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对康生:由钦佩到反感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f_nast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这时的毛岸英,对土改的“左”倾错误有了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拜”,对其粗暴整人也感到震惊,认为他太缺乏政治家风度。
  康生与毛岸英关系非同寻常
  过去大家一般只知道康生与江青有同乡之谊,毛泽东和江青的结合,康生有撮合之功;现从毛新宇的书《我的伯父毛岸英》(长城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中可以知道,康毛两家关系远不止此,毛岸英从小即是由康生带大的。据此书所记:
  康生当年从法国把我伯父毛岸英接到莫斯科,通过在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驻地的生活与交往,我伯父对康生的印象不错。他自小缺少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康生对他嘘寒问暖,出于人的自然本能,一种亲和力便从心底油然升起。
  可见康生与毛岸英关系非同寻常。毛岸英归国(不知是否1937年随王明、康生、陈云那次乘苏联专机同返,那是被毛泽东称为“喜从天降”的大事),先在中宣部任职。
  1947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一天天扩大,中央为巩固后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旧有土地制度实行改革的工作上。
  这年3月,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代表中央在晋绥分局指导土改工作,带队到山西临县地区抓点。那次,毛岸英也跟着去了。书中记载:
  康生到临县后,与晋绥分局商定到郝家坡搞土改。他组成了一个土改小组,包括晋绥分局的副书记张稼夫,康生的妻子曹轶欧。
  此时,毛岸英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到山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试点。康生便把毛岸英调到这个组,化名为小曹,对外称是曹轶欧的侄子。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说明康生与毛岸英不仅有养育关系,而且还有工作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康生老婆曹轶欧与毛岸英也有不同于一般的关系,毛岸英化名不叫小张、小李,却叫小曹,而且对外称曹轶欧侄子,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毛岸英对康生的钦佩之情
  在康生教导下工作,毛岸英增加了对康生的钦佩;康生同时也通过毛岸英增强了与毛泽东的联系。书中转述了师哲(毛泽东俄文秘书)的一段回忆。
  师哲在毛岸英参加郝家坡的土改时,出差路过那里,见到毛岸英。师哲回忆说:我离开时,岸英送我,我们边走边谈。岸英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跟着康生学到了很多知识,“真好”,“真有趣”。我问他同父亲有无联系?他说,康生要他每周给爸爸写一封信,主要谈他参加农村的土改工作,即康生这个组的工作。
  书中又写,“毛泽东同意毛岸英参加山西临县郝家坡的土改,后来也同意他随康生到山东渤海整党”。可见,毛泽东是有意识地将毛岸英多次托付康生,给以培养锻炼的。
  以上这些叙述可信,都有事实根据。
  但是,由于康生现在已是被否定人物、反面角色,书中对康生的描写,所用的词语,便免不了都要加上一些贬责性形容词。
  康生主持的晋西北土改,严重“左”偏。在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之后,还用过激的方式逼打地主交出浮财,对中农也采取排斥政策。然而,这种过激的做法,却被视为土改工作经验,在《晋绥日报》多次报道并加上“按语”推广。
  归国不久的毛岸英,对中国农村情况既新奇又陌生,以为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残酷的。对康生的做法,他反生几分钦佩,在给其父毛泽东的信中,称颂“康公真有办法”。
  为康生的粗暴所震惊
  土改工作的偏差,引起中央的重视。1947年12月中央会议上,毛泽东讲“土改反对‘左’的浪花”,是不点名地批评康生。
  1948年2月,中央相继发布了几个党内指示,部分地区很快进行土改复查工作。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仍为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和曾彦修、史敬棠、于光远、吴剑迅同在张家集工作。
  这时的毛岸英,对土改的“左”倾错误有了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拜”。
  一次,华东局留守处负责人请土改复查团吃饭。饭桌上,华东局的杨帆反映乡村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獗,我们的伤病员在村里疗养,他们借此讲条件,不答应就把伤病员杀了。康生听到此,“啪”的一声拍案而起,瞪大眼睛吼道:“还有这样的事?老子开两个团去,把他们的村子平了!”在座的都对他的失态举止感到意外,但谁也没有搭腔。
  回到张家集驻地,议论起白天的事,大家对康生的举止不以为然,但也只能心照不宣。
  没有经过整风运动的毛岸英,顾虑自然少,加上他性格直率,只有他敢把看法说出来:“今天康公太缺乏政治家风度,派两个团轰平村子,乡亲们岂不要都跟着遭殃?作为中央领导,怎么能这样说话呢?”然而,史敬棠等人不好对康生妄加评议,在毛岸英面前,还要替康生辩护,说那不过是康生的气话,压一压反动分子的嚣张气焰。
  张家集小组的同志,因对土改复查中仍然存在偏离政策的现象顾虑重重,不便坚持己见,故而毛岸英和同志们产生了分歧。毛岸英认为史敬棠、吴剑迅不能“坚持原则”,对“左”的做法持妥协态度,所以才有了他言辞激烈、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人的事情发生。
  曾彦修说:“这就是毛岸英信里讲的‘放肆的批评’的原委。”
  康生多行不义
  从张家集土改回来后,老师田家英送毛岸英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工作学习,就是愚人也会变为聪明人。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
  关于康毛两家的关系,李敏的《我的父亲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一书,没有反映,仅有一处提到曹轶欧。
  那是1959年8月29日李敏结婚一天,请的客人中,请了三位夫人:蔡畅、邓颖超和曹轶欧。请曹的原因,李敏的说明是,“当年,江青曾认为我的画画得好,请曹轶欧给找人帮忙辅导一下,就这样认识了,这次也请她了。”(《我的父亲毛泽东》,276页)。
  曹轶欧能找到辅导李敏画画的,自然是康生了,名字则讳而不提。但在书前所印的结婚合影中,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只标出了蔡畅、邓颖超的名字,站在邓颖超旁边的曹轶欧,虽保留形象,却隐去了名字,显然是受丈夫康生之累。
  康生此人,非等闲之辈。虽多行不义,人神共愤,死后受开除党籍之报;但生前多谋善变,坚守“以阶级斗争为纲”,日以督责罗织为能事,始终处于得宠不败之地。
  (摘自《纵横》2015年第5期,《我的伯父毛岸英》,毛新宇著,长城出版社)
其他文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苏等国对蒋介石打击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颇有非议,要求蒋介石避免内战。迫于压力,蒋介石于1942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次约见周恩来,提出要与毛泽东会面,商谈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毛泽东觉得可行,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包藏祸心,万一将毛长期留渝,不准回延安,共产党群龙无首,那还得了吗?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反复思量,决定派从苏联疗养回来的林彪前往。一是林彪是毛泽东的弟子,又是蒋介石的学生
期刊
1939年9月结婚  70多年前那个秋天,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在延安相识。这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人,开始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间,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经历炮火洗礼,饱尝境遇沉浮,但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带着对丈夫的眷恋,又独自生活了12年。她离去时,和丈夫一样也是93岁。  历经炮火始终陪伴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黄土窑洞前,时任八路军129师
期刊
1941年11月结婚  1941年冬天,胡耀邦和李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爱情经历了48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胡耀邦处于顺境,还是蒙受不白之冤,他们都互相鼓励,荣辱与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爱情之歌。在他们漫长的、共同生活的48年里,自始至终都互敬互爱,相依相伴。在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夫妇之中,胡耀邦和夫人李昭感情的融洽、对子女教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延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1915年11月
期刊
1948年8月21日结婚  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结为革命伴侣。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结合克服了地位的悬殊、跨越了年龄的鸿沟;他们的感情历经峥嵘岁月,走过风雨路程,却更加坚定和忠诚;他们的婚姻没有太多浪漫柔情却有许多实在、体贴和温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已高度契合和交融。他们共同生活近20个春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他们的爱情朴素无华却坚如磐石,伴随着两位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见证着共
期刊
1949年12月结婚  1949年12月,江泽民王冶坪结婚。两人的结合被认为是性格互补而吸引。江泽民喜欢社交,充满自信,而王冶坪则文静和善,含蓄谦逊。相人结婚后,始终相敬如宾,江泽民对王冶坪十分体贴,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和妻子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是扶着她走……  从小相识,性格互补  1928年2月,王冶坪出身于江苏扬州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工艺品,但后来家道中落。  1949年12月,23岁的
期刊
接受中央安排的“特殊任务”  我原名叫刘智,丁兰是我到了延安才取的名字。我1912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草坝场的一个富裕家庭,于1932年离川赴沪,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专攻妇产科专业。1937年2月,我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上海“生生”教会医院。抗战爆发后,我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救护伤员、抗战募捐等活动,并来到延安。第二年,我即被批准入党,并先后在“陕西公学”及“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到延安后
期刊
1960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之后,他从虎头山走进中南海,从一个农民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他的人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如今,在最高人民法院任法官的陈永贵孙女陈春梅,提笔撰写了有关她的爷爷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  1963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年,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一段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大寨
期刊
1958年7月10日结婚  李鹏和夫人朱琳相识于1957年,一年多后,这对有情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即艰辛又幸福,大儿子、大女儿出生后,李鹏和朱琳就不直接喊对方名字了:李鹏称朱琳为“大琳”,和女儿李小琳区分开;朱琳叫李鹏“大鹏”,和儿子李小鹏区分开……  初识朱琳  李鹏和夫人朱琳相识于1957年。当时,李鹏担任吉林丰满发电厂副总工程师。  那年的元旦之夜,吉林市政府邀请苏联专家、有关厂矿的
期刊
1929年3月结婚  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在井冈山,与17岁的江西姑娘、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喜结连理。康克清是出身贫苦的健壮型美女,枪法好,觉悟高,当时文化稍差,经常请朱德教她认字。毛泽东赞道:“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他们的婚姻延续了47载,称得上是“准金婚”。  恋爱不足一月就结婚  康克清伴随着朱德,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直至走完人生的路途。她曾对自己的孙子回忆了她与朱德的革命姻缘。在回
期刊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传统上一直习惯于称之为“八年抗战”,这种提法充斥于文艺作品甚至一些历史文献中,但“八年抗战”这个说法,越来越被认为会给人以误解,割裂了中国始自1931年的14年抗日战争历史,这种提法还会给人一种印象,即日本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才开始侵略中国。那么,抗日战争究竟是8年还是14年呢?  “九一八事变”是14年抗战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