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天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生本教育的语文课堂。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而今天的语文综合课文更为强调的是自主、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了拓展课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能力、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学品味。教师应力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生命本来的创作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在初二的下半学期,我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个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为了这堂课,同学们自主的分配好自己的工作。都动员起来了,人人都参与其中,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展示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一)准备阶段
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发分为四小组:赞我家乡小组、节日探源采集整理小组、方言收集归纳小组、风土乡情整理小组等。并将各版块的有关内容作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
(二)展示阶段
1、赞我家乡小组交流。本小组以采访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名人,方言体系。把自己的资料与大家共享;风土乡情整理小组以视频展示解说的方式向大家声情并茂地介绍家乡的婚丧嫁娶、美食小吃等方面的民俗特征。2、由方言收集归纳小组以实践表演的方式绘声绘色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的过程中不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表演者在展示的同时既体验了成就感,又锻炼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3节日探源小组主要介绍富有本地特色的节日的由来及其意义的专题展示。
(三)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同学们的表现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我们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探讨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青海大通二中)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而今天的语文综合课文更为强调的是自主、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了拓展课文知识学习和运用的能力、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学品味。教师应力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生命本来的创作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在初二的下半学期,我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个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为了这堂课,同学们自主的分配好自己的工作。都动员起来了,人人都参与其中,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展示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一)准备阶段
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发分为四小组:赞我家乡小组、节日探源采集整理小组、方言收集归纳小组、风土乡情整理小组等。并将各版块的有关内容作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
(二)展示阶段
1、赞我家乡小组交流。本小组以采访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家乡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名人,方言体系。把自己的资料与大家共享;风土乡情整理小组以视频展示解说的方式向大家声情并茂地介绍家乡的婚丧嫁娶、美食小吃等方面的民俗特征。2、由方言收集归纳小组以实践表演的方式绘声绘色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的过程中不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表演者在展示的同时既体验了成就感,又锻炼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3节日探源小组主要介绍富有本地特色的节日的由来及其意义的专题展示。
(三)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同学们的表现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我们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探讨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青海大通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