时的毛岸英,对土改的“左”倾错误有了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拜”。
一次,华东局留守处负责人请土改复查团吃饭。饭桌上,华东局的杨帆反映乡村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獗,我们的伤病员在村里疗养,他们借此讲条件,不答应就把伤病员杀了。康生听到此,“啪”的一声拍案而起,瞪大眼睛吼道:“还有这样的事?老子开两个团去,把他们的村子平了!”在座的都对他的失态举止感到意外,但谁也没有搭腔。
回到张家集驻地,议论起白天的事,大家对康生的举止不以为然,但也只能心照不宣。
没有经过整风运动的毛岸英,顾虑自然少,加上他性格直率,只有他敢把看法说出来:“今天康公太缺乏政治家风度,派两个团轰平村子,乡亲们岂不要都跟着遭殃?作为中央领导,怎么能这样说话呢?”然而,史敬棠等人不好对康生妄加评议,在毛岸英面前,还要替康生辩护,说那不过是康生的气话,压一压反动分子的嚣张气焰。
张家集小组的同志,因对土改复查中仍然存在偏离政策的现象顾虑重重,不便坚持己见,故而毛岸英和同志们产生了分歧。毛岸英认为史敬棠、吴剑迅不能“坚持原则”,对“左”的做法持妥协态度,所以才有了他言辞激烈、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人的事情发生。
曾彦修说:“这就是毛岸英信里讲的‘放肆的批评’的原委。”
康生多行不义
从张家集土改回来后,老师田家英送毛岸英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工作学习,就是愚人也会变为聪明人。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
关于康毛两家的关系,李敏的《我的父亲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一书,没有反映,仅有一处提到曹轶欧。
那是1959年8月29日李敏结婚一天,请的客人中,请了三位夫人:蔡畅、邓颖超和曹轶欧。请曹的原因,李敏的说明是,“当年,江青曾认为我的画画得好,请曹轶欧给找人帮忙辅导一下,就这样认识了,这次也请她了。”(《我的父亲毛泽东》,276页)。
曹轶欧能找到辅导李敏画画的,自然是康生了,名字则讳而不提。但在书前所印的结婚合影中,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只标出了蔡畅、邓颖超的名字,站在邓颖超旁边的曹轶欧,虽保留形象,却隐去了名字,显然是受丈夫康生之累。
康生此人,非等闲之辈。虽多行不义,人神共愤,死后受开除党籍之报;但生前多谋善变,坚守“以阶级斗争为纲”,日以督责罗织为能事,始终处于得宠不败之地。
(摘自《纵横》2015年第5期,《我的伯父毛岸英》,毛新宇著,长城出版社)
康生与毛岸英关系非同寻常
过去大家一般只知道康生与江青有同乡之谊,毛泽东和江青的结合,康生有撮合之功;现从毛新宇的书《我的伯父毛岸英》(长城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中可以知道,康毛两家关系远不止此,毛岸英从小即是由康生带大的。据此书所记:
康生当年从法国把我伯父毛岸英接到莫斯科,通过在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驻地的生活与交往,我伯父对康生的印象不错。他自小缺少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康生对他嘘寒问暖,出于人的自然本能,一种亲和力便从心底油然升起。
可见康生与毛岸英关系非同寻常。毛岸英归国(不知是否1937年随王明、康生、陈云那次乘苏联专机同返,那是被毛泽东称为“喜从天降”的大事),先在中宣部任职。
1947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一天天扩大,中央为巩固后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旧有土地制度实行改革的工作上。
这年3月,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代表中央在晋绥分局指导土改工作,带队到山西临县地区抓点。那次,毛岸英也跟着去了。书中记载:
康生到临县后,与晋绥分局商定到郝家坡搞土改。他组成了一个土改小组,包括晋绥分局的副书记张稼夫,康生的妻子曹轶欧。
此时,毛岸英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到山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试点。康生便把毛岸英调到这个组,化名为小曹,对外称是曹轶欧的侄子。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说明康生与毛岸英不仅有养育关系,而且还有工作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康生老婆曹轶欧与毛岸英也有不同于一般的关系,毛岸英化名不叫小张、小李,却叫小曹,而且对外称曹轶欧侄子,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毛岸英对康生的钦佩之情
在康生教导下工作,毛岸英增加了对康生的钦佩;康生同时也通过毛岸英增强了与毛泽东的联系。书中转述了师哲(毛泽东俄文秘书)的一段回忆。
师哲在毛岸英参加郝家坡的土改时,出差路过那里,见到毛岸英。师哲回忆说:我离开时,岸英送我,我们边走边谈。岸英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跟着康生学到了很多知识,“真好”,“真有趣”。我问他同父亲有无联系?他说,康生要他每周给爸爸写一封信,主要谈他参加农村的土改工作,即康生这个组的工作。
书中又写,“毛泽东同意毛岸英参加山西临县郝家坡的土改,后来也同意他随康生到山东渤海整党”。可见,毛泽东是有意识地将毛岸英多次托付康生,给以培养锻炼的。
以上这些叙述可信,都有事实根据。
但是,由于康生现在已是被否定人物、反面角色,书中对康生的描写,所用的词语,便免不了都要加上一些贬责性形容词。
康生主持的晋西北土改,严重“左”偏。在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之后,还用过激的方式逼打地主交出浮财,对中农也采取排斥政策。然而,这种过激的做法,却被视为土改工作经验,在《晋绥日报》多次报道并加上“按语”推广。
归国不久的毛岸英,对中国农村情况既新奇又陌生,以为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残酷的。对康生的做法,他反生几分钦佩,在给其父毛泽东的信中,称颂“康公真有办法”。
为康生的粗暴所震惊
土改工作的偏差,引起中央的重视。1947年12月中央会议上,毛泽东讲“土改反对‘左’的浪花”,是不点名地批评康生。
1948年2月,中央相继发布了几个党内指示,部分地区很快进行土改复查工作。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仍为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和曾彦修、史敬棠、于光远、吴剑迅同在张家集工作。
这时的毛岸英,对土改的“左”倾错误有了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拜”。
一次,华东局留守处负责人请土改复查团吃饭。饭桌上,华东局的杨帆反映乡村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獗,我们的伤病员在村里疗养,他们借此讲条件,不答应就把伤病员杀了。康生听到此,“啪”的一声拍案而起,瞪大眼睛吼道:“还有这样的事?老子开两个团去,把他们的村子平了!”在座的都对他的失态举止感到意外,但谁也没有搭腔。
回到张家集驻地,议论起白天的事,大家对康生的举止不以为然,但也只能心照不宣。
没有经过整风运动的毛岸英,顾虑自然少,加上他性格直率,只有他敢把看法说出来:“今天康公太缺乏政治家风度,派两个团轰平村子,乡亲们岂不要都跟着遭殃?作为中央领导,怎么能这样说话呢?”然而,史敬棠等人不好对康生妄加评议,在毛岸英面前,还要替康生辩护,说那不过是康生的气话,压一压反动分子的嚣张气焰。
张家集小组的同志,因对土改复查中仍然存在偏离政策的现象顾虑重重,不便坚持己见,故而毛岸英和同志们产生了分歧。毛岸英认为史敬棠、吴剑迅不能“坚持原则”,对“左”的做法持妥协态度,所以才有了他言辞激烈、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人的事情发生。
曾彦修说:“这就是毛岸英信里讲的‘放肆的批评’的原委。”
康生多行不义
从张家集土改回来后,老师田家英送毛岸英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工作学习,就是愚人也会变为聪明人。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
关于康毛两家的关系,李敏的《我的父亲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一书,没有反映,仅有一处提到曹轶欧。
那是1959年8月29日李敏结婚一天,请的客人中,请了三位夫人:蔡畅、邓颖超和曹轶欧。请曹的原因,李敏的说明是,“当年,江青曾认为我的画画得好,请曹轶欧给找人帮忙辅导一下,就这样认识了,这次也请她了。”(《我的父亲毛泽东》,276页)。
曹轶欧能找到辅导李敏画画的,自然是康生了,名字则讳而不提。但在书前所印的结婚合影中,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只标出了蔡畅、邓颖超的名字,站在邓颖超旁边的曹轶欧,虽保留形象,却隐去了名字,显然是受丈夫康生之累。
康生此人,非等闲之辈。虽多行不义,人神共愤,死后受开除党籍之报;但生前多谋善变,坚守“以阶级斗争为纲”,日以督责罗织为能事,始终处于得宠不败之地。
(摘自《纵横》2015年第5期,《我的伯父毛岸英》,毛新宇著,长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