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使长城的突出普遍价值得以延续和传承。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受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影响,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6000多公里的明长城人工墙体中,已有三成消失。长城保护进展如何?如何才能落真落实?
长城大起底
长城到底有多长?长城号称“万里”,但总长度却不止1万里。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谈起长城,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谈上一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长城有多长。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明长城全长8851.88公里,其中6259.6公里人工墙体,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约为20%,保存较差的约40%,消失的为30%。
“各个时代现存的长城资源分布在我国404个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长城的兴建、使用和废弃,其实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过程。”谈起万里长城,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这样说。数据显示,中国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资源总数超过4.3万处,东西大体分布于北纬40~44度线范围之间,分布横跨15个省份,形成了学术界惯称的“北方长城地带”或“北方长城文化带”。
《长城保护条例》十周年
2006年,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长城保护条例》,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长城的保护,规范长城的利用行为。国家文物局于同年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完成了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组织实施了山海关、嘉峪关等一大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
今年是《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今年将重点完善长城保护与执法体系。国家文物局今年即将开展的长城执法检查中,涉及长城沿线的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文物局督察、省级自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12359”文物违法举报热线设立专人专席,受理群众对长城违法行为的举报。
“要实现文化遗产‘延年益寿’,理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其历史沧桑感,才是真正的辉煌再现。”长城旅游顾问李庚提出,要特别警惕对长城遗产过度修缮的做法。在长城保护过程中,长城保护维修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长城本体抢险加固、消除长城本体安全隐患是首要任务。长城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使长城的突出普遍价值得以延续和传承。除非是结构安全需要,否则不得进行长城主体结构及相关设施的复原或重建。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克贵认为:“这十年的长城保护是有起色的,但问题还有很多。一个是农田占用、建设开发活动蚕食长城墙体情况还很严重,尤其内蒙、甘肃等地,长城沿线的民房建设、旅游开发等都在蚕食长城墙体。另外就是,现在出现了一些登野长城热,野长城跟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更有观赏性,这种探险意味浓厚的活动也会破坏长城,很可能使本来就松散的墙体造成新的坍塌。”
长城保护应全面维持、重点修复
张克贵支持全面维持、重点修复的观点,即在现状基础上加固、补夯补砌,基本保留残存的现状。“我认为目标应该是现在残存状况保留,不再继续损坏;已经损毁的不要再人为重造。有些重点地段需要重现,比如一些重要节点隘口可以恢复起来,让人们能够再次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风貌。同时,必要的保护措施要跟上,能够看出边界的地方应该隔离起来,把隔离用的铁丝网换成矮灌木丛,既起到了隔离的效果,也不妨碍观看。同时也要给老百姓留人行步道,还可以在一些景点上搭设观望台,人为地进行引导,告诉人们从哪儿进、看什么、怎么看。”
在接下来的长城保护工作中,张克贵认为,不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文保部门要履职尽责,民众也有责任,长城保护工作的速度还应该更快一点。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群众的长城保护意识应当加强。很多沿长城居住的居民,首先要尊重长城,不能随意在城墙上挖土,过长城的村庄不能倚着城墙建房子。现在在长城上建房子的情况少了,以前甚至有村民拿城墙上的砖垒猪圈,这都跟宣传力度不到位有关,“村民几辈人都看着同一段墙,并不会意识到长城的重要性”。
其次是资金问题。长城绵延万里,全部都修不太可能,北京地区人员资金都充足,同样的标准放在山西、青海肯定不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河南方城县文物局局长李迎年等表示,长城保护需要更多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开发,无法为地方带来门票收入的古长城,不能因为无利可图就疏于保护。
最后才是技术问题。张克贵告诉记者:“我们总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去教授、去管理。”他说,墙体都有一定的收分,也就是倾斜度,它取决于墙体的高矮、宽度、材料以及修砌的方式。长城按照构筑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砖石结构,土夯结构以及里面夯土、外面砖石的混合结构。三种墙体收分都不同,有人希望用现代化学的方式来达到使墙体更结实的目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夯土层脱落粉化是缓慢的,而化学方法遇热遇冷就会大片大片脱落,反而加速了墙体的损毁。但总体来说,技术上的问题是可控、可纠正的。
谈到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张克贵表示,一个地方的气候越恶劣,长城的破损速度越快,保护状况越差。虽然整个生态坏境也需要保护,国家经济发展也更加注重生态了,但是单纯为保护长城去建设整个的生态环境是不太可能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受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影响,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6000多公里的明长城人工墙体中,已有三成消失。长城保护进展如何?如何才能落真落实?
长城大起底
长城到底有多长?长城号称“万里”,但总长度却不止1万里。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谈起长城,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谈上一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长城有多长。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明长城全长8851.88公里,其中6259.6公里人工墙体,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约为20%,保存较差的约40%,消失的为30%。
“各个时代现存的长城资源分布在我国404个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长城的兴建、使用和废弃,其实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过程。”谈起万里长城,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这样说。数据显示,中国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资源总数超过4.3万处,东西大体分布于北纬40~44度线范围之间,分布横跨15个省份,形成了学术界惯称的“北方长城地带”或“北方长城文化带”。
《长城保护条例》十周年
2006年,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长城保护条例》,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长城的保护,规范长城的利用行为。国家文物局于同年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完成了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组织实施了山海关、嘉峪关等一大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
今年是《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今年将重点完善长城保护与执法体系。国家文物局今年即将开展的长城执法检查中,涉及长城沿线的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文物局督察、省级自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12359”文物违法举报热线设立专人专席,受理群众对长城违法行为的举报。
“要实现文化遗产‘延年益寿’,理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其历史沧桑感,才是真正的辉煌再现。”长城旅游顾问李庚提出,要特别警惕对长城遗产过度修缮的做法。在长城保护过程中,长城保护维修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长城本体抢险加固、消除长城本体安全隐患是首要任务。长城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使长城的突出普遍价值得以延续和传承。除非是结构安全需要,否则不得进行长城主体结构及相关设施的复原或重建。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克贵认为:“这十年的长城保护是有起色的,但问题还有很多。一个是农田占用、建设开发活动蚕食长城墙体情况还很严重,尤其内蒙、甘肃等地,长城沿线的民房建设、旅游开发等都在蚕食长城墙体。另外就是,现在出现了一些登野长城热,野长城跟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更有观赏性,这种探险意味浓厚的活动也会破坏长城,很可能使本来就松散的墙体造成新的坍塌。”
长城保护应全面维持、重点修复
张克贵支持全面维持、重点修复的观点,即在现状基础上加固、补夯补砌,基本保留残存的现状。“我认为目标应该是现在残存状况保留,不再继续损坏;已经损毁的不要再人为重造。有些重点地段需要重现,比如一些重要节点隘口可以恢复起来,让人们能够再次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风貌。同时,必要的保护措施要跟上,能够看出边界的地方应该隔离起来,把隔离用的铁丝网换成矮灌木丛,既起到了隔离的效果,也不妨碍观看。同时也要给老百姓留人行步道,还可以在一些景点上搭设观望台,人为地进行引导,告诉人们从哪儿进、看什么、怎么看。”
在接下来的长城保护工作中,张克贵认为,不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文保部门要履职尽责,民众也有责任,长城保护工作的速度还应该更快一点。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群众的长城保护意识应当加强。很多沿长城居住的居民,首先要尊重长城,不能随意在城墙上挖土,过长城的村庄不能倚着城墙建房子。现在在长城上建房子的情况少了,以前甚至有村民拿城墙上的砖垒猪圈,这都跟宣传力度不到位有关,“村民几辈人都看着同一段墙,并不会意识到长城的重要性”。
其次是资金问题。长城绵延万里,全部都修不太可能,北京地区人员资金都充足,同样的标准放在山西、青海肯定不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河南方城县文物局局长李迎年等表示,长城保护需要更多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开发,无法为地方带来门票收入的古长城,不能因为无利可图就疏于保护。
最后才是技术问题。张克贵告诉记者:“我们总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去教授、去管理。”他说,墙体都有一定的收分,也就是倾斜度,它取决于墙体的高矮、宽度、材料以及修砌的方式。长城按照构筑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砖石结构,土夯结构以及里面夯土、外面砖石的混合结构。三种墙体收分都不同,有人希望用现代化学的方式来达到使墙体更结实的目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夯土层脱落粉化是缓慢的,而化学方法遇热遇冷就会大片大片脱落,反而加速了墙体的损毁。但总体来说,技术上的问题是可控、可纠正的。
谈到长城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张克贵表示,一个地方的气候越恶劣,长城的破损速度越快,保护状况越差。虽然整个生态坏境也需要保护,国家经济发展也更加注重生态了,但是单纯为保护长城去建设整个的生态环境是不太可能的。