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抓好读写结合训练点,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
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言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的积累和方法、模式与技巧,而不断模仿写作和创作,又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由此可见研究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新课程理念背景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生本、师生、生生” 对话的课堂,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极好的生本对话形式 ,它为学生构建了高端对话的平台,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抓重点词句,锤炼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如在《黄山奇松》一课中,我尝试着这样去教学:
师:我们先把目光锁定迎客松,迎客松奇在哪?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说。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师: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特别。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出示图、文字)师:为什么把它比作好客的主人呢?(因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这是作者看到的,称为写实。而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是作者由看到的而产生的联想。(板书:写实联想)师:如果就这样写(去掉后半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师:有了写实和形象的联想,就把迎客松奇的特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师:请你选一种松,学习课文的写法,先写它的姿态,再展开联想。可以写老师介绍的,也可以写一写你课外了解到的。(学生写话)
如此一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锻炼中习得语言。
二、抓文本空白,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空白点,是作者言犹未尽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适时拓展,也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诺贝尔》中有这样一处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我加入了补白训练——
师:分别点击“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一次、十次、上百次、甚至是几百次,面对这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他依然百折不回!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师:想象一下这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的实验,诺贝尔会经历了些什么?出示小提示:当实验遭受失败时,他心里总是想?当别人误解时,他总是对自己说?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空白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抓拓展延伸,进行创意的续写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拓展延伸点,改变教法,因势利导,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进行到最后:
师: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生:爸爸,我会记住你的话,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生:爸爸,感谢你对我的关心,你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生:……(略)师:课后,请同学们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四、抓片段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理解的过程;写作是外化的表达,是运用的过程。仿写是把内化的吸收与外化的表达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阅读与写作配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形成积累,能够运用。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适合学生仿写的段落,从而让学生真正从中体会语文的乐趣。如《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案例: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师: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师: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课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
师: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例子都是大自然的奇妙文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也向大家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法。
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抓好读写结合训练点,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当我们适时、适度、巧妙地把“读”与“写”结合时,我们会发现:从学生指尖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智慧,那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风景。
(编辑:龙贤东)
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言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的积累和方法、模式与技巧,而不断模仿写作和创作,又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由此可见研究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新课程理念背景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生本、师生、生生” 对话的课堂,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极好的生本对话形式 ,它为学生构建了高端对话的平台,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抓重点词句,锤炼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如在《黄山奇松》一课中,我尝试着这样去教学:
师:我们先把目光锁定迎客松,迎客松奇在哪?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说。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师: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特别。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出示图、文字)师:为什么把它比作好客的主人呢?(因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这是作者看到的,称为写实。而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是作者由看到的而产生的联想。(板书:写实联想)师:如果就这样写(去掉后半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师:有了写实和形象的联想,就把迎客松奇的特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师:请你选一种松,学习课文的写法,先写它的姿态,再展开联想。可以写老师介绍的,也可以写一写你课外了解到的。(学生写话)
如此一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锻炼中习得语言。
二、抓文本空白,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空白点,是作者言犹未尽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适时拓展,也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诺贝尔》中有这样一处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我加入了补白训练——
师:分别点击“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一次、十次、上百次、甚至是几百次,面对这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他依然百折不回!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师:想象一下这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的实验,诺贝尔会经历了些什么?出示小提示:当实验遭受失败时,他心里总是想?当别人误解时,他总是对自己说?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空白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抓拓展延伸,进行创意的续写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拓展延伸点,改变教法,因势利导,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进行到最后:
师: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生:爸爸,我会记住你的话,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生:爸爸,感谢你对我的关心,你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生:……(略)师:课后,请同学们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四、抓片段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理解的过程;写作是外化的表达,是运用的过程。仿写是把内化的吸收与外化的表达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阅读与写作配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形成积累,能够运用。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适合学生仿写的段落,从而让学生真正从中体会语文的乐趣。如《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案例: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师: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师: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课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
师: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例子都是大自然的奇妙文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也向大家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法。
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抓好读写结合训练点,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当我们适时、适度、巧妙地把“读”与“写”结合时,我们会发现:从学生指尖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智慧,那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风景。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