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选择题一直是高考文综得分高低的瓶颈。结合近几年高考复习做法,本文就如何答好历史选择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最大限度地捕捉题中的有效信息
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信息,它是题干的主要部分,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我们解答问题的依据。对这类信息,我们无须逐字逐句地过文字关,主要是把握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点。例如,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材料说明西汉初设立王国的主要目的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恢复分封制;B.分封诸侯,辅佐中央政权;C.以同姓诸侯王牵制异姓诸侯王;D.安抚功臣,缓和内部矛盾。题干中的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是:“西汉初年,接受秦亡教训,分封诸侯”。题干中的另一种信息是答题要求,也就是题目中的一些限制词,“主要目的”就是题干的另一信息。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题干的要求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汉初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不难看出,A是一种具体做法,B、C、D都是目的,但只有B才是主要的目的。
二、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认真区分典型题中的一些特殊限定
历史选择题中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本质”“实质”“性质”等。我们应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殊限定词的细微区别。例如,“根本原因”指的是本质的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是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现象中的主要因素。例如,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的发展。如果分析其原因,由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因此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主要原因则是各国对生产的重视。又如,“性质”与“实质”,“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它回答了事物或人“是……的”。如“天京变乱”事件,“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就是“天京变乱”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是“天京变乱”的性质。而“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奋斗目标。农民阶级的这一局限性是农民阶级本身固有的,在“天京变乱”前就已存在,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缓和及农民阶级政权的逐步建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就必然会表现出来,“天京变乱”的发生,究其根源都是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决定的。
三、注意换位思考,通过检验答案的方式来找出正确选项
在解答选择题中,对部分把握不大的题目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检验可采用:(1)代入法:即把所选的答案逐一代入题干中,看看哪个选项符合题意。如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是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道题要求回答清朝实行变法借鉴日本的理由,把选项A代入问题中,我们会发现俄国1861年改革也取得成功,但清朝并没有采鉴俄国,显然A不符合题意。选B项代入题中,就成了国情相同是借日本变法的依据,过于牵强,因为国情相同,如果日本变法不成功,借鉴又从何谈起呢?因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也取得成功,选C项也不可能。而把D项代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维新变法也要实现君主立宪制,要达到相同目的,必然要采鉴日本,也就确定D项为正确答案。(2)推论法:这种检验方法是从题干发,以题干提出的问题作为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步步地去导出结论,如两税法的实行,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少数民族;D.手工业者。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从两税法内容本身入手,因为两税法是以土地和财产两种东西作为征税依据,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时间,这种税法从理论上说使得土地财产多的人要缴纳更多的税收,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数集中在地主手中,这样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A的上面了。从上例不难看出检验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重要保证。
(迁安市第二中学)
一、最大限度地捕捉题中的有效信息
历史选择题题干的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信息,它是题干的主要部分,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我们解答问题的依据。对这类信息,我们无须逐字逐句地过文字关,主要是把握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点。例如,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材料说明西汉初设立王国的主要目的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恢复分封制;B.分封诸侯,辅佐中央政权;C.以同姓诸侯王牵制异姓诸侯王;D.安抚功臣,缓和内部矛盾。题干中的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是:“西汉初年,接受秦亡教训,分封诸侯”。题干中的另一种信息是答题要求,也就是题目中的一些限制词,“主要目的”就是题干的另一信息。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题干的要求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汉初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不难看出,A是一种具体做法,B、C、D都是目的,但只有B才是主要的目的。
二、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认真区分典型题中的一些特殊限定
历史选择题中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本质”“实质”“性质”等。我们应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殊限定词的细微区别。例如,“根本原因”指的是本质的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是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现象中的主要因素。例如,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的发展。如果分析其原因,由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因此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主要原因则是各国对生产的重视。又如,“性质”与“实质”,“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它回答了事物或人“是……的”。如“天京变乱”事件,“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就是“天京变乱”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是“天京变乱”的性质。而“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奋斗目标。农民阶级的这一局限性是农民阶级本身固有的,在“天京变乱”前就已存在,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缓和及农民阶级政权的逐步建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就必然会表现出来,“天京变乱”的发生,究其根源都是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决定的。
三、注意换位思考,通过检验答案的方式来找出正确选项
在解答选择题中,对部分把握不大的题目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检验可采用:(1)代入法:即把所选的答案逐一代入题干中,看看哪个选项符合题意。如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是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道题要求回答清朝实行变法借鉴日本的理由,把选项A代入问题中,我们会发现俄国1861年改革也取得成功,但清朝并没有采鉴俄国,显然A不符合题意。选B项代入题中,就成了国情相同是借日本变法的依据,过于牵强,因为国情相同,如果日本变法不成功,借鉴又从何谈起呢?因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也取得成功,选C项也不可能。而把D项代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维新变法也要实现君主立宪制,要达到相同目的,必然要采鉴日本,也就确定D项为正确答案。(2)推论法:这种检验方法是从题干发,以题干提出的问题作为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步步地去导出结论,如两税法的实行,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多了一些,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C.少数民族;D.手工业者。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从两税法内容本身入手,因为两税法是以土地和财产两种东西作为征税依据,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时间,这种税法从理论上说使得土地财产多的人要缴纳更多的税收,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数集中在地主手中,这样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A的上面了。从上例不难看出检验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重要保证。
(迁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