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争当“演员”,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当好“导演”的角色,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些做法归纳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在新旧知识间,做好“导”
在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的叙述、公式表达相似,这时可以通过类比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新的物理概念,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吃透新旧知识的关联,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更可使他们看到其产生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方法,给学生以启迪,比如,在压强概念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回忆: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式V=s/t;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接着引入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定义出压强的表达式P=F/S,同时指出压强单位是由压力单位和面积单位组合成的——称为帕斯卡。这样引入压强概念、定义式、单位,有旧知识的比较、联想,既忆旧又知新,学生学的轻松活泼,课堂气氛活跃。
2.在物理实验的初步设计与改进中,做好“导”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验的初步设计与改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领略他们获得研究成果时的喜悦”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往往能对一些实验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改进。例如,验证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按照课本方法,在木块下垫几根圆珠笔,用弹簧秤测得使木块匀速运动所用的拉力就大大减少了。实际上,这种方法很难做到,因为圆珠笔不会一直随木块向前运动。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学生们提出了不少可行性方案:用同一辆小车,设法将其轮子固定住,用弹簧秤拉着小车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测出滑动摩托力,再把轮子松开,让其滚动,用同样的方法则可测出滚动摩擦力。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及时引导学生们思考,有没有更简捷的实验方法。于是,更多的学生设计出如下方案: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上,使车体与水平面摩擦,用弹簧秤拉着小车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测出滑动摩擦力。再如,演示完教材中沸点随气压降低而减少的实验,如能引导学生模仿并完成一个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增大的实验,则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沸点随气压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经常让学生有成功和喜悦的体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角色转换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传统上由教师执行的职能有时不妨转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扮演某-职能的角色。”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的年龄,故角色扮演十分有利于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自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各章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复习通常是由教师总结归纳以后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我们如能改变一下形式,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让他们当一当“小老师”,课前事先准备好把要复习内容整理成一个个小问题,轮流亮给对方抢答,教师只作适当的评判。学生们对此形式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教学中,通常还有以下几种角色可让学生抢演:
3.1 演示员:在课堂上代替教师独立操作演示实验,由其他学生评定演示的准确性。
3.2 评判员,互相评改对方同学的作业、考卷等,通过发现对方错误,促进自己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3.3 辅导员:督促、帮助自觉性不高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使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得到巩固和提高。
4.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单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物理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联系的方面包括生活事例、生产事例、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问题(如能源与环境)等等。在教学中,应力求把物理——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实际中,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这节课时,我举了农民用盐水选种的实际例子,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用盐水选种?为什么下沉的种子就是好的种子?上浮的种子为什么就是不好的种子?学生们很感兴趣,都想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我先提出;对于实心物体可根据什么来判断它的浮沉呢?学生回答: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当ρ物>ρ液时,F浮G物,物体上浮;当ρ物=ρ液时,F浮=G物,物体悬浮。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出:那么根据物体的上浮下沉现象,是否也可以判断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呢?经这样启发后,学生都很快把农民用盐水选种这个实际问题同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个物理知识联系起采,纷纷作出正确的回答:因为沉在盐水里的种子其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则是饱满的,而上浮直至漂浮的种子其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则是不饱满的。
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给你一个鸡蛋,你能否应用浮力的知识,得出鸡蛋的密度呢?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在经过短暂讨论和思考后,有的学生回答说可以用量筒测出鸡蛋从溢水杯里排出的水的体积,也就是鸡蛋的体积,然后又用天平测出鸡蛋的质量,根据ρ=m/v,就可以求出鸡蛋的密度,我对这种方法给予肯定,同时又问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得出鸡蛋的密度?很快又有学生回答说,可以应用物体悬浮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则F浮=G物,所以ρ物=ρ液。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先把鸡蛋放在水中,然后往水中加盐溶解,直至鸡蛋悬浮,然后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也就是鸡蛋的密度。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们都非常兴奋,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自己认真动脑思考,应用物理知识得出的结果啊!如果采取老师讲、学生听,那么这两个问题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印象不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如果采取通过不断提出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实验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验、观察、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达到了掌握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了心理素质教育。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是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一种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1.在新旧知识间,做好“导”
在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的叙述、公式表达相似,这时可以通过类比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新的物理概念,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吃透新旧知识的关联,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更可使他们看到其产生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方法,给学生以启迪,比如,在压强概念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回忆: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式V=s/t;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接着引入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定义出压强的表达式P=F/S,同时指出压强单位是由压力单位和面积单位组合成的——称为帕斯卡。这样引入压强概念、定义式、单位,有旧知识的比较、联想,既忆旧又知新,学生学的轻松活泼,课堂气氛活跃。
2.在物理实验的初步设计与改进中,做好“导”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验的初步设计与改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领略他们获得研究成果时的喜悦”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往往能对一些实验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改进。例如,验证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按照课本方法,在木块下垫几根圆珠笔,用弹簧秤测得使木块匀速运动所用的拉力就大大减少了。实际上,这种方法很难做到,因为圆珠笔不会一直随木块向前运动。如何改进这个实验呢?学生们提出了不少可行性方案:用同一辆小车,设法将其轮子固定住,用弹簧秤拉着小车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测出滑动摩托力,再把轮子松开,让其滚动,用同样的方法则可测出滚动摩擦力。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及时引导学生们思考,有没有更简捷的实验方法。于是,更多的学生设计出如下方案: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上,使车体与水平面摩擦,用弹簧秤拉着小车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测出滑动摩擦力。再如,演示完教材中沸点随气压降低而减少的实验,如能引导学生模仿并完成一个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增大的实验,则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沸点随气压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经常让学生有成功和喜悦的体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角色转换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传统上由教师执行的职能有时不妨转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扮演某-职能的角色。”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自尊心强,好表现自己的年龄,故角色扮演十分有利于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自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初中物理总复习阶段,各章基本内容和知识点的复习通常是由教师总结归纳以后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我们如能改变一下形式,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让他们当一当“小老师”,课前事先准备好把要复习内容整理成一个个小问题,轮流亮给对方抢答,教师只作适当的评判。学生们对此形式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教学中,通常还有以下几种角色可让学生抢演:
3.1 演示员:在课堂上代替教师独立操作演示实验,由其他学生评定演示的准确性。
3.2 评判员,互相评改对方同学的作业、考卷等,通过发现对方错误,促进自己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3.3 辅导员:督促、帮助自觉性不高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使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得到巩固和提高。
4.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单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物理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联系的方面包括生活事例、生产事例、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问题(如能源与环境)等等。在教学中,应力求把物理——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产生活实际中,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这节课时,我举了农民用盐水选种的实际例子,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用盐水选种?为什么下沉的种子就是好的种子?上浮的种子为什么就是不好的种子?学生们很感兴趣,都想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我先提出;对于实心物体可根据什么来判断它的浮沉呢?学生回答: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当ρ物>ρ液时,F浮
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给你一个鸡蛋,你能否应用浮力的知识,得出鸡蛋的密度呢?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在经过短暂讨论和思考后,有的学生回答说可以用量筒测出鸡蛋从溢水杯里排出的水的体积,也就是鸡蛋的体积,然后又用天平测出鸡蛋的质量,根据ρ=m/v,就可以求出鸡蛋的密度,我对这种方法给予肯定,同时又问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得出鸡蛋的密度?很快又有学生回答说,可以应用物体悬浮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则F浮=G物,所以ρ物=ρ液。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先把鸡蛋放在水中,然后往水中加盐溶解,直至鸡蛋悬浮,然后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也就是鸡蛋的密度。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们都非常兴奋,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自己认真动脑思考,应用物理知识得出的结果啊!如果采取老师讲、学生听,那么这两个问题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印象不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如果采取通过不断提出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实验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验、观察、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达到了掌握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了心理素质教育。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是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是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一种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