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陈永贵如何进入中共高层视野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之后,他从虎头山走进中南海,从一个农民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他的人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如今,在最高人民法院任法官的陈永贵孙女陈春梅,提笔撰写了有关她的爷爷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细节。
  1963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年,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一段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大寨被蹂躏得泥泞不堪,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但大寨人凭着自力更生的精神,靠着打满补丁的双肩和长满老茧的铁手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大灾之年,大寨粮食亩产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不但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而且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当年年底,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社员们永远结束了住土窑的历史,全部搬进石窑新房。
  大寨人战胜天灾的事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山西全省掀起了学大寨的高潮,陈永贵在省农业劳模大会上介绍了大寨的经验。这一次,他不仅向人们介绍了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过程,更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他绝佳的口才。他的讲话在全省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听了情绪激昂,纷纷传诵。著名作家赵树理听了讲话后,马上跑到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办公室说:“陶书记,我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
  陶书记问:“是谁?”
  “陈永贵!他没有一处讲到毛泽东,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1963年底,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来到大寨,参观完后非常动情地说:“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从此,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进入了高层的视野。
  1964年12月,陈永贵到北京参加三届人大一次会议。26日上午,会议刚结束,他随着大家一起走出会场,忽然听到周恩来在背后喊他:“永贵同志,请等一下!”他停住了步子。
  周恩来说:“今天晚上不用到大灶吃饭了,跟我来吧!”周恩来告诉他,“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意要把你请来。”
  到了休息室,毛泽东紧紧地握住陈永贵的手说:“永贵好啊!”
  席间,毛泽东见陈永贵很少动筷子,就热情地说:“永贵,吃菜,吃菜嘛!”随手为他夹了一筷子,招呼道,“这个菜好,吃这个……永贵同志别客气!”
  第二天,首都各大报纸都以显著版面登载了毛泽东和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照片。
  1967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在天安门检阅红卫兵,陈永贵被请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拉着他的手问候道:“永贵好!永贵好!”
  在那个年代,这句问候成了领袖的最高指示。各大报纸在醒目的地方登了“永贵好!永贵好”,一些报纸把它套红印在了报眉上。
  随着人们的呼声越来越高,陈永贵的官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从大寨党支部书记,到同时兼任昔阳县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等职。
  1975年1月,陈永贵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回到医院,通知他马上去一趟。
  周恩来一见陈永贵,开口就说:“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
  陈永贵听后一愣,忙说:“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实在是当不了这个副总理!”
  周恩来态度严肃地说:“看你永贵,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
  就在这次会议上,陈永贵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陈永贵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但是他坚持不迁户口,也不拿国家工资。
  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陈永贵请求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大会同意了他的申请。
  (摘自《党建文汇》2013年2月下,陈春梅/文)
其他文献
转亏为赢,打造服装品牌  郑永刚上小学时,“文革”刚开始,家里口粮紧张,他只得参军入伍,最终成长为部队的技术能手,至今保留着奖章。  复员一年后,他力挽狂澜,终使濒临倒闭的棉纺厂起死回生。“我喜欢干亏损厂,有意思,人家干好的我再去多没劲。”当他离开时,厂里的老工人手拉着手堵在门口,不让他走。他调走后若干年,这家厂最终倒闭了。  郑永刚的出名是从1989年开始的。1989年,郑永刚被县工业局调到了濒
期刊
丁学良出生在安徽南部宣城(今宣州)一个叫金宝圩的地方。上小学时,母亲用仅有的一套花布给丁学良做了一身衣裳。“一个丫头”,穿着花布衫的丁学良受到同学们的耻笑。他躲在茅草搭的教室里,不肯出去上体育课。因为阳光下,花布会更加刺眼。这在三年级的丁学良心里,足以铭记一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丁学良赴上海复旦大学读硕士学位前,特意回金宝圩辞别,几位乡人老农仔细询问了硕士是个什么东西,最后得出结论:它等于早年
期刊
在红军时期,特别是早期,毛泽东还不是党的主要领导人。那时在红军中人们常将“毛、朱、彭、黄(公略)”并称,因而彭德怀称毛泽东为兄长。那时彭德怀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毛泽东的信任,正确地处理了关系红军团结与分裂的大事,这就是所谓“毛泽东写叛变投敌信”一事。  一封交给彭德怀的神秘信件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是空前的大战,毛泽东为其所制定的方针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即把敌人引进根据地内来打。应该说这是个
期刊
1940年8月18日结婚  万里的情感与家庭生活,外界鲜有人知。1938年,万里担任运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就在这时,万里结识了边涛,并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万里和边涛的志同道合,在党内被传为佳话。1940年8月18日,他俩在抗日游击战争最残酷的“反扫荡”中结为连理。在10年艰苦卓绝的战火硝烟中,边涛与万里一起出生入死,感情更深挚……  相爱在战火硝烟里  万里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户
期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苏等国对蒋介石打击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颇有非议,要求蒋介石避免内战。迫于压力,蒋介石于1942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次约见周恩来,提出要与毛泽东会面,商谈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毛泽东觉得可行,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包藏祸心,万一将毛长期留渝,不准回延安,共产党群龙无首,那还得了吗?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反复思量,决定派从苏联疗养回来的林彪前往。一是林彪是毛泽东的弟子,又是蒋介石的学生
期刊
1939年9月结婚  70多年前那个秋天,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在延安相识。这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人,开始联系在一起。在此后的58年间,他们辗转于全国各地,经历炮火洗礼,饱尝境遇沉浮,但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带着对丈夫的眷恋,又独自生活了12年。她离去时,和丈夫一样也是93岁。  历经炮火始终陪伴  1939年9月初的一个傍晚,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黄土窑洞前,时任八路军129师
期刊
1941年11月结婚  1941年冬天,胡耀邦和李昭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爱情经历了48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胡耀邦处于顺境,还是蒙受不白之冤,他们都互相鼓励,荣辱与共,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爱情之歌。在他们漫长的、共同生活的48年里,自始至终都互敬互爱,相依相伴。在诸多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夫妇之中,胡耀邦和夫人李昭感情的融洽、对子女教育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延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1915年11月
期刊
1948年8月21日结婚  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结为革命伴侣。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结合克服了地位的悬殊、跨越了年龄的鸿沟;他们的感情历经峥嵘岁月,走过风雨路程,却更加坚定和忠诚;他们的婚姻没有太多浪漫柔情却有许多实在、体贴和温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已高度契合和交融。他们共同生活近20个春秋,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他们的爱情朴素无华却坚如磐石,伴随着两位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见证着共
期刊
1949年12月结婚  1949年12月,江泽民王冶坪结婚。两人的结合被认为是性格互补而吸引。江泽民喜欢社交,充满自信,而王冶坪则文静和善,含蓄谦逊。相人结婚后,始终相敬如宾,江泽民对王冶坪十分体贴,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和妻子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是扶着她走……  从小相识,性格互补  1928年2月,王冶坪出身于江苏扬州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工艺品,但后来家道中落。  1949年12月,23岁的
期刊
接受中央安排的“特殊任务”  我原名叫刘智,丁兰是我到了延安才取的名字。我1912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草坝场的一个富裕家庭,于1932年离川赴沪,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专攻妇产科专业。1937年2月,我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上海“生生”教会医院。抗战爆发后,我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救护伤员、抗战募捐等活动,并来到延安。第二年,我即被批准入党,并先后在“陕西公学”及“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到延安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