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提出学习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自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先决条件。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优势。然而,这些最佳优势能否有效地利用,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或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更谈不上自问意识。相反,如果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对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基础。
  1.以问题情境的唤起课堂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教师要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地提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营造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强化。
  2.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得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交流比结论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学生的自问意识。
  三、客观确定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恩格斯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能达到或者学生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地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保持其自信力,发挥创造潜能。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所谓的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的学生需要,又照顾了多层面的学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再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四、训练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做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解读。因此,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的训练,关键点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鼓励学生不相信权威,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打破传统理论框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如,在阅读教学中,除分析字词句段篇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进行比较;可以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会学习的人。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其他文献
新刑诉法亮点纷呈,其中第182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该条第4款规定:“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由此构建了中国特色庭前会议程序的雏形。这项举措意义重大,可以了解各方对庭审中程序问题的要求,大量减少庭审中各方因程序问题产生的不必要的对抗和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机械工程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具体的说,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式特征,其中工业的发展也间接促进了机械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目的 了解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 将我院2018年3月~2019年7月的3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服务组给予一般护理,整体护理服务组开展整体护理.
摘 要: 提问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无论教师提问的角度多么准确,提问的设计多么有启发性,提问的形式多么巧妙多样,提问的语言表述都必须准确清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本文认为要从问题设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问题设置的技巧性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考欲望 问题设计  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促进知识内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思维,
中华医学会与杂志社在2019年实现管办分离,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章介绍杂志社转企改制情况,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思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转企改制的经验是:分步推进;多途径向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学习困难的学生出现了.究其原因,有学生自己、学校、教师、家庭的,还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文章提出可采取以下策略:拉近距离,亲近学困生;
一  要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美的情感课堂。要通过审美联想,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进一步创造美,使学生从美的旁观者、欣赏者变为美的实际创造者,这是美育的终极目的。  1.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形态,它是指人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一种意识。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语文通过形象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这些形
目的 本次实验将针对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并分析临床实践价值.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2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均为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