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去年以来,市委书记汪洋在库区调研时,多次强调在工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劳务输出作为第一产业。有关区县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市劳务经济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近,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劳务经济打造为农村“第一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本期特别组织了这3篇稿件,供读者参考。
“我终于端上‘金饭碗’了!”今年“五一”期间,奉节县汾河镇农民王春回家探亲,逢人便告知这一喜讯。去年在奉节县职教中心参加电焊技术培训后,王春到山东青岛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当焊工,月收入2000多元。由于工作出色,王春被提升为公司质检员。
2006年以来,像王春一样凭着过硬的技术在外地找到工作的奉节农民有近3万人。
奉节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去年初,市委书记汪洋在奉节调研时说:“对于像奉节这样经济基础薄弱、产业较为空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劳务经济是投入少、产出多的产业,一定要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
市委书记的点拨,让奉节县委、县政府领导眼前一亮。然而,在一次研讨会上,围绕劳务经济能否作为第一经济这个问题,与会人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劳务经济我们以前也搞过,但成效不大。”还有的说:“我们已经确定了大力发展旅游、能源、脐橙等几大产业,现在突然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全县第一经济来抓,合适不?”……意见不统一,县委书记刘渝平果断拍板:“那就用事实说话,让广大群众为我们寻找答案。”
2006年6月底,一场“千名干部大下访”活动在全县展开。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农民家中,了解群众的想法。
家住永安镇竹枝社区的42岁移民刘长喜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去年6月28日,县委书记刘渝平敲开了他家的门。“现在工作难找啊,我空有一身力气,却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唉,只好窝在家里吃低保。”刘长喜向刘渝平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由政府牵线搭桥,进行培训,你愿意外出务工创业吗?”刘渝平问。刘长喜高兴地答应:“当然愿意,娃娃马上要读大学了,正缺钱呢!”
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刘渝平等县领导的心里有了底:在这支近30万人的富余劳动力大军中,绝大多数人有打工创业的愿望和热情,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反复讨论,奉节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就是破解奉节产业空虚难题的“金钥匙”。
干部的思想通了,还必须疏通群众的思想。如何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创业,成了一道难题。
“冲出夔门天地宽!”奉节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农民发出倡议。“出去的是农民,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县委书记刘渝平在劳务经济工作动员会上要求,“一定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唤醒奉节人的创业意识,激发奉节人的创业决心,坚定奉节人的创业信心。”
会后,所有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每月深入2个以上的村,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与群众交心谈心,为他们讲政策,算大账,出点子,找门路。
王春说,他之所以能下定决心走出夔门,还多亏了在家乡举行的那场“成功人士面对面”活动。
今年37岁的李保平是奉节县汾河镇香蕉村闻名的“千万元大户”。1998年,背着一身债务的李保平横下一条心,揣上借来的300元钱与妻子一道踏上去广东惠州打工的路。经过多年打拼,李保平学得了一手玻璃加工绝活,还办起了玻璃厂,拥有资产上千万元。
2006年7月,回家探亲的李保平受汾河镇政府邀请,与乡亲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在家里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吃了上顿想下顿,不如出去闯一闯。”李保平说,“我当时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走出去的,还真闯出了一条路。”
“是啊,这样的日子太难熬了。再说,哪个愿意一辈子受穷呢?”听了李保平的话,家庭贫困的王春深有同感,“可是,现在既要技术又要文凭,我两样都没有,出去挣得到钱吗?”
“这个问题我们帮你解决。”一位在场的政府工作人员说,“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果你愿意出去,政府不但要免费培训你,而且还免费介绍工作。”
“你们现在比我当时好多了,政府的这些服务,我那时想都不敢想,你们如果不抓住机会,出去闯一番,要后悔一辈子的。”
“那我们出去试一试!”政府的承诺,李保平的激励,给王春吃下了定心丸。
在政府的帮助下,王春参加培训后,很快成了电焊专业能手。
目前,香蕉村总共6000多人,有1500多人常年在外创业,外出务工纯收入近3000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奉节县将移民、农业、劳动、扶贫、对口支援等培训资金“打捆”,把钱用在刀刃上,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依托移民大迁建、旅游大开发和“全国武术之乡”的优势,着力打造“夔门建工”、“夔门保安”、“白帝导游”三大劳务品牌。
奉节县还为386个村分别配备了一名劳务经济辅导员,悉心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让农民工做到离家时有人送,进厂时有人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出现侵权时有人管。
辛勤的耕耘终得回报。2006年以来,奉节县转移输出劳动力19.39万余人,外出务工纯收入达5.77亿元。截至目前,奉节已有近3万技工遍布大江南北,涉及家政、餐饮、建筑等十多个行业。
奉节县发展劳务经济的初步成果,受到汪洋的充分肯定。今年4月18日,汪洋作出批示:“奉节县发展劳务经济成效明显,要总结完善,继续开拓,努力做得更好。”4月19日下午,奉节县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通过开展“万封学生信”督促家长创业、“创业者之歌”电视访谈、评选“致富女能手”和“十佳创业女性”等一系列活动,让劳务经济更上一层楼。刘渝平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依托‘夔门建工’、‘夔门保安’、‘白帝导游’三大劳务品牌,实现‘十万技工出夔门’的目标。”
去年以来,市委书记汪洋在库区调研时,多次强调在工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劳务输出作为第一产业。有关区县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市劳务经济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近,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劳务经济打造为农村“第一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本期特别组织了这3篇稿件,供读者参考。
“我终于端上‘金饭碗’了!”今年“五一”期间,奉节县汾河镇农民王春回家探亲,逢人便告知这一喜讯。去年在奉节县职教中心参加电焊技术培训后,王春到山东青岛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当焊工,月收入2000多元。由于工作出色,王春被提升为公司质检员。
2006年以来,像王春一样凭着过硬的技术在外地找到工作的奉节农民有近3万人。
奉节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去年初,市委书记汪洋在奉节调研时说:“对于像奉节这样经济基础薄弱、产业较为空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劳务经济是投入少、产出多的产业,一定要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
市委书记的点拨,让奉节县委、县政府领导眼前一亮。然而,在一次研讨会上,围绕劳务经济能否作为第一经济这个问题,与会人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劳务经济我们以前也搞过,但成效不大。”还有的说:“我们已经确定了大力发展旅游、能源、脐橙等几大产业,现在突然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全县第一经济来抓,合适不?”……意见不统一,县委书记刘渝平果断拍板:“那就用事实说话,让广大群众为我们寻找答案。”
2006年6月底,一场“千名干部大下访”活动在全县展开。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农民家中,了解群众的想法。
家住永安镇竹枝社区的42岁移民刘长喜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去年6月28日,县委书记刘渝平敲开了他家的门。“现在工作难找啊,我空有一身力气,却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唉,只好窝在家里吃低保。”刘长喜向刘渝平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由政府牵线搭桥,进行培训,你愿意外出务工创业吗?”刘渝平问。刘长喜高兴地答应:“当然愿意,娃娃马上要读大学了,正缺钱呢!”
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刘渝平等县领导的心里有了底:在这支近30万人的富余劳动力大军中,绝大多数人有打工创业的愿望和热情,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反复讨论,奉节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就是破解奉节产业空虚难题的“金钥匙”。
干部的思想通了,还必须疏通群众的思想。如何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创业,成了一道难题。
“冲出夔门天地宽!”奉节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农民发出倡议。“出去的是农民,挣回的是资金,学到的是本领,改变的是一生,影响的是一代,造福的是子孙……”县委书记刘渝平在劳务经济工作动员会上要求,“一定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唤醒奉节人的创业意识,激发奉节人的创业决心,坚定奉节人的创业信心。”
会后,所有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每月深入2个以上的村,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与群众交心谈心,为他们讲政策,算大账,出点子,找门路。
王春说,他之所以能下定决心走出夔门,还多亏了在家乡举行的那场“成功人士面对面”活动。
今年37岁的李保平是奉节县汾河镇香蕉村闻名的“千万元大户”。1998年,背着一身债务的李保平横下一条心,揣上借来的300元钱与妻子一道踏上去广东惠州打工的路。经过多年打拼,李保平学得了一手玻璃加工绝活,还办起了玻璃厂,拥有资产上千万元。
2006年7月,回家探亲的李保平受汾河镇政府邀请,与乡亲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在家里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吃了上顿想下顿,不如出去闯一闯。”李保平说,“我当时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走出去的,还真闯出了一条路。”
“是啊,这样的日子太难熬了。再说,哪个愿意一辈子受穷呢?”听了李保平的话,家庭贫困的王春深有同感,“可是,现在既要技术又要文凭,我两样都没有,出去挣得到钱吗?”
“这个问题我们帮你解决。”一位在场的政府工作人员说,“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果你愿意出去,政府不但要免费培训你,而且还免费介绍工作。”
“你们现在比我当时好多了,政府的这些服务,我那时想都不敢想,你们如果不抓住机会,出去闯一番,要后悔一辈子的。”
“那我们出去试一试!”政府的承诺,李保平的激励,给王春吃下了定心丸。
在政府的帮助下,王春参加培训后,很快成了电焊专业能手。
目前,香蕉村总共6000多人,有1500多人常年在外创业,外出务工纯收入近3000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奉节县将移民、农业、劳动、扶贫、对口支援等培训资金“打捆”,把钱用在刀刃上,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依托移民大迁建、旅游大开发和“全国武术之乡”的优势,着力打造“夔门建工”、“夔门保安”、“白帝导游”三大劳务品牌。
奉节县还为386个村分别配备了一名劳务经济辅导员,悉心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让农民工做到离家时有人送,进厂时有人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出现侵权时有人管。
辛勤的耕耘终得回报。2006年以来,奉节县转移输出劳动力19.39万余人,外出务工纯收入达5.77亿元。截至目前,奉节已有近3万技工遍布大江南北,涉及家政、餐饮、建筑等十多个行业。
奉节县发展劳务经济的初步成果,受到汪洋的充分肯定。今年4月18日,汪洋作出批示:“奉节县发展劳务经济成效明显,要总结完善,继续开拓,努力做得更好。”4月19日下午,奉节县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通过开展“万封学生信”督促家长创业、“创业者之歌”电视访谈、评选“致富女能手”和“十佳创业女性”等一系列活动,让劳务经济更上一层楼。刘渝平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依托‘夔门建工’、‘夔门保安’、‘白帝导游’三大劳务品牌,实现‘十万技工出夔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