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个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老师的作用已不再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了,素质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从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从原来的独霸课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原来的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能力。这确实让许多老师不适应,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切实转变观念,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这里,就我听课的感受,谈一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想法。
  一、精讲多练
  有许多老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各种资料准备充分,课堂上滔滔不绝,旁征博引,课堂气氛热烈,这样的课并不是一节好课,因为这样的老师占用了学生的空间,没有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即使当时学生能够接受一些东西,也只是昙花一现。在听课中我发现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选择典型的练习,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这是培养能力的好办法。有位老师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一开始并没有马上开讲,而是先让学生读,让学生概括、归纳、简介人物,练习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课文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位老师的做法,远比口沫横飞、头头是道的分析要高明得多。因为他注重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领悟,归纳,概括,让学生在练习中积累经验,这种经验就是能力。这位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古诗词的改写和关键字词的替换训练,让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明白了古诗词的炼字和意境,学会了准确运用现代汉语去翻译文言文,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做,比你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给学生讲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炼字容易明白得多,并且学生不会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当然,练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可以练中教,也可以教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得出结论,这样比听老师现成的结论,领会得要深刻得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二、让学生多动脑筋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师不要一下手就讲,应该让学生多想一想,多给学生动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要只顾给学生讲结论,应该让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我听有位老师在上《声声慢》的时候,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精彩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读,整体感知,从读中去感受词的思想和内容。然后在班上交流读的成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经过大脑的思维,会得出很多的结论。我发现这个班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经同学们的互相交流,基本上把这首词的思想和内容说得差不多了,对于一些关键的、精彩的地方,同学们没有说到的,这位老师才开始引导掌握。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广泛参与了,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句子的连带成分,他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句子,让学生在每个句子上分别划出主、谓、宾三种成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对定、状、补语的理解,从主干到枝叶,从已知到未知,领会连带成分的含义,共同找出定、状、补得定义,得出规律。这节课同学们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三、抓好课外指导
  语文教学如果只注重课堂,而忽视课外,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要看到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潜力很大。教师除了要搞好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善于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更有成效地提高同学们的能力。我在平时和同学们接触中,往往发现一些学生,在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或小说以后,总是喜欢在课外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谈论电影、小说的人物、情节及表现技巧。从人物的性格到情节的安排,从语言的运用到艺术的感染,谈论得津津有味。有的提出问题,高谈阔论;有的提出异议,畅所欲言。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留意这些场合,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你也可以和他们高谈阔论,也可以跟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这样你才能和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因势利导,提高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别看这些和课文内容不相干,实际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课外辅导。
  总之,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多动脑筋,在课外要抓住各种有力的时机多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道真县道真中学。
其他文献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夫尔·泰勒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思
“真矛盾论”是澳大利亚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普利斯特等学者为当代亚相容逻辑的理论建构提供的哲学根据。他们认为,存在“事实上为真”的矛盾。要论证这一观点,就需要首先说明
由于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越来越呈现思辨的色彩,如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3年“生活中更重要的”,这些材料初看不难懂,但它考量的是学生对生活感悟的高度和哲理思考的深度,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单一角度的审题立意往往缺乏高度和深度。有鉴于此,就要打造创新语文课堂,使之成为学生思辨的舞台。  一、生本互动——导入情景,延伸思考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材篇目等文本的阅读理解。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他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写作的根基,指明了阅读对于提高写作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可见,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花开两枝,各显一处”的读写分离状态,而造成的后果却是,读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